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对他人进行的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的侵犯和语言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幼儿的交往中是可以经常看到的。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有针对措施。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亲社会行为 幼儿 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04
攻击性行为不是亲社会行为,是反社会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現之一。比如幼儿园的幼儿有些时候为了抢夺玩具而打得不可开交,或者有时候因为一时的语言不合就打起来。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攻击性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成人要注意防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旦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形成了习惯,不仅对人际交往不好,而且长大以后很容易走入歧途。是什么原因让幼儿动不动就打人、咬人、骂人呢?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原因,但是最为普遍的和最容易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是什么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种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对独生子女表现出了过分关爱,甚至溺爱,以致形成幼儿独占、独霸的习惯,容不得与别人分享,稍有不慎,便以武力示人。所以家长就责无旁贷地要给幼儿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正确看待孩子被人欺负和孩子欺负别人的事情。当一个幼儿在幼儿园受到了另一个幼儿的攻击,但是他没有还手,只是委屈地回家告诉自己的家长。一些家长就会教导幼儿:“你真笨,怎么别人打你,你都不还手的啊?记住了,以后他要是再打你,你就给我打回去,这样他就不敢再欺负你了。”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吗?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的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一样,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也是有差别的。其实就凭这几句简单的话,就很容易让幼儿误认为攻击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也让幼儿心中“攻击别人是对的”观点得到了肯定,强化攻击性行为。另外,如果家长一直以暴力来教育幼儿,那么你的孩子在受挨打的同时也会将这种方法记下来,以后也会将这种情绪发泄在同伴、别人身上,慢慢地形成攻击性行为。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当幼儿告状时,家长应该问清楚事情的全过程,再跟孩子分析,让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打了被人,家长也不可以偏袒自己的孩子,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批评,并要求向被欺负的孩子道歉。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这就是要求成人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成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幼儿的具体榜样。所以父母教育子女应该从自身做起,使幼儿能从潜移默化得到教育,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不是天生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再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是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移、态度成了不易变。家庭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极大地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的發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与幼儿交流,鼓励幼儿良好的行为。
三、重视正确的模仿学习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非常弱,模仿的能力又强,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父母、同伴或电影电视以及网络游戏中模仿而来。有资料表明,电影电视中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影响较大,幼儿许多新奇古怪的攻击行为都是从电视录像中模仿而来的。因此,常看那些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现在更要关注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对幼儿造成的影响。
在实习期间,有一次和一位家长谈话间了解到,浩浩在家最爱看《奥特曼》。像是浩浩爱看的《奥特曼》基本上是以打斗为主,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以格斗为形式的幼儿玩具或游戏。一些家长也因幼儿的喜欢而不停地让幼儿看这些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动画片,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就学会打斗,增加攻击欲。浩浩从小好胜心强,不愿意吃半点亏,稍有不满,便对他人又抓又咬又踢,相当地凶狠。很多幼儿的家长告到家里和老师那,家长也觉得很生气,多次打骂说教儿子,但是都没有效果。作为家长要知道模仿是幼儿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特别是行为习惯。电视、电影、网络等传媒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伴随着现代传媒进入千家万户后,幼儿与这些传媒的接触越来越多。家长可以在幼儿看电视的时候不加任何指导和讲解,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是给幼儿提供了攻击性样板,尤其是一些电影中的暴力动作游戏,更具有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避免让幼儿观看有暴力片段的电视剧,多放一些《巧虎小天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这类有意义的电视,让有观看、学习。此外,幼儿园老师可以再班里的博客上推荐一些好的动画片、图书等。在家长方面,家长应该积极地配合老师的工作,也可以抽出时间经常和幼儿一起观看,并予以适当比较,将有助于幼儿理解所看的内容,从电视节目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电视、电影中的暴力内容,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由于幼儿人格发展的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容易受到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不良影响,这些大众媒体当中所宣传的暴力内容很容易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如果成人不加以合理的引导,不及时批评幼儿的暴力行为,必然会助长幼儿的攻击性倾向,从而增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三、集中活动的引导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里,幼儿攻击他人,我们一般会严厉地训斥,处于对成人的惧怕,可能会暂时压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但训斥往往会让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忍不住内心的压抑,便会表现出更为严重的报复性攻击行为。