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更何况活泼开放、有差异的人!课堂教学是人的活动,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导致非预期动态生成的出现,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进程。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教材体系促使教学观念日趋更新,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动态生成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但同时,生成性也成了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开放的课堂生成的相对“无序”状态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么,作为一名参与课程改革的一线实践者,应如何面对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呢?
一、慧眼识真,优胜劣汰
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成从性质角度看,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效果角度看,有的有效,有的无效。因此在现实课堂中,我们应该首先及时区分生成内容的优劣,敏锐捕捉有效的、有价值的生成,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1.随意“生成”无“生成”
品德课堂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的现象。学生所提的问题和所谈的看法不是基于对教学主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只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而已。对此,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该断然“叫停”,以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2.刻意“生成”非“生成”
有意义的生成加上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但是,如果教师一味地为追求“亮点”而刻意地追求“生成”,教学就会变得“杂乱而无意义”。这种为生成而生成的虚假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生成的规律和特点,其实是一种无效的课堂生成!
二、灵活应对,巧加利用
品德新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其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这就使更多不可预料的生成资源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灵活驾驭,才能将其点石成金,反之,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1.携一缕清新,赏一路美景
课堂教学在向目标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可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出现,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预设。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活动,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及时捕捉其中最清新的一缕空气,引领学生去享受生命成长的愉悦。如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竞争与合作》一课时,教师问:“哪些活动需要合作才能成功?”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下周学校举行的‘班班有歌声比赛’,必须大家努力合作才能取得胜利。”这一生成话题比教师课前准备的图片、录像资料更有说服力。教师及时追问:“你们准备怎样合作?”因为事关班级荣誉,学生纷纷献计献策,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对于这一动态的、鲜活的话题,学生感兴趣、有经验,体验特别深刻。由此,有关合作的重要性、怎样合作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化一抹尴尬,酿一段精彩
课堂教学中,教师手握既定的教材,面对的却是学生未知的问题。教师对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当然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回答更是惊喜,但对那些尴尬的场面往往心存不悦,担心因处理不当而导致课堂失控。殊不知,课堂中的尴尬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动态生成资源。例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把集体生活中互相帮助的情况画在纸上,然后互相交流,最后贴到黑板上的“爱心树”上。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地涌向讲台,抢着把自己的画贴上去,结果整个课堂乱哄哄的,处于失控边缘。见此情景,教师假装着急地问:“哎呀,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谁能帮我解决啊?”一听要帮老师解决难题,学生马上做好了献计献策的准备。教师顺水推舟地问:“老师在想,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画又快又安静地贴好呢?”马上,有学生说:“把每一组的画集中交给组长,由组长贴上去。”“一组一组轮流贴。”“大家排好队,你帮我传,我帮你贴。”教室安静了下来,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一个帮一个传,一个帮一个贴,在密切合作中,任务圆满地完成了。在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训斥,也没有道貌岸然的灌输,有的是化尴尬为精彩的教学机智。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和体验,这是对生成教学资源最合理、最有价值的利用。
3.解一个矛盾,展一方晴空
在品德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常常会因为观点的分歧、认知的差异而产生争议。作为引导者,如能巧妙利用这些矛盾和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能为道德观念的自主生长铺展出一方绚丽晴空。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我为母校添光彩》一课时,我出示了一幅学生在学校草坪上嬉戏的照片,意在告诉学生不要随意践踏草地。没想到一个男生“刷”地站起来表达了不同意见。其他同学都懵了,眼睛齐刷刷地扫向我,等着我的“最终裁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刹那间,我脑中闪过千万个问号。对,既然那个同学有不同意见,那么他总有自己的理由吧,何不让他先陈述一番呢?“我上次去杭州时,看到一块草地上人们在野餐、游戏……没有人说他们是不对的啊。”经他这么一说,马上又有同学站起来,叙说了类似的经历。顿时,教室里形成了“对”与“不对”两派意见。见时机成熟,我引导道:“其实同学讲的都不错,关键是看怎样的情况下可以,怎样的情况下不可以。请大家交流一下意见。”经过讨论,学生对文明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允许的情况下,草地上和谐的活动也是文明行为。
4.挖一处细节,启一扇心门
品德课讲求育人实效,那些泛泛而谈、热热闹闹的场面总会让我们感到德育如蜻蜓点水般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没有找到拨动学生心弦的话题。教学中,学生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一些细节表现,往往是其内心最为真实的反应。对于老师来说,细节就是一种机遇,是开启心灵之窗的钥匙。利用好细节,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精彩。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尽管大家七嘴八舌地列举了生活中许多为自己服务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但我总感觉缺少真实的发现和深刻的体验。这时,我发现有一个小女孩低着头,眼圈红红的。于是我鼓励她说说。小女孩含着泪水哽咽着说:“我爸爸在一次车祸中离开了我们。妈妈是一个卖菜的小贩,为了供我读书,她每天凌晨4点钟就要起床到菜场进菜。炎热的夏天,她也……舍不得买根冰棒吃;寒冷的冬天,她每天天黑才回家,脸和手都冻得通红通红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妈妈失望,长大后让妈妈过上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很感动,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老师也激动地说:“你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妈妈!你妈妈也有一个最懂事的女儿……”在此情景的感召下,许多孩子都回忆起了父母工作的艰辛,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珍惜他人劳动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二者缺一不可。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实践中,我们不可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中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进程也不能草草了事,否则只能是“待到无花空折枝”;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浙江杭州311202)
责任编辑徐向阳
一、慧眼识真,优胜劣汰
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成从性质角度看,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效果角度看,有的有效,有的无效。因此在现实课堂中,我们应该首先及时区分生成内容的优劣,敏锐捕捉有效的、有价值的生成,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1.随意“生成”无“生成”
品德课堂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的现象。学生所提的问题和所谈的看法不是基于对教学主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只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而已。对此,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该断然“叫停”,以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2.刻意“生成”非“生成”
有意义的生成加上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但是,如果教师一味地为追求“亮点”而刻意地追求“生成”,教学就会变得“杂乱而无意义”。这种为生成而生成的虚假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生成的规律和特点,其实是一种无效的课堂生成!
