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段。要想教育好低年级小学生,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必须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入手。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实施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同时要注意学校与家庭长期相互配合、良性互动才可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心理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加强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逐渐强大起来。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不仅没有身体缺陷,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有部分学生这一阶段容易产生自我认识不全面以及自我评价偏颇的现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改善其状态,必须让学生看到自身“长处”和“短处”,进行具体形象的对比、讨论,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夸赞自己,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自己是很能干的,尝到一定的甜头,从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教师作为少年儿童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对此应该有意识,有方法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处在人生的起始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各个方面都极不稳定,不够成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低年级教师应该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学生,满足低年级儿童的合理需求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来看,低年级儿童年龄小,较幼稚,活泼好动,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健全,尤其在感知过程中无法有意识地调整和控制,不善于对事物的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识和情绪化等。为此,需要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更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有必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困难,从中也能建立师生之间爱的桥梁,一旦得到学生喜欢,老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就像追星族一样,一呼百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问题也就更容易得到解决。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现在小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不良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其合理需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有关。因此,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有爱心和耐心关注孩子,即便你认为他并不是那么聪明伶俐,但在健康教育中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指引,慢慢转化,使其懂得能够正确理解一个人的需求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正确方式。长此以往,就能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二、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儿童保驾护航
低年级儿童还时常存在情绪不稳定,思考能力不够完善,给他们讲大道理不容易听明白。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我们必须善于抓住有利的时机,力争做到循序渐进,做到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要不断矫正其不良心理因素,使脆弱的心理转变为坚强。同时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利用有利环境因素,搭建平台,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课堂教学也是低年级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表现为悲观、失望的情绪,不能承受挫折。在师生双边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促使学生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心理,提高心理健康认知水平,增强自我调理能力。培养学生强大而勇敢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事实上,一些教师已经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自发地开展心理教育,而进一步挖掘其深度,丰富其内涵,将使其教育意义更为突出。根据学生个体心理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尽快解决,针对个别孩子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给予帮助、及时进行调整,为了调动低年级的学生兴趣,可以采用各种游戏。例如,在刚入学时笔者设计“自我介绍”游戏的环节(我的名字叫什么,我是几年级几班的学生,我喜欢做什么等),内容虽然简单却能帮助学生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既有利于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胆量,让自身心理强大起来。
三、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及时调整,让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要利用班队会和晨会活动的时间,可以灵活处理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形式,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排除心理问题,接受心理教育,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只要操作性强,效果就会好,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心理交融基础,让孩子得到情感友谊和爱的输入。同时,教师应注意各种不同性格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需要加倍关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特别是孩子心理状况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有成效,但有些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不够理想,总会有少数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够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并提供建议,及时由专业人员有效地给予调节、疏导,令其健康快乐成长。我们要坚持以让每一位低年级儿童都形成健康心理为目标,使这些儿童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矫正,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与家长密切联系,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心理教育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儿童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为重要,但缺失了家长的配合,往往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碌,只是顾了孩子的衣食和身体方面,往往顾不上关心或者忽视了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沟通不融洽,导致亲子关系不理想,有的家长不懂爱的艺术,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溺爱孩子,有的家長在矫正孩子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坚持正确的做法……等等。只有做好父母的工作,让他们理解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这样使他们在关注孩子考分和身体健康的同时,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小学阶段是低年级儿童生长发育的初期,在此阶段,生理发育较快,心理方面也随之变化。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中之重的课程,只有教师科学地实施,能够制定合理的计划,从小抓起,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更要注意学校与家庭之间相互配合和良性互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心理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加强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逐渐强大起来。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不仅没有身体缺陷,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有部分学生这一阶段容易产生自我认识不全面以及自我评价偏颇的现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改善其状态,必须让学生看到自身“长处”和“短处”,进行具体形象的对比、讨论,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夸赞自己,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自己是很能干的,尝到一定的甜头,从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教师作为少年儿童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对此应该有意识,有方法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处在人生的起始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各个方面都极不稳定,不够成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低年级教师应该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学生,满足低年级儿童的合理需求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来看,低年级儿童年龄小,较幼稚,活泼好动,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健全,尤其在感知过程中无法有意识地调整和控制,不善于对事物的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识和情绪化等。为此,需要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更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有必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困难,从中也能建立师生之间爱的桥梁,一旦得到学生喜欢,老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就像追星族一样,一呼百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问题也就更容易得到解决。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现在小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不良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其合理需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有关。因此,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有爱心和耐心关注孩子,即便你认为他并不是那么聪明伶俐,但在健康教育中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指引,慢慢转化,使其懂得能够正确理解一个人的需求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正确方式。长此以往,就能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二、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儿童保驾护航
低年级儿童还时常存在情绪不稳定,思考能力不够完善,给他们讲大道理不容易听明白。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我们必须善于抓住有利的时机,力争做到循序渐进,做到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要不断矫正其不良心理因素,使脆弱的心理转变为坚强。同时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利用有利环境因素,搭建平台,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课堂教学也是低年级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表现为悲观、失望的情绪,不能承受挫折。在师生双边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促使学生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心理,提高心理健康认知水平,增强自我调理能力。培养学生强大而勇敢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事实上,一些教师已经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自发地开展心理教育,而进一步挖掘其深度,丰富其内涵,将使其教育意义更为突出。根据学生个体心理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尽快解决,针对个别孩子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给予帮助、及时进行调整,为了调动低年级的学生兴趣,可以采用各种游戏。例如,在刚入学时笔者设计“自我介绍”游戏的环节(我的名字叫什么,我是几年级几班的学生,我喜欢做什么等),内容虽然简单却能帮助学生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既有利于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胆量,让自身心理强大起来。
三、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及时调整,让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要利用班队会和晨会活动的时间,可以灵活处理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形式,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排除心理问题,接受心理教育,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只要操作性强,效果就会好,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心理交融基础,让孩子得到情感友谊和爱的输入。同时,教师应注意各种不同性格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需要加倍关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特别是孩子心理状况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有成效,但有些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不够理想,总会有少数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够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并提供建议,及时由专业人员有效地给予调节、疏导,令其健康快乐成长。我们要坚持以让每一位低年级儿童都形成健康心理为目标,使这些儿童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矫正,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与家长密切联系,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心理教育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儿童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为重要,但缺失了家长的配合,往往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碌,只是顾了孩子的衣食和身体方面,往往顾不上关心或者忽视了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沟通不融洽,导致亲子关系不理想,有的家长不懂爱的艺术,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溺爱孩子,有的家長在矫正孩子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坚持正确的做法……等等。只有做好父母的工作,让他们理解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这样使他们在关注孩子考分和身体健康的同时,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小学阶段是低年级儿童生长发育的初期,在此阶段,生理发育较快,心理方面也随之变化。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中之重的课程,只有教师科学地实施,能够制定合理的计划,从小抓起,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更要注意学校与家庭之间相互配合和良性互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