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29-01
摘要:儿童诗歌蕴含着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从读、唱、画、悟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鉴赏儿童诗歌的美。
关键词:鉴赏 儿童诗歌 美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夸美纽斯说:“兴趣...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我们尽情的欣赏着…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根据作品的特点,抓住合理的“聊点”,引导学生聊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儿童诗歌的美呢?
一、读出语言美
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把作品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文贵自得之,涵咏领悟神。”诗歌的语言,是作者精心锤炼的结晶,因而格外精炼。往往一个字也增减不了,一个词也替换不得。而诗的美只有在多诵、多读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儿童诗就是运用美的语言符号来吸引儿童的,诗中的语言美激发儿童情不自禁地进行有表情的朗诵,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中,不断地对诗歌中的形象美和语言美进行再现,补充扩大的表达。《水乡歌》是一首清新明丽的小诗,虽诗意浅显却也是意蕴悠长。诗人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绿水荡清波的优美意象,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景?教师首先用精彩的范读,要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到优美的意境中去,然后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池塘边看水想象说话的情景,孩子的思维被打开了,此时那碧波荡漾、清水游鱼的情景、那淡淡的水乡景,那浓浓的水乡情。必定会刻在孩子们的心里了。卢梭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切语言都是艺术品”。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把语言当作艺术品呈现给我们的孩子们,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让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唯有对诗歌进行反复的吟诵,才能深刻领会诗人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从而拎出诗歌中浓缩着的内涵。
二、唱出音乐美
有人说,诗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以高度凝炼的语言、丰富的表现形式、优美的意象、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老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首先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因而在诗歌教学中,读就摆在尤其重要的位置。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教材中选编的许多儿童诗歌集形声韵律色彩之美感于一体,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如《小小的船》,既是优美的儿童诗,也是脍炙人口的歌词。这首诗歌,全诗韵脚整齐、节奏明快,并且“小小”、“弯弯”、“闪闪”、“蓝蓝”,这些叠词的运用,既准确形象的描绘出小船、月亮、星星形状的可爱,又增加了诗句的音乐美,所以,在学习中,教师就要充分去调动学生所有感官的积极性,进行反复的吟诵,在读中想象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等意象构成的优美情境,感受作品循环往复、和谐动听的音韵和旋律。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且这首诗歌本来就是久唱不厌的歌,所以在引导学生读诗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像古人那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伴随口之唱之,从而使学生获得独特的诗意享受。
三、画出形象美
有人说,儿童诗能“从文字看出图画,从文字领会意境”,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美的形象隐含在诗歌的语言中,我们必须通过理解和想像,才能在头脑中产生画面。例如:儿童诗《绿树叶》,如何使诗歌中描绘的普普通通绿树叶的形象在孩子的大脑中丰满,鲜活,细腻,达到形象美的体现?我们教师就要为孩子提供艺术想象的空间,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发现诗歌中绿树叶奇妙的变化,小船--小扇--小伞,体验到形象变化的美和乐趣,进而让学生去想:你还能把绿树叶变成什么呢”?给孩子充分的时间
去想象、去描述。在充分想、充分说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色彩动手去画,画出美丽的树叶、画出美丽的春天。把诗歌中的形象美,自然地体现在孩子们的创造力上,同时也实现了孩子自我创造的乐趣。
四、悟出情感美
有人说,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教学中是第一位的。儿童诗歌虽然短短几行,却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情感,从诗题就起“源”,到结句还未断流。这就使得教师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从一开始教学时,就要通过不同的形式的读,不停地激情、传情、融情,透过字里行间,理解文字背后蕴涵的丰富情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读者唯有入其境,才能领其情。如《妈妈的爱》这首诗歌,教师要通过读、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使儿童从心底里感到妈妈的爱是炎热时凉爽的风、是下雨时遮雨的伞、是生病时滴下的泪…从而使学生悟出妈妈的温暖、妈妈的爱是春雨无声、是无处不在。再如冰心的《雨后》这首诗,在解读此诗时,教师就必须放下成人的架子,运用孙绍振教授提出的情感逻辑还原法,回到童年时代,将童年的快乐体验带进来,想一想,如果还是童年的你,面对雨后一汪一汪的小水潭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了这样的还原,就能发现诗中的矛盾,就能悟出诗中的童趣,就能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分享。正如梅子涵所说:“只要还没忘记自己曾是个儿童就能读懂儿童诗歌。”
总之,儿童诗歌中的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教师就要调动孩子的知、情、意,使它们不仅动情想到快乐,而且受到真的启迪,善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更感受到鉴赏诗歌不仅仅是一种纯正的文学趣味,更是一种生活的品位。
参考文献:
[1]志强:《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四期
[2]《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 朱光潜
[3]《儿童诗的欣赏与教学》 林 良
摘要:儿童诗歌蕴含着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从读、唱、画、悟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鉴赏儿童诗歌的美。
关键词:鉴赏 儿童诗歌 美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夸美纽斯说:“兴趣...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我们尽情的欣赏着…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根据作品的特点,抓住合理的“聊点”,引导学生聊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儿童诗歌的美呢?
