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冲突,就是指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比较自觉的行为,它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形态。幼儿同伴冲突是指幼儿在与同伴玩耍或者相处过程中发生的互相抵制或对抗,表现为交往双方在行为、语言或情绪等方面的对立,是幼儿与同伴之间频繁发生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冲突是去除自我中心的关键因素,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个体能够学会协商互助合作,增长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最终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促进幼儿发展,必然离不开教师对幼儿间冲突状况的干预;本着这理念,教育者、教师必须重视起幼儿之间的冲突,有正确的冲突观。同时要能运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和见解进行分析、判断,发现其中的教育含义、教育价值,并运用这一资源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的干预往往过度或者没有干预,从而影响冲突价值的利用。
1.把“幼儿自主”理解成“教师无为”
案例一:在一个体育活动中,老师要求大家要排队进行比赛,排在最前的幼儿可以先进行比赛,大家争先恐后地争着排在队伍的前面,乐乐和彬彬同时冲上去排队,乐乐比彬彬抢先一步排好,彬彬不服气,继续往队伍里面挤,正在挤的时候被老师看到了,两人被叫出队伍,彬彬立马对乐乐说:“对不起!我错了!不应该挤你!”然后拉着乐乐的手向老师报告说:“老师,我已经向乐乐道过歉了,我们自己解决了问题。”老师见矛盾解决了,就让两个人回到了队伍中,但是乐乐的脸上还是一脸不开心,整个活动,他的情绪都不佳。
案例二:在角色游戏中,欢欢和凡凡一起来到“小吃店”消费,他们点了很多的点心,当“享受”到一半的时候,欢欢被旁边的理发店工具吸引住了,他便独自一人离开了,当他要起身走的时候,店里的服务员问他要收费,欢欢舍不得把身上的“钱”给他,于是说自己什么也没吃,服务员一听不服气了,拉着欢欢不让他走,于是两个人争执起来,还扭打在了一起。老师看见了,先问:“你们为什么打架?谁先动手的?”欢欢指着服务员说:“是他先动手打我的。”服务员接着说:“是他先不付钱然后动手打我的。”说着说着两个人又继续争执起来。老师把他们喊到一边:“你们自己先解决好了再说吧。”
分析:在案例一中矛盾看似已经被幼儿自主解决了,幼儿的这种自主解决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彬彬主动向乐乐道歉主要是觉得自己理亏,另外是迫于老师的压力,可以说是在老师的压力下单方面“被摆平”的,没有经过协商,没有经过互相理解的过程,是低水平的处理方法。而在案例二中,当老师制止住冲突后,两个幼儿开始纠缠谁先打了谁,情绪一直没有稳定下来,这时老师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只能让冲突更加深化。
在上述这两个案例中,教师将幼儿自主解决矛盾曲解成了教师没有干预,无所作为,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冲突没有起到对幼儿发展应有的促进作用。其实我们所倡导的幼儿自主解决冲突本意是要给幼儿以思考和表达意见的时间,从而使幼儿主动获得处理冲突的技能。
2.把“适度干预”理解成“教师主导”
案例三:在做操时,一节扩胸运动真真做得很用力,结果不小心打到了旁边齐齐的手臂上,齐齐觉得吃亏了,就用拳头报复了真真一下,真真立即向老师报告说:“齐齐打我。”老师走过来问,齐齐说:“是真真先打的我。”真真解释说:“我刚才做操很用力,不小心碰到了他。”老师对真真说下次做操的时候应该留意一下身边的同伴,避免打到对方。同时还借此机会也教育了一下其他的幼儿。然后说:“齐齐为了一点小事就打小朋友这显然是不对的。”接着又对真真说:“当你碰到别人时,应该说什么?”真真听完立即向齐齐说了声对不起,当真真说完后,低下头开始嘀咕起来:“我又不是故意的。”一脸的不服气。
分析:在案例三中,教师了解的冲突的具体情况,让幼儿的矛盾在他的主导下解决了,表面上看教师通过了询问、教育等方式在帮助幼儿解决,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没有提供给幼儿表达自己见解与感受的机会,教师主导着解决冲突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强制幼儿和好的方式更是无形中暗示了幼儿——做错事只要说声“对不起”就什么都能解决了。这种教师完全主导的解决方式无助于幼儿自我解决冲突能力的形成;相反,会使幼儿形成利用口头道歉来推卸责任的习惯。