二、灵活应对,巧加利用
品德新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其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这就使更多不可预料的生成资源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灵活驾驭,才能将其点石成金,反之,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1.携一缕清新,赏一路美景
课堂教学在向目标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可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出现,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预设。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活动,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及时捕捉其中最清新的一缕空气,引领学生去享受生命成长的愉悦。如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竞争与合作》一课时,教师问:“哪些活动需要合作才能成功?”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下周学校举行的‘班班有歌声比赛’,必须大家努力合作才能取得胜利。”这一生成话题比教师课前准备的图片、录像资料更有说服力。教师及时追问:“你们准备怎样合作?”因为事关班级荣誉,学生纷纷献计献策,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对于这一动态的、鲜活的话题,学生感兴趣、有经验,体验特别深刻。由此,有关合作的重要性、怎样合作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化一抹尴尬,酿一段精彩
课堂教学中,教师手握既定的教材,面对的却是学生未知的问题。教师对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当然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回答更是惊喜,但对那些尴尬的场面往往心存不悦,担心因处理不当而导致课堂失控。殊不知,课堂中的尴尬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动态生成资源。例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把集体生活中互相帮助的情况画在纸上,然后互相交流,最后贴到黑板上的“爱心树”上。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地涌向讲台,抢着把自己的画贴上去,结果整个课堂乱哄哄的,处于失控边缘。见此情景,教师假装着急地问:“哎呀,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谁能帮我解决啊?”一听要帮老师解决难题,学生马上做好了献计献策的准备。教师顺水推舟地问:“老师在想,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画又快又安静地贴好呢?”马上,有学生说:“把每一组的画集中交给组长,由组长贴上去。”“一组一组轮流贴。”“大家排好队,你帮我传,我帮你贴。”教室安静了下来,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一个帮一个传,一个帮一个贴,在密切合作中,任务圆满地完成了。在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训斥,也没有道貌岸然的灌输,有的是化尴尬为精彩的教学机智。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和体验,这是对生成教学资源最合理、最有价值的利用。
3.解一个矛盾,展一方晴空
在品德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常常会因为观点的分歧、认知的差异而产生争议。作为引导者,如能巧妙利用这些矛盾和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能为道德观念的自主生长铺展出一方绚丽晴空。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我为母校添光彩》一课时,我出示了一幅学生在学校草坪上嬉戏的照片,意在告诉学生不要随意践踏草地。没想到一个男生“刷”地站起来表达了不同意见。其他同学都懵了,眼睛齐刷刷地扫向我,等着我的“最终裁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刹那间,我脑中闪过千万个问号。对,既然那个同学有不同意见,那么他总有自己的理由吧,何不让他先陈述一番呢?“我上次去杭州时,看到一块草地上人们在野餐、游戏……没有人说他们是不对的啊。”经他这么一说,马上又有同学站起来,叙说了类似的经历。顿时,教室里形成了“对”与“不对”两派意见。见时机成熟,我引导道:“其实同学讲的都不错,关键是看怎样的情况下可以,怎样的情况下不可以。请大家交流一下意见。”经过讨论,学生对文明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允许的情况下,草地上和谐的活动也是文明行为。
4.挖一处细节,启一扇心门
品德课讲求育人实效,那些泛泛而谈、热热闹闹的场面总会让我们感到德育如蜻蜓点水般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没有找到拨动学生心弦的话题。教学中,学生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一些细节表现,往往是其内心最为真实的反应。对于老师来说,细节就是一种机遇,是开启心灵之窗的钥匙。利用好细节,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精彩。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尽管大家七嘴八舌地列举了生活中许多为自己服务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但我总感觉缺少真实的发现和深刻的体验。这时,我发现有一个小女孩低着头,眼圈红红的。于是我鼓励她说说。小女孩含着泪水哽咽着说:“我爸爸在一次车祸中离开了我们。妈妈是一个卖菜的小贩,为了供我读书,她每天凌晨4点钟就要起床到菜场进菜。炎热的夏天,她也……舍不得买根冰棒吃;寒冷的冬天,她每天天黑才回家,脸和手都冻得通红通红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妈妈失望,长大后让妈妈过上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很感动,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老师也激动地说:“你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妈妈!你妈妈也有一个最懂事的女儿……”在此情景的感召下,许多孩子都回忆起了父母工作的艰辛,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珍惜他人劳动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二者缺一不可。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实践中,我们不可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中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进程也不能草草了事,否则只能是“待到无花空折枝”;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浙江杭州311202)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