教师及时奖励、鼓励幼儿好的言行,并引导、教会幼儿如何去做非常重要。 作为老师,在教育活动的安排上可以选择和同伴分享,与同伴合作的游戏,减少幼儿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的行为。为了让幼儿感受和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温馨美好,体验分享的快乐,我们让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最喜欢吃得东西,一起去公园玩耍。愉快的游戏愉快的游戏后小朋友围坐在草地上一起吃东西,有的喝牛奶,有的喝果汁,有的小朋友喝水……我们鼓励幼儿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小朋友、老师。倍蓓把自己的饼干分给身旁的锌锌;枫枫的葡萄最受欢迎,小朋友都喜欢吃,此刻的枫枫也特别大方,每人都分给。平时娇气的样子看不到了,平时的小气、霸道看不到了,在愉快的游玩中,小朋友显得那么大方、友好。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也学会了团结、互助。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多观察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发现他们有好的言行及时给予肯定,大加赞赏。航航小朋友虽然自我约束力差,和小朋友相处常常会有不愉快,但是他很乐于帮助别人。有一次吃完中午饭,他搬来一大落图书,一本一本地分给小朋友,我对他大加赞赏。因此在一些自由活动中多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搭积木时请他给“建筑师”搬运“材料”,吃午饭时请他给小朋友端饭…减少自由活动时因自我约束差而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同时在一次又一次的表扬鼓励中引导他积极、向善。
四、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幼儿园,优化幼儿的活动环境,减少环境中的不利刺激,如:提供给幼儿足够的活动材料,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刀枪、棍棒等),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影视节目。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促使幼儿在行为和认知上保持统一。幼儿年幼无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我们要教会幼儿识别好与坏,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受人欢迎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被人讨厌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当发生纠纷和矛盾时,要注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多元性思维能力,学会用协商、转换等多种形式来解决纠纷和矛盾。在实际引起攻击的行为中,环境提供的刺激很重要。缺少游戏材料会引起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玩具本身的攻击性,比如像玩具枪、刀之类也会导致攻击性导向。因此,在环境的布置上,我们尽力创设一个没有诱发攻击行为的良好环境,首先是提供宽敞的游戏空间,为幼儿准备充足的游戏,把一日生活环节安排紧凑些,一项接着一项,并在活动中渗透规则要求,鼓励幼儿按要求游戏, 减少冲突的产生,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玩具,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在教室的墙饰上粘贴大家一起玩玩具、吃东西等分享的图片,你帮我扣扣子,我帮你梳梳头等团结互助的图片,给幼儿树立榜样,利用自由活动时间给幼儿简单说一说,针对幼儿的表现组织幼儿讨论,与环境的互动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环境,除了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也会无形当中形成一个重要的心理环境,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幼儿,这种发自内心的自主性,会能使幼儿更好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才会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采取代币管制法。代币管制是基于条件强化物这一概念而发展出来的。作为老师,可以指定以胸卡上的红五星作为强化物,由老师对此进行执行。在一来事先告知某个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规则:当在一个半天没有攻击其他小朋友后,可以得到两个红五星,但是有一次攻击别的小朋友后要扣除一个红五星。当红五星数量达到十颗时可以有一个奖品。随着时间推移可增加难度,一天没有攻击性行为可以获得两颗红五星,这时应该及时给予正面的鼓励,并可以再全班小朋友面前给予表扬,增加他完成计划的信心,直至能够几本做到自我控制。代币管制法是一种比较好的行为矫正方式,切记不能用现金的方式代替。
由于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幼儿普遍采用“过度保护”的教育态度,父母总是把目光注视在他们宝贝的孩子身上,于孩子形影不离,总是担惊受怕,唯恐孩子发生意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忽视了孩子们探索周围世界的种种正当需求,不能满足和支持孩子们通过活动、游戏及劳动等进行适当的尝试,去干能干的事情,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去做切合实际的探索。而游戏能使幼儿获得经验和满足心理需求,使幼儿被压抑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发泄。游戏对幼儿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性有重要价值,游戏是没有压力的活动,所以游戏中幼儿体验的是一种成功感和胜任感。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幼儿的各种感情积极的,特别是消极的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感情的途径,從而学习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使幼兒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有实际上的重要意义,要让更多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让更多人能掌握有效的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和策略,更是一件重要价值的事情。对于大多数幼儿而言,攻击性行为只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波折,一个不太和谐的音符。总之,现在我们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我也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的引导幼儿及家长的正确教育和配合,生活中更多的去了解幼儿并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的方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幼儿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等良好的习惯养成,攻击性行为也一定会有效地得到预防与矫正。爱和关怀,是一个幼儿成长最需要的,让我们的爱伴随每一个幼儿的成长吧!
参考文献
[1]郑静、曹家正、邵惠玲编著.《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吕静主编.《儿童行为矫正手册》[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杜燕红主编.《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大象出版社,2009.
[4]张阿燕.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对策.http://www.
