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独立的校园和办学设施,能实施相对独立的管理和组织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公立高等教育资源短缺时出现。按照教育部在2008年确定的时间表,2012年独立学院应该脱离母体独立成长。在此之前,它们虽名为“独立”,但实际上没有剪断连接母体的脐带。背靠大树好乘凉,这种“优越的出身”会让许多独立学院难以舍弃。而且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在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的中间游走,一直遭遇身份的尴尬。
关键词:独立学院;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6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62-02
1999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市联合创办浙江城市学院,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的产生。十几年来,依靠母体院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力量,独立学院维持着不错的办学情况,虽然每年的学费要比公办院校高出一倍还要多,但生源还是不错,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凭借母体院校的品牌、管理和教学等先天优势,独立学院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第一,独立学院满足了分数不够高的考生获读本科的需求;第二,可以直接受益于母体院校的师资和教学设施;第三,同母校有特殊的关系,可以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架起通往母体院校的桥梁。
但是,近几年独立学院数量膨胀过快,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很多独立学院更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很多独立学院在办学初期不仅师资完全依赖母体院校,甚至招生时还说可以拿母体院校的文凭,更有甚者直接把自己的专科院校挂名为独立学院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发展。
一、“独立”是大势所趋
(一)独立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的投资者需要付给母体院校巨额的管理费,这已经成了制约独立学校发展的沉重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独立学院在与公办院校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事实也表明,很多母体院校在自身优质发展的同时很难保证兼顾其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发展,这也是促使独立学院必须“独立”的重要原因。同时独立学院长期依附母体院校发展,需要向母体院校交纳管理费,这样一来也容易挫伤投资者的办学积极性。我国的民办院校不同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民办高等院校大多数是捐资助学,而我国的独立学院的投资者的初衷是盈利,之所以把资金投到教育领域是因为看到教育领域有丰厚的利润。那么作为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希望通过独立学院的模式举办本科层次高校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经济回报问题。独立学院由于长期向母体院校交纳巨额管理费,这样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很难实现,其办学热情将会大大降低,办学质量将很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规范独立院校的办学行为,只能将独立学院转设为真正的独立的民办大学,借此来提高办学者的积极性,加大改善独立院校办学条件的力度,从而促进该类院校良好的发展。
(二)独立意味着解放
独立,对于独立学院而言,不仅意味着摆脱母体学校的约束,更意味着财务负担的减轻。独立后独立学院不用再向母体院校缴纳巨额管理费,省下来的钱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可以降低学生的学费或是用来资助贫困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改变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上得起独立学院的历史;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待遇,来有力地缓解目前独立学院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各方面条件均已具备,没有必要再继续挂靠其母体大学。而且,在与母体院校合作时,很多独立学院的人、财、物都是独立的,在合办学院的时候,母体院校不具体管理人、财、物,只拿“冠名费”,所以很多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的关系是“借用品牌资源”。母体院校的支撑作用在独立学院办学的初期的确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单飞”是必然选择。当母体高校对独立学院不再有积极作用时,就会变成独立学院的一种束缚,阻碍其发展。
二、“独立”容易分家难
目前,独立学院的投资者打着举办高校的招牌,不仅可以利用母体院校的师资队伍与管理模式等无形资产,有时还可以利用母体院校的土地、建筑、设备等有形资产。而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院校每年可以从独立学院的学费中吸纳一大部分资金作为回报,可以说他们之间是双赢的关系。这样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和母体院校都不太愿意接受“独立”的现实。
其实,独立学院不应该成为母体院校和投资者谋利的工具,也不能简单的成为大学扩充的分支。虽然独立学院的成长的确离不开其母体院校的帮助与扶持,但应该是开始时扶着走,然后是引着走,最后的目标应该是让其独自走。届时独立学院“单飞”时资产如何划分,就不单单是投资者和母体院校两者的事情了,而是涉及国有资产的大问题。特别是有很多公办味道很浓的独立学院,其教学和管理几乎是完全依赖于母体院校来完成,就连最开始的校园建设也主要是依赖政府的“交钥匙”工程,对于这样的独立学院,资产应该如何重新分配就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独立”之后,是变成民营,还是回归“母体”成为其旗下的一个“校区”,这些问题都很棘手。而且在“独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要谨防国有资产流失,就算是最后有一天独立学院最后不办了,也绝不能简单拆分了事,而是要使其从一种公益事业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公益事业形式。
三、独立后的风险
(一)师资结构不均
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退休教师。现在独立学院具有副教授和教授职称的教师,多是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而且现在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中高层领导也都是退休老教授。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高、职位高,有很丰富的教学、办学和管理经验,但同时年龄也高,那么在三五年之后,这部分老教师因年龄和身体原因,陆续离开独立学院时,独立学院该由谁来挑大梁。二是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是独立学院的教学主力,主要是公办高校在职教师或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这部分教师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兼职毕竟不是主职,兼职教师是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抽时间来做兼职,并且很多兼职教师做兼职的目的就是创收,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这样教学质量很难提升。兼职教师到独立院校给学生上课,一般是给同样的学生一次上课就是4学时,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吸收所讲知识,课后学生也根本找不到老师,教学环节不完整。三是招聘的专职教师。其实这类教师才应该是独立学院师资的教学主体。目前这类教师主要是面向社会招聘的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但是在社会上招聘的年轻专职教师,其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都明显不足,还不足以成为独立院校的教学主力军。