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运用故事教学可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我在上课时就经常运用故事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趣味故事不愧是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一、运用趣味故事能巧妙导入课堂,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是否有好的开场白,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精彩程度以及教学效率。我认为趣味故事导入是诸多导入法中较佳的一种,能达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咬文嚼字》时,我就引用了一则相关的故事:相传,一次苏东坡与苏小妹及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诗。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个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加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思考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咏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这篇课文注重说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接受,用一个故事导入就变得生动有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当然这样的导入,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防止哗众取宠,离题万里。
二、运用趣味故事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经历、生活体会、思想感情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学生对作者与写作背景的了解将会直接影响其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认识。
在讲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首次介绍作者时,我就给学生讲他《学无止境》的故事: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相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专程来到苏宅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他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教学中再次讲到作者时也提一下,或由学生来讲一遍,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的经历、生活和思想,从而深入理解其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可谓一举两得。
三、运用趣味故事能调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对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而课堂上学生感到倦怠或注意力分散也是经常出现的现象,这时更需要结合授课内容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帮助学生提神。
讲文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学生本来对这种古文课就不太喜欢,再加上学生刚上完体育课回来,都显得很疲惫,听课的注意力显然不足。我就插入了冯骥才出访法国时,用超人的口才和睿智来回答记者的提问而赢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的故事:一个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幽默地答道:“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精神也变得振作了。这时我就说:“本文的主人公烛之武同样有冯骥才超人的口才和睿智的回答。”学生的思路也就自然地随着故事被引入教师的语言和教学中去。
四、运用趣味故事能激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路
在进行修改病句的基本训练中,我发现学生很容易出现“豆腐里挑骨头”的情况,要么改变句子的原意,要么该改的不改,不该改的倒改了。我就临场编了一个故事:张三感冒了,去医院看病,医生看了看张三说:“你的眼睛太小了,给你拉个双眼皮吧,哎呀,皮肤也有点黑……”话还没说完,他们便笑倒了,我趁势问他们笑什么?有学生说这人明明是去看感冒的,就该开点感冒药,怎么给人家做美容了?这时,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修改病句就像给人看病一样,有错必改,无错不改。
五、运用趣味故事能达到德育目的
我在讲授高一课文《鸿门宴》时,分析了项羽的性格特点,刚愎自用、缺乏远见、软弱、优柔寡断等缺点自不必多言,但人们往往忽略他的优点:不耍阴谋诡计、光明磊落,特别是“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诚信,是现今生活在物欲横流中的人们所缺失的。我们应该向英雄的诚信品质学习。然后我又补充了“曾子杀猪示诚信”“季布一诺千金免祸殃”“李嘉诚一个‘诚’字赢天下”等故事,告诫学生: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通,国无信不稳;诚信不是一个人的事,要靠我们大家共同身体力行,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做起。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给学生上了一堂小小的德育课。
当然,这五种方法在运用上也可交融并蓄,一个故事也可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经过实践证明,趣味故事确实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帮手,在课堂教学中收到的功效是巨大的。因此,在这方面我将进一步探究,使之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运用趣味故事能巧妙导入课堂,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是否有好的开场白,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精彩程度以及教学效率。我认为趣味故事导入是诸多导入法中较佳的一种,能达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咬文嚼字》时,我就引用了一则相关的故事:相传,一次苏东坡与苏小妹及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诗。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个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加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思考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咏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这篇课文注重说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接受,用一个故事导入就变得生动有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当然这样的导入,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防止哗众取宠,离题万里。
二、运用趣味故事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经历、生活体会、思想感情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学生对作者与写作背景的了解将会直接影响其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认识。
在讲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首次介绍作者时,我就给学生讲他《学无止境》的故事: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相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专程来到苏宅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他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教学中再次讲到作者时也提一下,或由学生来讲一遍,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的经历、生活和思想,从而深入理解其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可谓一举两得。
三、运用趣味故事能调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对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而课堂上学生感到倦怠或注意力分散也是经常出现的现象,这时更需要结合授课内容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帮助学生提神。
讲文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学生本来对这种古文课就不太喜欢,再加上学生刚上完体育课回来,都显得很疲惫,听课的注意力显然不足。我就插入了冯骥才出访法国时,用超人的口才和睿智来回答记者的提问而赢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的故事:一个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幽默地答道:“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精神也变得振作了。这时我就说:“本文的主人公烛之武同样有冯骥才超人的口才和睿智的回答。”学生的思路也就自然地随着故事被引入教师的语言和教学中去。
四、运用趣味故事能激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路
在进行修改病句的基本训练中,我发现学生很容易出现“豆腐里挑骨头”的情况,要么改变句子的原意,要么该改的不改,不该改的倒改了。我就临场编了一个故事:张三感冒了,去医院看病,医生看了看张三说:“你的眼睛太小了,给你拉个双眼皮吧,哎呀,皮肤也有点黑……”话还没说完,他们便笑倒了,我趁势问他们笑什么?有学生说这人明明是去看感冒的,就该开点感冒药,怎么给人家做美容了?这时,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修改病句就像给人看病一样,有错必改,无错不改。
五、运用趣味故事能达到德育目的
我在讲授高一课文《鸿门宴》时,分析了项羽的性格特点,刚愎自用、缺乏远见、软弱、优柔寡断等缺点自不必多言,但人们往往忽略他的优点:不耍阴谋诡计、光明磊落,特别是“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诚信,是现今生活在物欲横流中的人们所缺失的。我们应该向英雄的诚信品质学习。然后我又补充了“曾子杀猪示诚信”“季布一诺千金免祸殃”“李嘉诚一个‘诚’字赢天下”等故事,告诫学生: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通,国无信不稳;诚信不是一个人的事,要靠我们大家共同身体力行,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做起。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给学生上了一堂小小的德育课。
当然,这五种方法在运用上也可交融并蓄,一个故事也可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经过实践证明,趣味故事确实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帮手,在课堂教学中收到的功效是巨大的。因此,在这方面我将进一步探究,使之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