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38873,
[5]王亿华.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J].幼教研究,2006(02),
[6]杨素琴.从家庭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04),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亲社会行为 幼儿 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04
攻击性行为不是亲社会行为,是反社会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現之一。比如幼儿园的幼儿有些时候为了抢夺玩具而打得不可开交,或者有时候因为一时的语言不合就打起来。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攻击性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成人要注意防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旦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形成了习惯,不仅对人际交往不好,而且长大以后很容易走入歧途。是什么原因让幼儿动不动就打人、咬人、骂人呢?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原因,但是最为普遍的和最容易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是什么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种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对独生子女表现出了过分关爱,甚至溺爱,以致形成幼儿独占、独霸的习惯,容不得与别人分享,稍有不慎,便以武力示人。所以家长就责无旁贷地要给幼儿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正确看待孩子被人欺负和孩子欺负别人的事情。当一个幼儿在幼儿园受到了另一个幼儿的攻击,但是他没有还手,只是委屈地回家告诉自己的家长。一些家长就会教导幼儿:“你真笨,怎么别人打你,你都不还手的啊?记住了,以后他要是再打你,你就给我打回去,这样他就不敢再欺负你了。”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吗?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的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一样,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也是有差别的。其实就凭这几句简单的话,就很容易让幼儿误认为攻击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也让幼儿心中“攻击别人是对的”观点得到了肯定,强化攻击性行为。另外,如果家长一直以暴力来教育幼儿,那么你的孩子在受挨打的同时也会将这种方法记下来,以后也会将这种情绪发泄在同伴、别人身上,慢慢地形成攻击性行为。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当幼儿告状时,家长应该问清楚事情的全过程,再跟孩子分析,让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打了被人,家长也不可以偏袒自己的孩子,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批评,并要求向被欺负的孩子道歉。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这就是要求成人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成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幼儿的具体榜样。所以父母教育子女应该从自身做起,使幼儿能从潜移默化得到教育,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不是天生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再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是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移、态度成了不易变。家庭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极大地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的發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与幼儿交流,鼓励幼儿良好的行为。
三、重视正确的模仿学习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非常弱,模仿的能力又强,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父母、同伴或电影电视以及网络游戏中模仿而来。有资料表明,电影电视中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影响较大,幼儿许多新奇古怪的攻击行为都是从电视录像中模仿而来的。因此,常看那些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现在更要关注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对幼儿造成的影响。
在实习期间,有一次和一位家长谈话间了解到,浩浩在家最爱看《奥特曼》。像是浩浩爱看的《奥特曼》基本上是以打斗为主,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以格斗为形式的幼儿玩具或游戏。一些家长也因幼儿的喜欢而不停地让幼儿看这些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动画片,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就学会打斗,增加攻击欲。浩浩从小好胜心强,不愿意吃半点亏,稍有不满,便对他人又抓又咬又踢,相当地凶狠。很多幼儿的家长告到家里和老师那,家长也觉得很生气,多次打骂说教儿子,但是都没有效果。作为家长要知道模仿是幼儿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特别是行为习惯。电视、电影、网络等传媒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伴随着现代传媒进入千家万户后,幼儿与这些传媒的接触越来越多。家长可以在幼儿看电视的时候不加任何指导和讲解,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是给幼儿提供了攻击性样板,尤其是一些电影中的暴力动作游戏,更具有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避免让幼儿观看有暴力片段的电视剧,多放一些《巧虎小天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这类有意义的电视,让有观看、学习。此外,幼儿园老师可以再班里的博客上推荐一些好的动画片、图书等。在家长方面,家长应该积极地配合老师的工作,也可以抽出时间经常和幼儿一起观看,并予以适当比较,将有助于幼儿理解所看的内容,从电视节目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电视、电影中的暴力内容,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由于幼儿人格发展的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容易受到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不良影响,这些大众媒体当中所宣传的暴力内容很容易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如果成人不加以合理的引导,不及时批评幼儿的暴力行为,必然会助长幼儿的攻击性倾向,从而增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三、集中活动的引导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里,幼儿攻击他人,我们一般会严厉地训斥,处于对成人的惧怕,可能会暂时压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但训斥往往会让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忍不住内心的压抑,便会表现出更为严重的报复性攻击行为。教师及时奖励、鼓励幼儿好的言行,并引导、教会幼儿如何去做非常重要。 