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选读》的“备教”问题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243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论语〉选读》到底“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教师“备教”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虽然教材《前言》部分提出了选修的具体要求,但只是针对这门选修课程的核心目标而言的。就具体课文来说,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教什么”、“怎么教”。我们可以把这点细化为教师在“备教”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的诸多小问题。
  从内容解读来看,我们有以下问题要思考。一是我们把《论语》读到了哪个层次?一般说来,教师自己读到哪个层次,才有可能把学生教到哪个层次;如果我们还没有达到某个层次,就别期望学生会超过那个层次。二是我们是以哪种阅读姿态阅读《论语》?我们以哪种阅读姿态阅读《论语》,才有可能教给学生哪种阅读姿态。三是我们如何看待孔子及其思想言论?是把孔子送上圣坛,还是请下圣坛?几千年来,孔子由“人”而“神”,现在,我们是否该考虑让孔子由“神”而“人”?就《论语》某一句注解不一的问题而言,是把几家注解凑在一起,还是本着一个基本思想,保留一个基本立场,仔细甄别,合理选择?又如何甄别各种解读?所以,教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读”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来看,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我们曾经在教什么?曾经的教学内容合适吗?教材“前言”写道:“《〈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怎样的解读才算正确解读?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我们曾经的教学内容是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吗?二是我们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正确理解还是教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方法?教学内容如何取舍?到底怎样用好教材内容?三是我们把这些经典文本内容当作什么(定篇、例文、样本、用件)来教呢?
  从教学方法来看,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一是选用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吗?二是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吗?
  基于以上教学反思,在“备教”《〈论语〉选读》时要弄清楚几点。
  第一,明确《〈论语〉选读》的思想内容——给学生精神垫底。《论语》作为启蒙读物,它是儒家经典中地位最重要、流行最广泛的经典著作。《论语》一书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它的一字一句都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圣人之言,是立身处世、安邦治国的最高准则。它的许多基本观念成了整个社会的规范,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习俗等各个方面,人们的言语行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它的影响。中国历史的主要成因,古代思想史的主线,政治文化的基调和框架,整个是非观、善恶美丑观、荣辱观、进退观、成败生死观等等所组成的人生和社会观念体系,都渊源于它或与它有密切关系。《〈论语〉选读》,就已包含了孔子诸多思想内容。比如“内修类”:《克己复礼》强调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进退观;《仁者爱人》强调仁爱的基本含义——善恶观;《君子之风》强调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生死观;《周而不比》强调人际交往要求——择友观。再如“教育类”:《诲人不倦》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等——教育观;《沂水春风》强调礼乐文化(礼乐治国)——文化观、教育观、政治观;《高山仰止》强调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人生观、教育观。政治类:《为政以德》强调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政治观;《知其不可而为之》突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是非观。哲学类:《中庸之道》突出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哲学观。通过系统的《论语》学习,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然就渐渐丰富起来。
  第二,明确《〈论语〉选读》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力量。《前言》有五点具体要求:一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三是提高个人精神品格。四是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五是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可以把这五点简单概括为:读懂内容、积累知识、提升思想、传承文化、学会阅读。
  从文本处理的角度来看,依照王荣生教授的四类课文划分理论,《〈论语〉选读》各课当属于“定篇”,学习的目的是熟知经典。熟知经典,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该选文的所有内容,都服务于这个目的。《论语》作为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经典,从语言上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语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的教学要落实到三个层次的内容:文字、语体和文化。如下表: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服务于学生言语智慧增长的各个方面。《〈论语〉选读》就具有这样的教学作用。
  第三,把握课文核心话题,加强对课文理解——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每篇课文按主题编排,教师应该把握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有必要进行主题性阅读,揣摩章句,揣摩编者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只有把握住章节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才不至于乱方寸。其实,每课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只不过有的章句是抽象概括,有的章句是具体阐释;有的章句在直接说理,有的章句在比喻论证。教学前,这些内容教师都要弄清楚。在教学过程中,也尽可能地让学生理清课文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表面上散乱的章节就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给学生留下完整印象。许多课文,只要抓住一些主题词,就可以组合成一个个整体。比如,《中庸之道》一课,就可以围绕“中庸”,从“何为中庸”、“如何中庸”、“中庸如何”等角度构成一个系统。再如《为政以德》一课,可以围绕主题词“政”,从“何谓政”(政则正也)“政如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之德风)“如何施政”(以德为政)等角度展开,并形成课文整体感。
