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然入生活,茶中大美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lovermm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在草木间,茶中有大美。因茶引发的设计思考,即把自然引入生活,体现素朴之美。素朴之美是自然的原味、艺术的表达,让生活多几分诗情,更浪漫。”
  ——高级室内建筑师、生活茶倡导者张迎军
  北国亦轻灵
  较之声名显赫的京津,对于正定这座北方小城的认识,仅仅是那个单枪匹马杀入曹营的虎将赵云和他那声彻山谷的高吼: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也正因如此,正定给我的印象是雄浑豪迈、充满英雄气概的。然而,当我真正到了那里,遇见了蕉林茶书屋,方知北国亦有细腻文气的一面。
  那是一个槐花飞舞的春末,应茶书屋主人张迎军盛邀,参加首届“茶之初”生活茶主题论坛,会址正是在蕉林茶书屋。虽处闹市,但是一到书屋的门口,就能明显感觉到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青砖灰瓦白墙下,嵌着一道竹条砌成的篱墙,让建筑立面硬朗的线条变得柔软起来。庭前,修竹漪漪,徐引清风。这般景致,顿时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某处别院,充盈着轻灵优雅的文人气质。
  “有茶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吃一碗茶,焕然心净,大隐于市。
  书斋里的山林
  主人把一处可隐身亦可隐心的山林“装”进了书斋。紫铜门半开,触目就是素净的枯山水,就像一道滤网,滤去了喧嚣嘈杂。数枚青石,铺成旱汀步,渐渐把视线向内牵引。汀步消失处,别有一番天地。
  竹帘半卷,蕉影婆娑,绿透窗纱,不仅与茶室中堂璧上的几本白描芭蕉相映成趣,也强烈地呼应了茶书屋的主题。
  主人说,蕉林书屋并非凭空虚构,乃清光禄大夫保和殿大学士、著名书画鉴藏家梁清标庋藏、读书之所,历300余年,至今旧迹尚存。梁氏之所以建蕉林书屋,是厌倦了宦海沉浮、欲求身心安顿之举。其《蕉林书屋图小序》云:
  “又特爱芭蕉青翠舒卷自如,有林下风味,于是筑室布席拥其间,自谓南面百城不以此小。畦种蕉数丛,掩映窗几,迎风摇曳,庶几可忘暑渴而澹尘也。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尝闻怀素嗜书无纸,种蕉数万本取叶供书,号所居日绿天。古人高致如此,予非工书者而窃有取于蕉,当其广敷清阴,湛然如水,吾不知于绿天之居何如也?”
  芭蕉舒卷自如,无论晴雨日夜,皆有可乐之处,且亦可效仿草圣取叶供书,情致之超逸洒脱,可见一斑。
  人在草木间
  梁氏的林泉之致,无不令张迎军深感“素心同调”:“种蕉,或观风,或赏月,或听雨,与自然为伴,畅怀自适。中国人讲‘天地人合一’,尝试与自然共生,诸如‘师法自然’‘寄情林泉’‘寓物以情’等等价值观与审美观,通过琴、棋、书、画、花、香、茶、诗、剑、酒等中式雅致生活十般闲事体现表现出来。”
  生活在京津冀都市圈的他,对当代城市生活有着深入的思考。“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让城市高速运转,尽管给生活带来太多便捷,但人也演变为城市机器的零部件而与其同步运转。不知不觉地,人渐渐被城市同化,環境恶化、雾霾爆表、交通拥挤……种种问题,让生活少了几分安宁。然而,像《诗经》描述得那样浪漫诗意的原味生活却正渐渐远去。”
  生活究竟在哪里?
