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需要怎样的老师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校门口写的一句话是概括学校教育功能:
  “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
  一、新课程的五大重要理念
  1.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国教育的最大任务不是培养只会解题应试的人,也不是瞄准培养少数精英或一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狭窄目标,而是要在造就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努力完成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
  2.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1更新观念○2转变方式○3修改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修改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宰命运。既然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生的一生。
  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而教师的旧观念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听、看、做为辅的教学方式。他们总认为教材是用来教师教学生用的,不是学生学习用的。这就是新、旧课程最本质的区别。
  案例一、有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上课时发现有位学生没有听讲却在看书,就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上课不听老师讲呢?”学生回答到:“我听不懂,想看看书。”老师非常气愤的指责道:“你听都听不懂还想看懂?”然后向讲台方向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补了一句:“简直不可思议。”这位老师心中,书只有通过老师教,学生才会懂,学生自己如果能看懂,则是不可思议。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还有很多,总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放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总想把所有的问题给学生讲深讲透,结果讲的很累很辛苦,学生仍然不会,这时候老师还不醒悟,搞不懂这是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学生在完全被动的学习,学习的很多思维活动能力训练都没有很好的得到培养和锻炼,完全是重复、模仿、照抄,对于所讲授的知识不懂、不理解,最主要的是学生不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只知道死记硬背。因此就不会应用,老师替代的太多了,学生思维太懒了,他们依赖性太强,把问题总是推给老师解决,他们的学习只能是等待,老师不留作业,他们不会学习。没有主动性、创新性、独特性和自觉性。老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成绩一塌糊涂。因此更新观念势在必行。
  所谓转变方式,即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教的方式的转变,其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就是指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学习。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未来社会,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将成为历史。职业变更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有研究表明,人们从学校获得的知识仅是一生中所需要知识的20%,其余80%需要靠自学来获得,因此,在未来社会,一个人的自学新知获取新技能的能力将是决定其个人命运的基本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自学”称之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会不会自学,就决定了他能否在21世纪生存。在日常教育中要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合作”,是指通过与同学老师的共同合作质疑解疑,来共同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只有在学校里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才能在社会上获得与他人合作、和睦共处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探究”,是指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要适当使用探究式教学法,使学生彻底掌握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将成为世界性的主要学习方式。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停留在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上,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将越来越低,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能否持续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学校如果仍然按照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教学,我们学校的教学成绩的崛起就是一句空话。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就根本适应不了新时代的要求。
  4.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就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
  老师们总认为“书就得老师教才算教,学生是学不会的等陈旧的教学观念。
  现在学校大部分老师仍然是使劲地教,甚至是废寝忘食,舍小家顾大家,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上,在课堂上满堂讲,自习课上讲,晚自习也讲,还占课余时间也要讲,肯怕漏掉知识点,面面俱到,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教学效果不好,学生还很讨厌这样的教师。但是这样的教师还认为自己很好,把知识点都讲完了,他就想把学生培养成为解题机器,考试能拿高分的机器人,为他奖励晋级、评优、涨工资奠定基础,储备业绩,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苦处,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不想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自己太自信,这样长期下去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啥样的大家可想而知。教师这样的观念不该能行吗?