  第四,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给学生适宜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适宜的教学内容。从目前来看,有关《〈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还没有比《学科指导意见》更具体、更明确的。每课都有“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两部分。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这两部分。当然,有时也有必要做适当的调整,大可不必另起炉灶。当然,除了考虑《学科指导意见》之外,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特别是学生的关于《论语》的最近发展区域。
  第五,明确论语阅读姿态——教给学生合适的阅读姿态。“学经典是为了温习文化记忆,接续历史传统。”“传”是发掘自己的资源,加以重新诠释,重建当下文明。不过,“诠释”意味着既不能远离文本的旧含义,又要解释出经典的新价值,要在这种既旧且新之中,传递经典延续传统。因此,阅读经典,让它与现实生活产生共振。由此,我们最起码要保持这样两种基本阅读姿态:还原对话语境,读出历史意义;放到现实语境中去,读出现实意义。
  孔子的思想精髓表现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细化在《论语》具体的章节中。要把孔子的思想精髓细化到课堂细节中,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这涉及的是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作者通联:杨仕威,浙江青田中学;应慈军,浙江丽水教研室]
其他文献
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高考作文的特定作者是阅卷老师,如果要想得到满意的分数就要选择打动阅卷老师的题材。阅卷老师都是成年人,经验丰富,阅读面广泛,所以考生作文选择名著名篇的题材,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就能得到很高的分数。   走进名著的思路有三:一是对名著的细节进行合理扩展。根据主题需要对名
A  爸爸几年前因车祸落下病根,身体一直不好,常年靠各种药物来维护。肇事司机跑了,无底洞般的医疗费用挖空了本不富裕的家。妈妈虽然勤劳,但微薄的收入还是无法应付家中的各种生活开支。  那年春节,妈妈给爸爸买完护理的药后,口袋里剩下的钱都不够一百元。除夕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笑声飞扬,只有我们家安静得像个废墟。没有年货,空锅冷灶。爸爸躺在床上,妈妈在街口守着摊位,她说看看还能不能再卖一点,多挣一点也是
甘纪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北省专家型校长。现任湖北省武穴师范学校、武穴实验高中校长。参与主编的《创造教育》被列入《湖北省2006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目录》,在全省发行;撰写的《以研促教 因研强校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荣获2007年湖北省名校长全省征文一等奖,并入选《湖北省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陈:甘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访谈邀
又是一年开学季,刚刚经历过高考的学长学姐们已经步入大学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虽然“造粉们”距离高考还有一段时间,但不少同学对于未来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  呼叫百事通大脸兔!我姐姐高考成绩出来啦,这几天在填报志愿,我看她选了一个叫“生命科学”的专业,这个专业学什么,毕业后又做什么呢?  生命科学简单来说就是生物学。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什么是生命”,而且对这个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选择这个专业就对了。  
室内的灯光  从日常的琐碎中  摆脱出来  日子还是从前一样  陡峭———  常常一个人  趴在十二月的窗口  从光线不同的角度看雪  慢慢降落  看午夜之后  慢慢落下的雪  怎样覆盖  这深不可测的  人间  远处的青山  青山遮不住  那是对流水而言  四十年前  眺望西北  三十里外的青山  是我童年夏天黄昏  一部分生活……  四十年后  午收中的一个晌午  站在老家相同的位置  眺望西
笔者认为,文学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思路是:要因文体、文本的类别、特点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应避免“程式化”倾向。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育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以前,国文教材是经史子集,显然经史子集是文学……‘五四’以后,通行读白话了,教材是当时产生的一些白话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之类,也就是所谓的文学……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括在国文的大
巴金说:“50年来我在小说里写人,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熟悉的人,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的。”在这里,他把“我”放在了核心地位。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写作中漠视甚至无视“我”的存在,假话空话满天飞,虚作套作到处是,作文的现状可谓“惨不忍睹”。   观其惨状,细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之思想匮乏。巨大的应试压力下,现在的学生几乎不观察、不
一艘貨轮卸货后,在返航途中遇到了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惊慌失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舱内灌水。“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船的负重,使船下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一个年轻水手嘟囔道。但看着船长严厉的脸色,水手们还是照做了。随着船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地往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减小,货轮渐渐平稳了。  船长望着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
【教材解读】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久久地坐在浮桥的这边,意味着等候死神的到来。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老人甘愿如此,而且坐着、久久地坐着呢?是走不动?老人也许真的走不动了,但如果从人的求生本能来说,这时候,即使走不动,也得爬的呀。不是有个寓言说:每天早上,非洲羚羊一醒来,它就知道必须要比跑得最快的非洲狮子跑得还要快,否则它就要被吃掉。羚羊如此,人呢?老人呢?走不动不是理由。老人求生欲望不强烈,是因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的诗歌,深受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的影响,同时带有强烈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他的代表作——《错误》,就是这种创作风格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