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影响小麦容重的因素,对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容重的影响展开分析。同时简单阐述生芽粒、破损粒等小麦常见不完善粒类型,使小麦容重值数出现的变化,借此为小麦质量评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不完善粒;小麦容重;小麦质量
一、影响小麦容重的因素
常见谷物质量检测中,相关人员可使用小麦容重器,获取小麦容重数据,从而判断小麦品质、颗粒饱和度。因此,小麦容重是划分小麦等级、分析小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杂质、水分含量、不完善粒是影响小麦容重的主要因素。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各类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容重的影响问题。所以为生产高品质小麦、培育优良小麦品种,相关人员可通过测定实验,将不同量的不完善粒,增加至小麦完善粒样品中,并根据小麦容重器中,样品标准差、容重数值变化,分析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容重的影响。
二、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容重的影响
(一)样品及实验仪器准备
选择2019年产小麦样品15份,将其存储于恒温条件下,温度约为4摄氏度,各类型不完善粒可从原始样品中获取。样品归类完毕后,准备谷物水分测定仪、电子天平、小麦容重器等仪器。
(二)测定小麦容重及水分
实验人员可利用水分测定仪,明确小麦样品中水分值数,并将样品水分调整到12.5%左右,误差为±5。在测定小麦容重时,应基于我国粮食容重测定标准,从平均样品中选出1000g的取试样品。之后,使用国标法、小麦容重器,测定不完善粒小麦容重值,以及容重测定数据。得出回归方程:y=0.996x+5.606.后,可矫正小麦样品所测定的容重值。
(三)试样制备
首先,从15份小麦样品中,挑拣出病斑粒、虫蚀粒、生芽粒、破损粒、生霉粒等常见不完善粒类型,并将其分类、编号、保存备用。其次,在完善粒样品中,选出适量样品,制备不同类型的不完善粒。比如,在制备破损粒时,可直接用器具将小麦砸碎。在制备生芽粒时,可将完善粒清洗后,放置在温度、湿度分别为30摄氏度、71%的恒温气候箱24小时,然后将样品取出,调节样品内部水分,直到样品水分处于12%左右。之后,实验人员可选择50g样品,并放入害虫玉米象,在室温为25摄氏度的环境中培养一个月,培养时间到期后,使用谷物筛选器,将制备的虫蚀粒样品保存。制备生霉粒样品时,可将完善粒放在水中浸湿,同时将其移动到人工气候箱内,放置时间为一个月。但在正式实验时,还应将生霉粒样品进行干燥处理,使其内部水分可控制在12%。最后,将制备出的不完善粒分别加入完善粒样品中,破损粒含量分别为0%、6%、10%、14%、20%。在不同完善粒与小麦完善粒混合后,测量小麦容重,各样品容重测定次数应为5次。
(四)结果分析
为准确判断不同类型的不完善粒对小麦容重的影响,可在小麦样品选取前中,提前制备各类不完善粒,然后将不同数量的不完善粒添加到小麦样品中,利用小麦容重器,分别测量、记录小麦容重。在此期间,实验人员可对内含不同量不完善粒的小麦样品测试中,容重变化平均值,检测不完善粒类型不同,小麦容重数值变化的差异性。比如,在不完善粒破损粒中所选取的20份样品中,如果不完善粒占比为20%,小麦容重最大、最小数值为45、16,并且不完善粒类型不同,小麦容重变化程度有着明显差别,但在实验中,小麦不完善粒含量相同时,赤霉病粒对小麦容重的影响较为明显。
除此之外,结合各类不完善粒与完善小麦粒混合后,小麦容重数值的降低值可以看出,不完善粒含量不同时,小麦容重降低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具体来说,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中:
1. 破损粒
小麦容重测定实验中,不完善粒类型中的破损粒,与小麦容重数值的变化呈反比关系。小麦破损粒含量增加时,小麦容重值会明显降低。在此该现象的原因是小麦在破损后,形状不规则,导致破损粒体积、完善粒体积占比大,容易增大小麦中的孔隙度。最终造成单位体积中,小麦质量减少、容重变低。另外,小麦破损粒形状的差异性,其对小麦容重的影响程度区别较大。
2. 病斑粒