目前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有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优秀的教师不进来,而成长起来的教师又难以留住。因为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首先会把自己目标放在了公办高校,然后才会考虑来独立学院。而且即使独立学院花大力气一步步培养起来的一些优秀青年教师,一有机会就会去寻找更好的平台。可以说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现状还不足以吸引大量高水平、高学位、高层次的人才到校任教,导致独立学院只能招聘部分刚走出校园的助教,教学效果差,缺乏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工作。 教师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要想办好独立学院,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独立前的独立院校的师资绝大多数来自母体院校,那么独立后,如何更有效地吸引优质师资,将成为独立院校的首要问题。目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是“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而中青年骨干教师非常紧缺,这样的师资结构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发展。
(二)缺乏办学特色
缺乏办学特色是独立学院的另一个隐患。由于独立学院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方面深受母体院校的影响,导致二者的专业雷同率高达96%,独立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母体院校的复制品,专业设置严重趋同,这也使得很多独立学院在独立之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校名,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划到哪类院校当中去,因为其所开设的专业既涉农又涉工还涉及经济类和管理类,缺乏个性和特色。同时独立学院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是来自公办院校的退休人员、兼职人员或是来自企业,这样他们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学习和了解的甚少,这样在管理中会不自觉的犯各种政策性的错误。特别是来自公办院校的管理人员,会完全按照公办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方法来管理独立学院,这样使民办高等教育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使民办高校缺乏办学特色。
(三)独立后招生难
目前公众选择独立学院,实质是选择其背后的公立高等教育资源,独立院校是借用母体院校的品牌资源才招来大量生源,特别是在独立学院刚开始的几年,独立学院的毕业证书与母体院校的一样,那意味着家长多花点学费就能让孩子以较低的分数入学,毕业后拿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可如今要“单飞”了,昔日的优势不在了,而且家长还会担心独立后的师资问题,独立后利用母体院校的师资优势会不会还在。并且独立后的独立学院的招生批次将会提前,分数线也会相应有所提高,会和公办的普通本科抢夺生源,这必将使独立学院的生源在短期内会受到冲击。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总量的持续下降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在将来也必然会影响到独立学院的生源。
经过几年的发展,独立学院吸纳了近1/5的本科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现在的独立院校面临着重要的抉择。顺应时代潮流的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的民办高校后,同样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到时转设后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必定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保证和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必须将专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到重要日程上来。需要政府、学校与教师三方携手共谋良策,使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师资队伍得以很好地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6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62-02
1999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市联合创办浙江城市学院,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的产生。十几年来,依靠母体院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力量,独立学院维持着不错的办学情况,虽然每年的学费要比公办院校高出一倍还要多,但生源还是不错,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凭借母体院校的品牌、管理和教学等先天优势,独立学院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第一,独立学院满足了分数不够高的考生获读本科的需求;第二,可以直接受益于母体院校的师资和教学设施;第三,同母校有特殊的关系,可以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架起通往母体院校的桥梁。
但是,近几年独立学院数量膨胀过快,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很多独立学院更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很多独立学院在办学初期不仅师资完全依赖母体院校,甚至招生时还说可以拿母体院校的文凭,更有甚者直接把自己的专科院校挂名为独立学院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发展。
一、“独立”是大势所趋
(一)独立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的投资者需要付给母体院校巨额的管理费,这已经成了制约独立学校发展的沉重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独立学院在与公办院校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事实也表明,很多母体院校在自身优质发展的同时很难保证兼顾其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发展,这也是促使独立学院必须“独立”的重要原因。同时独立学院长期依附母体院校发展,需要向母体院校交纳管理费,这样一来也容易挫伤投资者的办学积极性。我国的民办院校不同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民办高等院校大多数是捐资助学,而我国的独立学院的投资者的初衷是盈利,之所以把资金投到教育领域是因为看到教育领域有丰厚的利润。那么作为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希望通过独立学院的模式举办本科层次高校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经济回报问题。独立学院由于长期向母体院校交纳巨额管理费,这样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很难实现,其办学热情将会大大降低,办学质量将很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规范独立院校的办学行为,只能将独立学院转设为真正的独立的民办大学,借此来提高办学者的积极性,加大改善独立院校办学条件的力度,从而促进该类院校良好的发展。
(二)独立意味着解放
独立,对于独立学院而言,不仅意味着摆脱母体学校的约束,更意味着财务负担的减轻。独立后独立学院不用再向母体院校缴纳巨额管理费,省下来的钱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可以降低学生的学费或是用来资助贫困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改变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上得起独立学院的历史;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待遇,来有力地缓解目前独立学院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各方面条件均已具备,没有必要再继续挂靠其母体大学。而且,在与母体院校合作时,很多独立学院的人、财、物都是独立的,在合办学院的时候,母体院校不具体管理人、财、物,只拿“冠名费”,所以很多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的关系是“借用品牌资源”。母体院校的支撑作用在独立学院办学的初期的确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单飞”是必然选择。当母体高校对独立学院不再有积极作用时,就会变成独立学院的一种束缚,阻碍其发展。