一、读出语言美
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把作品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文贵自得之,涵咏领悟神。”诗歌的语言,是作者精心锤炼的结晶,因而格外精炼。往往一个字也增减不了,一个词也替换不得。而诗的美只有在多诵、多读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儿童诗就是运用美的语言符号来吸引儿童的,诗中的语言美激发儿童情不自禁地进行有表情的朗诵,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中,不断地对诗歌中的形象美和语言美进行再现,补充扩大的表达。《水乡歌》是一首清新明丽的小诗,虽诗意浅显却也是意蕴悠长。诗人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绿水荡清波的优美意象,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景?教师首先用精彩的范读,要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到优美的意境中去,然后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池塘边看水想象说话的情景,孩子的思维被打开了,此时那碧波荡漾、清水游鱼的情景、那淡淡的水乡景,那浓浓的水乡情。必定会刻在孩子们的心里了。卢梭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切语言都是艺术品”。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把语言当作艺术品呈现给我们的孩子们,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让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唯有对诗歌进行反复的吟诵,才能深刻领会诗人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从而拎出诗歌中浓缩着的内涵。
二、唱出音乐美
有人说,诗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以高度凝炼的语言、丰富的表现形式、优美的意象、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老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首先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因而在诗歌教学中,读就摆在尤其重要的位置。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教材中选编的许多儿童诗歌集形声韵律色彩之美感于一体,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如《小小的船》,既是优美的儿童诗,也是脍炙人口的歌词。这首诗歌,全诗韵脚整齐、节奏明快,并且“小小”、“弯弯”、“闪闪”、“蓝蓝”,这些叠词的运用,既准确形象的描绘出小船、月亮、星星形状的可爱,又增加了诗句的音乐美,所以,在学习中,教师就要充分去调动学生所有感官的积极性,进行反复的吟诵,在读中想象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等意象构成的优美情境,感受作品循环往复、和谐动听的音韵和旋律。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且这首诗歌本来就是久唱不厌的歌,所以在引导学生读诗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像古人那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伴随口之唱之,从而使学生获得独特的诗意享受。
三、画出形象美
有人说,儿童诗能“从文字看出图画,从文字领会意境”,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美的形象隐含在诗歌的语言中,我们必须通过理解和想像,才能在头脑中产生画面。例如:儿童诗《绿树叶》,如何使诗歌中描绘的普普通通绿树叶的形象在孩子的大脑中丰满,鲜活,细腻,达到形象美的体现?我们教师就要为孩子提供艺术想象的空间,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发现诗歌中绿树叶奇妙的变化,小船--小扇--小伞,体验到形象变化的美和乐趣,进而让学生去想:你还能把绿树叶变成什么呢”?给孩子充分的时间
去想象、去描述。在充分想、充分说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色彩动手去画,画出美丽的树叶、画出美丽的春天。把诗歌中的形象美,自然地体现在孩子们的创造力上,同时也实现了孩子自我创造的乐趣。
四、悟出情感美
有人说,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教学中是第一位的。儿童诗歌虽然短短几行,却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情感,从诗题就起“源”,到结句还未断流。这就使得教师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从一开始教学时,就要通过不同的形式的读,不停地激情、传情、融情,透过字里行间,理解文字背后蕴涵的丰富情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读者唯有入其境,才能领其情。如《妈妈的爱》这首诗歌,教师要通过读、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使儿童从心底里感到妈妈的爱是炎热时凉爽的风、是下雨时遮雨的伞、是生病时滴下的泪…从而使学生悟出妈妈的温暖、妈妈的爱是春雨无声、是无处不在。再如冰心的《雨后》这首诗,在解读此诗时,教师就必须放下成人的架子,运用孙绍振教授提出的情感逻辑还原法,回到童年时代,将童年的快乐体验带进来,想一想,如果还是童年的你,面对雨后一汪一汪的小水潭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了这样的还原,就能发现诗中的矛盾,就能悟出诗中的童趣,就能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分享。正如梅子涵所说:“只要还没忘记自己曾是个儿童就能读懂儿童诗歌。”
总之,儿童诗歌中的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教师就要调动孩子的知、情、意,使它们不仅动情想到快乐,而且受到真的启迪,善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更感受到鉴赏诗歌不仅仅是一种纯正的文学趣味,更是一种生活的品位。
参考文献:
[1]志强:《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四期
[2]《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 朱光潜
[3]《儿童诗的欣赏与教学》 林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