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解题内功可以从审题的修炼开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rgul2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过低年级数学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慨: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有时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不明白意思,学生没办法独立完成;更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就做,根本不看题目的要求……这些可以说明学生的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这要求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造成学生审题不清除了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外,还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有关。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指导朗读;引导观察;实践操作;思辨说题”这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指导朗读——理清题意的基础
  数学解题中,学生读题是理解题目题意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读题,学生才能明白题意,为下一步的解题做好准备。而低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少,理解能力差,认识视野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读题首先要求读准。即不漏字、不添字,能明白题意。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用手指着题目,一字一字轻轻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教师,并注上拼音。有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进行适当地解释。
  其次要求读懂。即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题意并能说出题意。如在“小红有15本书,比小明多3本,小明有多少本书?”中,“比小明多3本”,到底是谁的书多?谁的书少?读后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只有学生在审题中认真推敲题目的关键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才能算真正读懂题目。
  二、引导观察——把握题意的关键
  低年级的教材,尤其是北师大版的教材,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弱,他们的观察往往是无目的、无顺序的,注意力常常会被教材中的插图、人物、五彩缤纷的颜色等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对蕴藏在其中的数学信息往往毫不关心;或只能关注到整幅图的一个方面,观察不仔细、不全面。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先让他们随意看,可以边看边说图上有什么,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看仔细、看全面,并在此基础上适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然后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图中蕴藏着的数学信息上来,从而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可爱的校园”时,一幅富有儿童情趣的“可爱的校园图” 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马上被画面中的动物、景色等所吸引,都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并边看边说。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入正题,而应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随意看自己想看的,边看还可以边说说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高涨时,再提出要求:“怎么看能做到又快又不会漏掉呢?”让学生明白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再适时教给他们观察方法,并带着孩子按不同的顺序去观察。然后从图过渡到数:“这幅图里还藏着很多数学信息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既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来,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因为有了前面的观察基础,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藏在图中的10个数,1个太阳、2朵白云、3只蘑菇、4个书包、5棵树……这样引导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观察的步骤与方法。通过这样训练,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图说图意的能力、口述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都能得到发展。低年级的教材无论是在新授课中,还是在练习题中,都配有大量的情景图。处理好每一个新授的情景图,每一个练习题的插图,是学生学习新授、正确审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解题过程必不可少的步骤。
  三、实践操作——理解题意的保证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而精练、抽象的数学语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增大了审题的难度。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是一种很好的审题辅助策略。
  1.摆摆算算
  在二年级的乘法教学中,当遇到不易理解的题目时,就可以用小棒一类的学具,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等方法进行审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操作方法,经过多次操作以后,学生就能学会应用不同的操作方法进行审题。
  如口算乘法教学:每堆摆两捆(每捆4根),摆3堆。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了把这一审题过程更加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借助小棒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审题。先摆一堆,每堆放两捆小棒,每捆有4根,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摆这样的3堆。经过摆一摆的过程,学生根据实践操作得出3个8根是24根。即可以用加法算:8 8 8=24(根),也可以用乘法算:8×3=24(根)。
  2.折折剪剪
  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只要让学生在折折剪剪的过程中,就能让抽象思维变成具体形象思维,从而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如要在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几厘米?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先把一张普通的长方形纸折折剪剪,帮助学生理解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与原长方形的宽相等才行。从而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3.圈圈画画
  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数学信息都蕴藏在情境图中。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很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或儿童自己的情绪兴趣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不借助其他的方法帮助记忆,常常顾此失彼,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边读边圈圈画画,帮助学生达到仔细审题的目的。如3只小狗平均分18根骨头(骨头是用图表示的),每只小狗分到几根?可以指导学生在数好骨头时,在骨头的上方标上“18”,然后用圆圈标出分的过程,最后列式计算。又如让学生在读题时画出线段图,从而达到数形结合,将复杂的文字变得简洁。
  四、思辨说题——理解题意的升华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如何,若不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教师难以及时得到输出的反馈情况。所以,通过说题可以了解学生解题的情况。在这里的说题是指思考提炼复述题意,探求解法,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审题中,不管学生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题的习惯,要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说题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巧。如“小红得了16朵红花,小东比小红少3朵,”求小东得了( )朵红花,可让学生说这题就是求“比16少3是多少”或者求“比16少3的是什么数”。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解题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责编 黄 晓)
其他文献
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难啃的“骨头”,使师生伤透了脑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明白应用题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存在“骨肉相连”的关系。下面,笔者对可以用倒推、列表、一一列举等策略加以解决的特殊问题之外的一般性应用题进行探究,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用生活知识补充一般性应用题  应用题的“源头活水”不在数学,而在生活,所以笔者认为把应用题理解为生活题更为恰当些。单从数学的角度
[摘 要]数学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经验。通过“2、5、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学的分析与探究,教师应变复习旧知为梳理经验、变新授教学为分享经验、变巩固总结为优化经验,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完善自己的数学经验。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变革 发展 数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课堂反馈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种信息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利用信息反馈来调控教与学的过程,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课堂教学反馈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外显,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反馈。但许多教师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简单地认为反馈就是请学生回答问题,把课堂教学反馈单一化、随意化。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
[摘 要]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怎样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素材,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乐于长生的土壤。  [关键词]整合 素材 更新 丰富 乐学 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
“一一列举”,即列举法是一种借助对具体事物的特定对象从逻辑上进行分析并将其本质内容全面地、一一地罗列出来的一种手段,再针对列出的项目一一提出改进的方法。列举法是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克劳福特创造的属性列举法基础上形成的,是具体运用发散性思维来克服思维定势的一种创造技法。该技法人为地按照某种规律列举出创造对象的要素分别加以分析研究,以求创造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和方案。列举法运用了分解和分析的方
[摘 要]学习理论是研究教学、理解儿童数学学习的基础理论,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态下,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与共生性发展的和谐共振、相互促进、在动态中发展的过程。准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科学地把握好思维完全打开、交流充分展开、对比适度拉开、内心不断敞开等实践要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个性化 共生性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 要]前概念是学生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之前的已有观念,是理解概念的基础,并不具有系统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从而有效把握学情,带领学生逐步突破,实现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前概念 调查 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44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知建构之前的主观
[摘 要]“磨课”就是教师对教学预设进行反思与审视,推敲其科学性与有效性,探寻更合理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案。“磨课”的过程虽然苦,但经多次“磨课”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 磨课 新课程 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4  著名数学家蔡金法曾经指出“理解算术平均数时应该包括算法的程序性理
“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是他们朴实思想的最真实暴露。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让“错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预设“错误”——让课堂精彩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面对学生自己“创造”
对于“计算教学”,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它大胆打破了老教材的传统格局,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整合,使得“计算教学”能依托“解决问题”,凸显计算意义,丰富计算策略,落实计算素养。这样的创新编排,给“计算教学”走出低谷、迈向高效预设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从而激励着诸多有识之士为此探索不止、实践不息。走进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汪培新老师执教的“中括号”课堂现场,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计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