小麥病斑粒是小麦不完善粒中的常见类型,实验表明,病斑粒中赤霉病粒数量的提高,小麦容重下降。该现象的原因在于小麦因赤霉菌而成为病斑粒后,小麦内部组织松散、干扁、含粉量少,使得小麦样品容重降低。
3. 虫蚀粒
虫蚀粒增加时,小麦容重降低。原因在于小麦被虫害蚕食后,小麦籽粒质量、所占空间减少,导致单位体积中,小麦整体质量变轻、容重降低。
4. 生霉粒
生霉粒制备30天后,小麦样品中籽粒会生霉结块,而在完善粒样品中生霉粒增加后,小麦容重同样呈下降趋势。小麦在霉菌侵蚀下,内部营养物质损耗、流失严重,小麦籽粒质量不断降低,最终造成小麦容重值数变低。
5. 生芽粒
不完善粒样品制备中,生芽粒培养时间为24小时,之后小麦幼根长度约为小麦籽粒的二分之一,幼芽生长明显。但随着生芽粒量的增多,小麦样品容重所测数值降低。而生芽粒对小麦容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麦生芽期间,会损耗小麦内部营养物质,小麦籽粒长出的幼根、芽会所占空间变大,使得完善粒数量减少、小麦容重降低。
由此可见,小麦样品相同时,如果小麦容重值较高,则代表小麦内不完善粒含量较低,反之,小麦容重降低时,内部不完善粒含量会明显增高。所以在当前时期国家小麦质量、等级标准中,不同等级小麦中不完善粒含量的控制范围,已经进行差异性调整。从而确保小麦容重相同时,各等级小麦不完善粒测定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根据上述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容重造成的影响来看,各类不完善粒对小麦容重值的影响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小麦容重呈下降趋势。因此,为预防不完善粒对小麦容重、质量的影响,需在小麦生长、收割过程中,使用有效的管理、晾晒、存储方法,以此减少生霉粒、生芽粒、破损粒等常见的不完善粒,保障小麦整体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麦中不完善粒数量的增多,会导致小麦容重下降,而不同类型的不完善粒,对小麦容重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性。由于不完善粒结构特性区别较大,小麦容重数值变化趋势区别较大。相关人员在小麦质量评定中,需综合考虑不完善粒对小麦质量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不完善粒;小麦容重;小麦质量
一、影响小麦容重的因素
常见谷物质量检测中,相关人员可使用小麦容重器,获取小麦容重数据,从而判断小麦品质、颗粒饱和度。因此,小麦容重是划分小麦等级、分析小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杂质、水分含量、不完善粒是影响小麦容重的主要因素。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各类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容重的影响问题。所以为生产高品质小麦、培育优良小麦品种,相关人员可通过测定实验,将不同量的不完善粒,增加至小麦完善粒样品中,并根据小麦容重器中,样品标准差、容重数值变化,分析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容重的影响。
二、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容重的影响
(一)样品及实验仪器准备
选择2019年产小麦样品15份,将其存储于恒温条件下,温度约为4摄氏度,各类型不完善粒可从原始样品中获取。样品归类完毕后,准备谷物水分测定仪、电子天平、小麦容重器等仪器。
(二)测定小麦容重及水分
实验人员可利用水分测定仪,明确小麦样品中水分值数,并将样品水分调整到12.5%左右,误差为±5。在测定小麦容重时,应基于我国粮食容重测定标准,从平均样品中选出1000g的取试样品。之后,使用国标法、小麦容重器,测定不完善粒小麦容重值,以及容重测定数据。得出回归方程:y=0.996x+5.606.后,可矫正小麦样品所测定的容重值。
(三)试样制备