作为老师,在教育活动的安排上可以选择和同伴分享,与同伴合作的游戏,减少幼儿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的行为。为了让幼儿感受和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温馨美好,体验分享的快乐,我们让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最喜欢吃得东西,一起去公园玩耍。愉快的游戏愉快的游戏后小朋友围坐在草地上一起吃东西,有的喝牛奶,有的喝果汁,有的小朋友喝水……我们鼓励幼儿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小朋友、老师。倍蓓把自己的饼干分给身旁的锌锌;枫枫的葡萄最受欢迎,小朋友都喜欢吃,此刻的枫枫也特别大方,每人都分给。平时娇气的样子看不到了,平时的小气、霸道看不到了,在愉快的游玩中,小朋友显得那么大方、友好。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也学会了团结、互助。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多观察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发现他们有好的言行及时给予肯定,大加赞赏。航航小朋友虽然自我约束力差,和小朋友相处常常会有不愉快,但是他很乐于帮助别人。有一次吃完中午饭,他搬来一大落图书,一本一本地分给小朋友,我对他大加赞赏。因此在一些自由活动中多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搭积木时请他给“建筑师”搬运“材料”,吃午饭时请他给小朋友端饭…减少自由活动时因自我约束差而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同时在一次又一次的表扬鼓励中引导他积极、向善。
四、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幼儿园,优化幼儿的活动环境,减少环境中的不利刺激,如:提供给幼儿足够的活动材料,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刀枪、棍棒等),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影视节目。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促使幼儿在行为和认知上保持统一。幼儿年幼无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我们要教会幼儿识别好与坏,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受人欢迎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被人讨厌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当发生纠纷和矛盾时,要注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多元性思维能力,学会用协商、转换等多种形式来解决纠纷和矛盾。在实际引起攻击的行为中,环境提供的刺激很重要。缺少游戏材料会引起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玩具本身的攻击性,比如像玩具枪、刀之类也会导致攻击性导向。因此,在环境的布置上,我们尽力创设一个没有诱发攻击行为的良好环境,首先是提供宽敞的游戏空间,为幼儿准备充足的游戏,把一日生活环节安排紧凑些,一项接着一项,并在活动中渗透规则要求,鼓励幼儿按要求游戏, 减少冲突的产生,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玩具,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在教室的墙饰上粘贴大家一起玩玩具、吃东西等分享的图片,你帮我扣扣子,我帮你梳梳头等团结互助的图片,给幼儿树立榜样,利用自由活动时间给幼儿简单说一说,针对幼儿的表现组织幼儿讨论,与环境的互动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环境,除了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也会无形当中形成一个重要的心理环境,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幼儿,这种发自内心的自主性,会能使幼儿更好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才会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采取代币管制法。代币管制是基于条件强化物这一概念而发展出来的。作为老师,可以指定以胸卡上的红五星作为强化物,由老师对此进行执行。在一来事先告知某个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规则:当在一个半天没有攻击其他小朋友后,可以得到两个红五星,但是有一次攻击别的小朋友后要扣除一个红五星。当红五星数量达到十颗时可以有一个奖品。随着时间推移可增加难度,一天没有攻击性行为可以获得两颗红五星,这时应该及时给予正面的鼓励,并可以再全班小朋友面前给予表扬,增加他完成计划的信心,直至能够几本做到自我控制。代币管制法是一种比较好的行为矫正方式,切记不能用现金的方式代替。
由于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幼儿普遍采用“过度保护”的教育态度,父母总是把目光注视在他们宝贝的孩子身上,于孩子形影不离,总是担惊受怕,唯恐孩子发生意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忽视了孩子们探索周围世界的种种正当需求,不能满足和支持孩子们通过活动、游戏及劳动等进行适当的尝试,去干能干的事情,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去做切合实际的探索。而游戏能使幼儿获得经验和满足心理需求,使幼儿被压抑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发泄。游戏对幼儿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性有重要价值,游戏是没有压力的活动,所以游戏中幼儿体验的是一种成功感和胜任感。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幼儿的各种感情积极的,特别是消极的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感情的途径,從而学习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使幼兒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有实际上的重要意义,要让更多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让更多人能掌握有效的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和策略,更是一件重要价值的事情。对于大多数幼儿而言,攻击性行为只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波折,一个不太和谐的音符。总之,现在我们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我也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的引导幼儿及家长的正确教育和配合,生活中更多的去了解幼儿并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的方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幼儿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等良好的习惯养成,攻击性行为也一定会有效地得到预防与矫正。爱和关怀,是一个幼儿成长最需要的,让我们的爱伴随每一个幼儿的成长吧!
参考文献
[1]郑静、曹家正、邵惠玲编著.《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吕静主编.《儿童行为矫正手册》[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杜燕红主编.《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大象出版社,2009.
[4]张阿燕.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对策.http://www.
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38873,
[5]王亿华.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J].幼教研究,2006(02),
[6]杨素琴.从家庭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