  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教育观念。否则教育改革将寸步难行。
  5.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管理与评价制度,更具体地说,是来自于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决策,对于一个学校的校长来说,来自教育主管部门与学生家长的评价指标自然左右着这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对于一位老师来说,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将决定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如教师们的工资待遇与其他同类学校的差距太大,自然会引发教师的思考和选择。因此学校的一切管理制度要切合实际,奖励有创新的老师,鼓励全体老师投入到课改中来,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学校的发展才大有希望。
  二、当今世界课堂教学五大趋势
  所谓课堂教学的“五化”指的是:课堂教学应实现“自主化、合作化、问题化、科学化和未来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现“合作化”,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问题化”,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科学化”与“未来化”。
  1.课堂教学的自主化
  所谓“自主化”,就是指教师压缩课堂讲授时间,把教师控制课堂的时间逐渐减少,把课堂时间的使用权、学习计划的制定权学习材料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应该成为当代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追求。
  思维是行动的指南,有了这种认识的教师,在课堂上就会主动地把讲授时间压缩到最小程度,就会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做简短的引导,而把较多的时间用于个别指导。当然,有的课教师可以全面导控课堂,但要保证大部分课堂时间是学生积极参与,尤其是思维的积极参与。“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这句话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此,努力实现课堂“自主化”,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应成为全体老师自觉的追求。
  2.课堂教学的合作化
  所谓“合作化”又称“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赋予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合作要求做到“生生合作——能与同伴合作,师生合作——能与导师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之间既要独立自主,又要互相合作。
  特别强调的是各小组特别关注学困生,多给予他们参与讨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也可以让学困生作为小组的代表发言,回答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困生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功和愉悦,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整体提高学习效率打好基础。
  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做到“三自”、“三有”,即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在合作中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独立自主、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可以让每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每位学生及时解决具体的学习困难。这样对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树立有极大的帮助,学生间的差异性和优势互补。将会产生自然地竞争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学习中,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个体表现的机会,更容易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通过与本小组其他同学间的交流,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人际合作能力将会得到培养。
  3.课堂教学的问题化
  所谓“问题化”,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适当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课前预习,课内讨论,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能够针对教材内容提出问题,还能提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用“问题提出法”、“问题讨论法”、“问题竞答法”、“问题学习法”等多种形式,以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所讲的问题应该是最重要的,或者是学生最需要教师指导的问题,这种问题只能产生于“学生个别问题——小组共同问题——全班共同问题”这一途径。
  真正课堂教学是为了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自己的诱导,让学生保持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和欲望。我们不能在要求教师“把问题解决于课内”,而应该追求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让带着许多旧问题走进课堂的学生,能够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
  4.课堂教学的科学化
  所谓“科学化”,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量的课外科学知识(不必限于与学科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是推广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紧跟高考改革方向的必然选择。
  国际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科学知识的基础了解程度;二是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渗透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让学生懂得运用科学的新技术、新思路解决我们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科学基础。当然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展各种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科学素养。更多地掌握高科技手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教育在短时间内上一个台阶,办出具有现代化的特色教育。
  5.课堂教学的未来化。
  所谓“未来化”,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有关未来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要不断让教材内容与教学观念未来化,要赋予学生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通过未来教育,让学生明白未来人类将面临哪些主要问题,未来人类将怎样生存与发展,各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
  课堂教学的未来化我们逐渐深入,渗透思想,现在不做大量的工作。
  三、课堂设计的基点与目标
  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会诞生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不是教师讲课的地方”,“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课堂是学生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地方”,“课堂是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地方”,“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与诱导者”等,都是新课程下必须得到全体老师逐步贯彻落实的理念。这些新理念、新追求将会改变教师课堂设计的基点与目标。
  我们的根据是新课程的新的要求,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好每节课的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相探讨,归纳总结,解决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并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能产生出新的问题,使每节课都能体现学生全员参与,共同探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预定目标—全面提高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挥者。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可以给予个别辅导。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而努力改变观念,适应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上“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是众多教育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教师是什么?当前课程改革需要怎样的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生路口上的导师,是学生生活中的益友,站在人生的起跑线前,每个学生都渴望身边有良师搀扶和“点化”,教师紧紧握着学生的命运,肩负着重大的育人责任与民族振兴的光荣使命,学校里多一位优秀的教师,各行各业就多一群优秀的人才,社会上就会多一些优秀的公民,如果每位教师都力争以上述标准来对照自己,并付诸行动,就一定会魅力四射。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LFA-1、L-选择素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以期寻找判断COPD病情轻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并为更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流式细胞术,用单克隆抗体定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丁苯酞(NBP)对脂多糖(LPS)和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炎症损伤和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检查,观察和评价直接PC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合并室壁瘤形成患者室壁瘤的逆转效应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急性前壁心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也很不一样,来自不同小学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很大。因此本文针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无法再沿用旧的方式时,提出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分层教学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练习的分层、测验的分层和教学评价的分层。本文主要讨论如何进行分层,以及进行分层后如何安排教学,来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上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做到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广泛的数学活动锻炼,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学内容的呈现可以采取多种启发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究、猜想、检验、推理和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启发     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
目的:研究社区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和相关的行为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的社区健康促进和卫生服务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级系统抽样的方法,对裕华区2012名20岁以上的居民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音乐学科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重灾学科去年秋,我们对1994年录取南城师范的137名普师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是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音乐教育的状况。137名来自六个县市的100余所中、小学的学生,只有一个人能识谱。调查表明,无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