这种解决方式把适度的干预变成了过度干预,过多地介入幼儿的冲突中,使幼儿形成用“对不起”来逃避责任,不能真正地学会解决矛盾冲突的技巧。适度干预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就是说幼儿解决矛盾中教师要对幼儿给予适当的帮助、适时的调整,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持。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在幼儿冲突中干预的“度”呢?笔者认为:
1.成为幼儿解决矛盾的引导者
教师在介入幼儿冲突时,除了要赋予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外,还需要引导幼儿去学习如何认识冲突,学习怎样通过协商得到解决的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这类学习经验,以帮助幼儿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案例二中,幼儿的情绪十分激动,此时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比较困难,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情感和方法上的支持,先稳定他们的情绪,然后再寻求幼儿之间的协商。
2.让冲突事件走入我们的教学中
要真正地让幼儿学会自主解决矛盾,首先必须要让幼儿有解决冲突的能力,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冲突事件作为教育资源,生成课程,帮助幼儿在角色表演、故事、其他情境游戏中理解冲突,发展处理冲突的能力。如在案例三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这次冲突,让两名幼儿讲讲各自的感受,让他们能了解对方的不同感受。
3.学会干预幼儿冲突的技巧
在干预幼儿冲突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干预冲突的技巧。我们应该判断是否该介入?如何介入?首先,在干预前要先考虑幼儿可以从这次冲突的解决上学到什么?其次,及时稳定幼儿的情绪,如果幼儿情绪激动,可以考虑暂时把他们分开,然后让他们说出各自的观点,帮助他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命名,尝试倾听别人的观点,包括老师的比较中性的观点。最后,帮助幼儿一起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幼儿自主进行选择,从而解决冲突。
总之,教师对幼儿冲突应有辩证的认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幼儿自行解决冲突,以便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谅解,学会合作,学会等待,形成初步的道德认识,促进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我敢相信,凡是儿童都是可教的,都可以教成为有成就的人,不过教的方法和寻常教育不同,应该要有特殊的研究。”争吵,甚至打架是幼儿交往中常见的现象,只有不怕冲突,敢于面对冲突,正确地看待冲突并因人因事地正确处理好冲突,才能化弊为利,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天域幼儿园 江苏】
1.把“幼儿自主”理解成“教师无为”
案例一:在一个体育活动中,老师要求大家要排队进行比赛,排在最前的幼儿可以先进行比赛,大家争先恐后地争着排在队伍的前面,乐乐和彬彬同时冲上去排队,乐乐比彬彬抢先一步排好,彬彬不服气,继续往队伍里面挤,正在挤的时候被老师看到了,两人被叫出队伍,彬彬立马对乐乐说:“对不起!我错了!不应该挤你!”然后拉着乐乐的手向老师报告说:“老师,我已经向乐乐道过歉了,我们自己解决了问题。”老师见矛盾解决了,就让两个人回到了队伍中,但是乐乐的脸上还是一脸不开心,整个活动,他的情绪都不佳。
案例二:在角色游戏中,欢欢和凡凡一起来到“小吃店”消费,他们点了很多的点心,当“享受”到一半的时候,欢欢被旁边的理发店工具吸引住了,他便独自一人离开了,当他要起身走的时候,店里的服务员问他要收费,欢欢舍不得把身上的“钱”给他,于是说自己什么也没吃,服务员一听不服气了,拉着欢欢不让他走,于是两个人争执起来,还扭打在了一起。老师看见了,先问:“你们为什么打架?谁先动手的?”欢欢指着服务员说:“是他先动手打我的。”服务员接着说:“是他先不付钱然后动手打我的。”说着说着两个人又继续争执起来。老师把他们喊到一边:“你们自己先解决好了再说吧。”
分析:在案例一中矛盾看似已经被幼儿自主解决了,幼儿的这种自主解决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彬彬主动向乐乐道歉主要是觉得自己理亏,另外是迫于老师的压力,可以说是在老师的压力下单方面“被摆平”的,没有经过协商,没有经过互相理解的过程,是低水平的处理方法。而在案例二中,当老师制止住冲突后,两个幼儿开始纠缠谁先打了谁,情绪一直没有稳定下来,这时老师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只能让冲突更加深化。
