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过低年级数学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慨: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有时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不明白意思,学生没办法独立完成;更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就做,根本不看题目的要求……这些可以说明学生的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这要求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造成学生审题不清除了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外,还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有关。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指导朗读;引导观察;实践操作;思辨说题”这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指导朗读——理清题意的基础
数学解题中,学生读题是理解题目题意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读题,学生才能明白题意,为下一步的解题做好准备。而低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少,理解能力差,认识视野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读题首先要求读准。即不漏字、不添字,能明白题意。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用手指着题目,一字一字轻轻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教师,并注上拼音。有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进行适当地解释。
其次要求读懂。即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题意并能说出题意。如在“小红有15本书,比小明多3本,小明有多少本书?”中,“比小明多3本”,到底是谁的书多?谁的书少?读后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只有学生在审题中认真推敲题目的关键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才能算真正读懂题目。
二、引导观察——把握题意的关键
低年级的教材,尤其是北师大版的教材,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弱,他们的观察往往是无目的、无顺序的,注意力常常会被教材中的插图、人物、五彩缤纷的颜色等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对蕴藏在其中的数学信息往往毫不关心;或只能关注到整幅图的一个方面,观察不仔细、不全面。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先让他们随意看,可以边看边说图上有什么,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看仔细、看全面,并在此基础上适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然后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图中蕴藏着的数学信息上来,从而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可爱的校园”时,一幅富有儿童情趣的“可爱的校园图” 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马上被画面中的动物、景色等所吸引,都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并边看边说。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入正题,而应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随意看自己想看的,边看还可以边说说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高涨时,再提出要求:“怎么看能做到又快又不会漏掉呢?”让学生明白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再适时教给他们观察方法,并带着孩子按不同的顺序去观察。然后从图过渡到数:“这幅图里还藏着很多数学信息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既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来,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因为有了前面的观察基础,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藏在图中的10个数,1个太阳、2朵白云、3只蘑菇、4个书包、5棵树……这样引导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观察的步骤与方法。通过这样训练,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图说图意的能力、口述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都能得到发展。低年级的教材无论是在新授课中,还是在练习题中,都配有大量的情景图。处理好每一个新授的情景图,每一个练习题的插图,是学生学习新授、正确审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解题过程必不可少的步骤。
三、实践操作——理解题意的保证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而精练、抽象的数学语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增大了审题的难度。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是一种很好的审题辅助策略。
1.摆摆算算
在二年级的乘法教学中,当遇到不易理解的题目时,就可以用小棒一类的学具,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等方法进行审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操作方法,经过多次操作以后,学生就能学会应用不同的操作方法进行审题。
如口算乘法教学:每堆摆两捆(每捆4根),摆3堆。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了把这一审题过程更加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借助小棒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审题。先摆一堆,每堆放两捆小棒,每捆有4根,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摆这样的3堆。经过摆一摆的过程,学生根据实践操作得出3个8根是24根。即可以用加法算:8 8 8=24(根),也可以用乘法算:8×3=24(根)。
2.折折剪剪
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只要让学生在折折剪剪的过程中,就能让抽象思维变成具体形象思维,从而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如要在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几厘米?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先把一张普通的长方形纸折折剪剪,帮助学生理解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与原长方形的宽相等才行。从而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3.圈圈画画
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数学信息都蕴藏在情境图中。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很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或儿童自己的情绪兴趣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不借助其他的方法帮助记忆,常常顾此失彼,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边读边圈圈画画,帮助学生达到仔细审题的目的。如3只小狗平均分18根骨头(骨头是用图表示的),每只小狗分到几根?可以指导学生在数好骨头时,在骨头的上方标上“18”,然后用圆圈标出分的过程,最后列式计算。又如让学生在读题时画出线段图,从而达到数形结合,将复杂的文字变得简洁。