首先,从15份小麦样品中,挑拣出病斑粒、虫蚀粒、生芽粒、破损粒、生霉粒等常见不完善粒类型,并将其分类、编号、保存备用。其次,在完善粒样品中,选出适量样品,制备不同类型的不完善粒。比如,在制备破损粒时,可直接用器具将小麦砸碎。在制备生芽粒时,可将完善粒清洗后,放置在温度、湿度分别为30摄氏度、71%的恒温气候箱24小时,然后将样品取出,调节样品内部水分,直到样品水分处于12%左右。之后,实验人员可选择50g样品,并放入害虫玉米象,在室温为25摄氏度的环境中培养一个月,培养时间到期后,使用谷物筛选器,将制备的虫蚀粒样品保存。制备生霉粒样品时,可将完善粒放在水中浸湿,同时将其移动到人工气候箱内,放置时间为一个月。但在正式实验时,还应将生霉粒样品进行干燥处理,使其内部水分可控制在12%。最后,将制备出的不完善粒分别加入完善粒样品中,破损粒含量分别为0%、6%、10%、14%、20%。在不同完善粒与小麦完善粒混合后,测量小麦容重,各样品容重测定次数应为5次。
(四)结果分析
为准确判断不同类型的不完善粒对小麦容重的影响,可在小麦样品选取前中,提前制备各类不完善粒,然后将不同数量的不完善粒添加到小麦样品中,利用小麦容重器,分别测量、记录小麦容重。在此期间,实验人员可对内含不同量不完善粒的小麦样品测试中,容重变化平均值,检测不完善粒类型不同,小麦容重数值变化的差异性。比如,在不完善粒破损粒中所选取的20份样品中,如果不完善粒占比为20%,小麦容重最大、最小数值为45、16,并且不完善粒类型不同,小麦容重变化程度有着明显差别,但在实验中,小麦不完善粒含量相同时,赤霉病粒对小麦容重的影响较为明显。
除此之外,结合各类不完善粒与完善小麦粒混合后,小麦容重数值的降低值可以看出,不完善粒含量不同时,小麦容重降低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具体来说,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中:
1. 破损粒
小麦容重测定实验中,不完善粒类型中的破损粒,与小麦容重数值的变化呈反比关系。小麦破损粒含量增加时,小麦容重值会明显降低。在此该现象的原因是小麦在破损后,形状不规则,导致破损粒体积、完善粒体积占比大,容易增大小麦中的孔隙度。最终造成单位体积中,小麦质量减少、容重变低。另外,小麦破损粒形状的差异性,其对小麦容重的影响程度区别较大。
2. 病斑粒
小麥病斑粒是小麦不完善粒中的常见类型,实验表明,病斑粒中赤霉病粒数量的提高,小麦容重下降。该现象的原因在于小麦因赤霉菌而成为病斑粒后,小麦内部组织松散、干扁、含粉量少,使得小麦样品容重降低。
3. 虫蚀粒
虫蚀粒增加时,小麦容重降低。原因在于小麦被虫害蚕食后,小麦籽粒质量、所占空间减少,导致单位体积中,小麦整体质量变轻、容重降低。
4. 生霉粒
生霉粒制备30天后,小麦样品中籽粒会生霉结块,而在完善粒样品中生霉粒增加后,小麦容重同样呈下降趋势。小麦在霉菌侵蚀下,内部营养物质损耗、流失严重,小麦籽粒质量不断降低,最终造成小麦容重值数变低。
5. 生芽粒
不完善粒样品制备中,生芽粒培养时间为24小时,之后小麦幼根长度约为小麦籽粒的二分之一,幼芽生长明显。但随着生芽粒量的增多,小麦样品容重所测数值降低。而生芽粒对小麦容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麦生芽期间,会损耗小麦内部营养物质,小麦籽粒长出的幼根、芽会所占空间变大,使得完善粒数量减少、小麦容重降低。
由此可见,小麦样品相同时,如果小麦容重值较高,则代表小麦内不完善粒含量较低,反之,小麦容重降低时,内部不完善粒含量会明显增高。所以在当前时期国家小麦质量、等级标准中,不同等级小麦中不完善粒含量的控制范围,已经进行差异性调整。从而确保小麦容重相同时,各等级小麦不完善粒测定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根据上述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容重造成的影响来看,各类不完善粒对小麦容重值的影响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小麦容重呈下降趋势。因此,为预防不完善粒对小麦容重、质量的影响,需在小麦生长、收割过程中,使用有效的管理、晾晒、存储方法,以此减少生霉粒、生芽粒、破损粒等常见的不完善粒,保障小麦整体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麦中不完善粒数量的增多,会导致小麦容重下降,而不同类型的不完善粒,对小麦容重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性。由于不完善粒结构特性区别较大,小麦容重数值变化趋势区别较大。相关人员在小麦质量评定中,需综合考虑不完善粒对小麦质量造成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