二、“独立”容易分家难
目前,独立学院的投资者打着举办高校的招牌,不仅可以利用母体院校的师资队伍与管理模式等无形资产,有时还可以利用母体院校的土地、建筑、设备等有形资产。而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院校每年可以从独立学院的学费中吸纳一大部分资金作为回报,可以说他们之间是双赢的关系。这样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和母体院校都不太愿意接受“独立”的现实。
其实,独立学院不应该成为母体院校和投资者谋利的工具,也不能简单的成为大学扩充的分支。虽然独立学院的成长的确离不开其母体院校的帮助与扶持,但应该是开始时扶着走,然后是引着走,最后的目标应该是让其独自走。届时独立学院“单飞”时资产如何划分,就不单单是投资者和母体院校两者的事情了,而是涉及国有资产的大问题。特别是有很多公办味道很浓的独立学院,其教学和管理几乎是完全依赖于母体院校来完成,就连最开始的校园建设也主要是依赖政府的“交钥匙”工程,对于这样的独立学院,资产应该如何重新分配就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独立”之后,是变成民营,还是回归“母体”成为其旗下的一个“校区”,这些问题都很棘手。而且在“独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要谨防国有资产流失,就算是最后有一天独立学院最后不办了,也绝不能简单拆分了事,而是要使其从一种公益事业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公益事业形式。
三、独立后的风险
(一)师资结构不均
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退休教师。现在独立学院具有副教授和教授职称的教师,多是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而且现在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中高层领导也都是退休老教授。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高、职位高,有很丰富的教学、办学和管理经验,但同时年龄也高,那么在三五年之后,这部分老教师因年龄和身体原因,陆续离开独立学院时,独立学院该由谁来挑大梁。二是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是独立学院的教学主力,主要是公办高校在职教师或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这部分教师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兼职毕竟不是主职,兼职教师是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抽时间来做兼职,并且很多兼职教师做兼职的目的就是创收,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这样教学质量很难提升。兼职教师到独立院校给学生上课,一般是给同样的学生一次上课就是4学时,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吸收所讲知识,课后学生也根本找不到老师,教学环节不完整。三是招聘的专职教师。其实这类教师才应该是独立学院师资的教学主体。目前这类教师主要是面向社会招聘的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但是在社会上招聘的年轻专职教师,其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都明显不足,还不足以成为独立院校的教学主力军。目前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有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优秀的教师不进来,而成长起来的教师又难以留住。因为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首先会把自己目标放在了公办高校,然后才会考虑来独立学院。而且即使独立学院花大力气一步步培养起来的一些优秀青年教师,一有机会就会去寻找更好的平台。可以说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现状还不足以吸引大量高水平、高学位、高层次的人才到校任教,导致独立学院只能招聘部分刚走出校园的助教,教学效果差,缺乏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工作。 教师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要想办好独立学院,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独立前的独立院校的师资绝大多数来自母体院校,那么独立后,如何更有效地吸引优质师资,将成为独立院校的首要问题。目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是“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而中青年骨干教师非常紧缺,这样的师资结构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发展。
(二)缺乏办学特色
缺乏办学特色是独立学院的另一个隐患。由于独立学院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方面深受母体院校的影响,导致二者的专业雷同率高达96%,独立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母体院校的复制品,专业设置严重趋同,这也使得很多独立学院在独立之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校名,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划到哪类院校当中去,因为其所开设的专业既涉农又涉工还涉及经济类和管理类,缺乏个性和特色。同时独立学院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是来自公办院校的退休人员、兼职人员或是来自企业,这样他们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学习和了解的甚少,这样在管理中会不自觉的犯各种政策性的错误。特别是来自公办院校的管理人员,会完全按照公办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方法来管理独立学院,这样使民办高等教育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使民办高校缺乏办学特色。
(三)独立后招生难
目前公众选择独立学院,实质是选择其背后的公立高等教育资源,独立院校是借用母体院校的品牌资源才招来大量生源,特别是在独立学院刚开始的几年,独立学院的毕业证书与母体院校的一样,那意味着家长多花点学费就能让孩子以较低的分数入学,毕业后拿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可如今要“单飞”了,昔日的优势不在了,而且家长还会担心独立后的师资问题,独立后利用母体院校的师资优势会不会还在。并且独立后的独立学院的招生批次将会提前,分数线也会相应有所提高,会和公办的普通本科抢夺生源,这必将使独立学院的生源在短期内会受到冲击。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总量的持续下降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在将来也必然会影响到独立学院的生源。
经过几年的发展,独立学院吸纳了近1/5的本科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现在的独立院校面临着重要的抉择。顺应时代潮流的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的民办高校后,同样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到时转设后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必定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保证和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必须将专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到重要日程上来。需要政府、学校与教师三方携手共谋良策,使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师资队伍得以很好地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