四、思辨说题——理解题意的升华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如何,若不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教师难以及时得到输出的反馈情况。所以,通过说题可以了解学生解题的情况。在这里的说题是指思考提炼复述题意,探求解法,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审题中,不管学生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题的习惯,要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说题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巧。如“小红得了16朵红花,小东比小红少3朵,”求小东得了( )朵红花,可让学生说这题就是求“比16少3是多少”或者求“比16少3的是什么数”。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解题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责编 黄 晓)
一、指导朗读——理清题意的基础
数学解题中,学生读题是理解题目题意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读题,学生才能明白题意,为下一步的解题做好准备。而低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少,理解能力差,认识视野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读题首先要求读准。即不漏字、不添字,能明白题意。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用手指着题目,一字一字轻轻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教师,并注上拼音。有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进行适当地解释。
其次要求读懂。即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题意并能说出题意。如在“小红有15本书,比小明多3本,小明有多少本书?”中,“比小明多3本”,到底是谁的书多?谁的书少?读后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只有学生在审题中认真推敲题目的关键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才能算真正读懂题目。
二、引导观察——把握题意的关键
低年级的教材,尤其是北师大版的教材,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弱,他们的观察往往是无目的、无顺序的,注意力常常会被教材中的插图、人物、五彩缤纷的颜色等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对蕴藏在其中的数学信息往往毫不关心;或只能关注到整幅图的一个方面,观察不仔细、不全面。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先让他们随意看,可以边看边说图上有什么,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看仔细、看全面,并在此基础上适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然后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图中蕴藏着的数学信息上来,从而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可爱的校园”时,一幅富有儿童情趣的“可爱的校园图” 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马上被画面中的动物、景色等所吸引,都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并边看边说。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入正题,而应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随意看自己想看的,边看还可以边说说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高涨时,再提出要求:“怎么看能做到又快又不会漏掉呢?”让学生明白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再适时教给他们观察方法,并带着孩子按不同的顺序去观察。然后从图过渡到数:“这幅图里还藏着很多数学信息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既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来,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因为有了前面的观察基础,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藏在图中的10个数,1个太阳、2朵白云、3只蘑菇、4个书包、5棵树……这样引导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观察的步骤与方法。通过这样训练,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图说图意的能力、口述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都能得到发展。低年级的教材无论是在新授课中,还是在练习题中,都配有大量的情景图。处理好每一个新授的情景图,每一个练习题的插图,是学生学习新授、正确审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解题过程必不可少的步骤。
三、实践操作——理解题意的保证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而精练、抽象的数学语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增大了审题的难度。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是一种很好的审题辅助策略。
1.摆摆算算
在二年级的乘法教学中,当遇到不易理解的题目时,就可以用小棒一类的学具,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等方法进行审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操作方法,经过多次操作以后,学生就能学会应用不同的操作方法进行审题。
如口算乘法教学:每堆摆两捆(每捆4根),摆3堆。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了把这一审题过程更加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借助小棒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审题。先摆一堆,每堆放两捆小棒,每捆有4根,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摆这样的3堆。经过摆一摆的过程,学生根据实践操作得出3个8根是24根。即可以用加法算:8 8 8=24(根),也可以用乘法算:8×3=24(根)。
2.折折剪剪
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只要让学生在折折剪剪的过程中,就能让抽象思维变成具体形象思维,从而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如要在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几厘米?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先把一张普通的长方形纸折折剪剪,帮助学生理解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与原长方形的宽相等才行。从而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3.圈圈画画
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数学信息都蕴藏在情境图中。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很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或儿童自己的情绪兴趣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不借助其他的方法帮助记忆,常常顾此失彼,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边读边圈圈画画,帮助学生达到仔细审题的目的。如3只小狗平均分18根骨头(骨头是用图表示的),每只小狗分到几根?可以指导学生在数好骨头时,在骨头的上方标上“18”,然后用圆圈标出分的过程,最后列式计算。又如让学生在读题时画出线段图,从而达到数形结合,将复杂的文字变得简洁。
四、思辨说题——理解题意的升华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如何,若不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教师难以及时得到输出的反馈情况。所以,通过说题可以了解学生解题的情况。在这里的说题是指思考提炼复述题意,探求解法,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审题中,不管学生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题的习惯,要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说题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巧。如“小红得了16朵红花,小东比小红少3朵,”求小东得了( )朵红花,可让学生说这题就是求“比16少3是多少”或者求“比16少3的是什么数”。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解题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