在上述这两个案例中,教师将幼儿自主解决矛盾曲解成了教师没有干预,无所作为,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冲突没有起到对幼儿发展应有的促进作用。其实我们所倡导的幼儿自主解决冲突本意是要给幼儿以思考和表达意见的时间,从而使幼儿主动获得处理冲突的技能。
2.把“适度干预”理解成“教师主导”
案例三:在做操时,一节扩胸运动真真做得很用力,结果不小心打到了旁边齐齐的手臂上,齐齐觉得吃亏了,就用拳头报复了真真一下,真真立即向老师报告说:“齐齐打我。”老师走过来问,齐齐说:“是真真先打的我。”真真解释说:“我刚才做操很用力,不小心碰到了他。”老师对真真说下次做操的时候应该留意一下身边的同伴,避免打到对方。同时还借此机会也教育了一下其他的幼儿。然后说:“齐齐为了一点小事就打小朋友这显然是不对的。”接着又对真真说:“当你碰到别人时,应该说什么?”真真听完立即向齐齐说了声对不起,当真真说完后,低下头开始嘀咕起来:“我又不是故意的。”一脸的不服气。
分析:在案例三中,教师了解的冲突的具体情况,让幼儿的矛盾在他的主导下解决了,表面上看教师通过了询问、教育等方式在帮助幼儿解决,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没有提供给幼儿表达自己见解与感受的机会,教师主导着解决冲突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强制幼儿和好的方式更是无形中暗示了幼儿——做错事只要说声“对不起”就什么都能解决了。这种教师完全主导的解决方式无助于幼儿自我解决冲突能力的形成;相反,会使幼儿形成利用口头道歉来推卸责任的习惯。
这种解决方式把适度的干预变成了过度干预,过多地介入幼儿的冲突中,使幼儿形成用“对不起”来逃避责任,不能真正地学会解决矛盾冲突的技巧。适度干预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就是说幼儿解决矛盾中教师要对幼儿给予适当的帮助、适时的调整,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持。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在幼儿冲突中干预的“度”呢?笔者认为:
1.成为幼儿解决矛盾的引导者
教师在介入幼儿冲突时,除了要赋予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外,还需要引导幼儿去学习如何认识冲突,学习怎样通过协商得到解决的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这类学习经验,以帮助幼儿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案例二中,幼儿的情绪十分激动,此时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比较困难,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情感和方法上的支持,先稳定他们的情绪,然后再寻求幼儿之间的协商。
2.让冲突事件走入我们的教学中
要真正地让幼儿学会自主解决矛盾,首先必须要让幼儿有解决冲突的能力,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冲突事件作为教育资源,生成课程,帮助幼儿在角色表演、故事、其他情境游戏中理解冲突,发展处理冲突的能力。如在案例三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这次冲突,让两名幼儿讲讲各自的感受,让他们能了解对方的不同感受。
3.学会干预幼儿冲突的技巧
在干预幼儿冲突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干预冲突的技巧。我们应该判断是否该介入?如何介入?首先,在干预前要先考虑幼儿可以从这次冲突的解决上学到什么?其次,及时稳定幼儿的情绪,如果幼儿情绪激动,可以考虑暂时把他们分开,然后让他们说出各自的观点,帮助他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命名,尝试倾听别人的观点,包括老师的比较中性的观点。最后,帮助幼儿一起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幼儿自主进行选择,从而解决冲突。
总之,教师对幼儿冲突应有辩证的认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幼儿自行解决冲突,以便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谅解,学会合作,学会等待,形成初步的道德认识,促进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我敢相信,凡是儿童都是可教的,都可以教成为有成就的人,不过教的方法和寻常教育不同,应该要有特殊的研究。”争吵,甚至打架是幼儿交往中常见的现象,只有不怕冲突,敢于面对冲突,正确地看待冲突并因人因事地正确处理好冲突,才能化弊为利,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天域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