  “设计的最高阶段一定是生活,空间好设计,生活难设计。”在沿用“蕉林”这一古名之同时,张迎军特意将茶这一“南方嘉木”置于最突出的“圆心”:藉由一盏茶,把自然引入生活,体现素朴之美,从而返璞归真。
  在张迎军看来,祟尚豪华的“欧陆风”,早已遍及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这类所谓“高大上”的空间,会让内心的欲望更加膨胀,不止是消耗了大量资源,也使人心更浮躁、生活更不安宁,更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
  素朴之美却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早在宋代就普遍存在,且随着农耕文明时代与文人精神登峰造极,故时下又称之为“宋式美学”。“这种美,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素朴美学,是一种事物的不完美、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是一种审慎和谦逊之美,也是一种不依循常规的随兴之美。”
  素朴之美
  唯有素朴,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且无限包容,蕴含无限智慧与无穷力量,而茶正是素朴之美的最佳载体。“从物质层面来说,茶须用杯壶这样的容器来装,但在文化层面上,它自身也是容器,盛放得下可以表达素朴之美的任何形式。”
  于是,一方由草木建构的素朴空间,便以一种类于宏大的叙事方式铺展延伸开。大至茶柜、书架、桌椅之类家具,小至花器、窗帘以及装饰的诸多细节,都综合运用了楠竹、核桃木、苇草、束柴等温暖质朴的材料,而部分墙面则以北方农村常见的、质感粗粝的土墙来呈现,营造出山居的生活情境。
  还有,用作清供的花草,也皆以素朴为旨归,没有艳丽的颜色,却独具感染力,带来深深的感动。譬如,数枝芦花,洁白如霜似雪,且于不经意间与壁上墨兰小品一道,烘托出瑟瑟秋意,虚实结合。又如负一层展厅,帘栊后,是竹枝与枯木的组合,影影绰绰,俨然是宋画的意象。
  素朴之美,日本人则称为“侘寂(wabi-sabi)”,利休茶道的茶室空间与程式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精神展开。对此,张迎军在茶书屋第三层临近天台的空间辟为“常心庵”茶室,借茶道文化之“眼”来审视、解读东方的素朴美学。
  这些关于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回归到原点,还是茶。
  “蕉林最初就是为习茶而建。当我遇到茶,便从中发现了符合东方审美的空间气质,它蕴含着源于自然的哲学智慧。”张迎军是一名室内建筑师,也是一位近乎虔诚的爱茶人。在茶书屋中,他爱的茶只有两种:云南古树普洱茶和福建政和白茶。因为,从制作工艺来说,二者都与阳光很“亲密”,且人为干预比其它茶类要来得少,最接近自然,最合素朴之美。
  人在草木间,茶中有大美。生活就是一杯茶,杯中岁月静好。
其他文献
去年年初,遥里茶事开业,到现在已经一年多时日。在一个城市里,茶空间就像是一个“精神堡垒”,由茶叶,技法,物件的逐渐发酵,到美学,文化的相互交融,最终影响到人的内心和生活态度。  成都是泡在茶里的,只是早年茶馆遍街的市井形态已悄然逝去,留下零星点缀,比如彭镇茶馆、鹤鸣茶社。去的人,与其说是追忆过去,不如说是过过“复古”的新鲜劲儿。更多新兴的茶空间赶着趟儿的逐渐兴起,风格各异,又少了那么些地气儿。  
期刊
2020年《茶道》马来西亚分场由紫藤文化集团及许玉莲茶道院联合承办,茶会形式采用目前茶界正热切推动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会欣赏会”来进行。地点是位于吉隆坡茨厂街附近的紫藤茶坊。  紫藤茶坊创立于1987年,是马来西亚第一家茶馆、紫藤文化集团的起点,亦是马来西亚现代茶文化滥觞之所在。品茗者陆续抵达茶会现场。此次茶会茶具、茶席、茶叶,皆由茶道艺术家本身亲自预备,不假手他人来做,这展现了泡茶师在选择原料
期刊
白居易的一生,琴不离手,茶不离口,悠游于俗世与山林之间,过着恬然安适的生活。像他这样既知音又知味的文人雅士,宋元、明清时代就更多了。  『焚香鼓琴,饮何雅也。』弦上之音,盏中之茶,炉内之香,就像三条彼此独立的丝线,从历史的最深处生发、游走,然后借文人之手,缠绕、交织成闲情雅致。  琴静心,茶清心,香息心,三者皆以心契入,或抚或听,或泡或饮,或燃或品,不论施与受,皆以实现涵养性情、治身修心为旨归,从
期刊
去年严冬一个晴暖的午后,暂把公事俗务撇到一边,去老友茗淑那里蹭茶偷得半日之闲。  既然友情够“老”,她每次请我喝的茶都不会“嫩”到哪里去,总是很慷慨,有次还把压箱底的“60年代绿印”给泡了,真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今天喝什么?”我承认,我是有“选择恐惧症”,但也从不挑茶,泡什么就喝什么。而且,我還知道,她一定不会随便抓个茶敷衍了事。  “试一下。”她把一只装有干茶的青花小茶碗放到我面前。从形态
期刊
2017年初冬,回乡小聚,甘肃名刊《丝绸之路》的马玉蕻主编得高铁之便,从兰州来天水小聚——多年以来,她与散文家薛林荣、诗人唐宏,还有我,像一个秘密小团体,交往甚深。可惜,薛林荣因公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等待省精准扶贫检查组的大驾光临,来不了天水市区,于是,我们一行三人欣然前往张家川。薛部长的安排很是惬意,第一站就是张家川民族博物馆。博物馆不大,两层,一楼看完马家塬遗址出土的文物后,就去二楼看馆藏
期刊
在日本街头,会看到一道特别的风景:走几步路就有色彩鲜艳的自动贩卖机。每次路过,都被花花绿绿的瓶子包装吸引,仔细一看会发现,这些贩卖机里,茶饮料占了三分之一,有纯茶也有奶茶,还分热饮和冷饮。即使下雪天,也可以走在路上喝到一杯热茶,心里想着就暖暖的。  日本年轻人为什么爱喝茶饮料?  日本茶饮料在年轻人中十分受欢迎,如果说随处可见的居酒屋是夜晚抚慰一天辛勤劳作者的栖息地,那各色茶屋就是白天给人们加油充
期刊
这是一座两进两护厝的古厝,在永春五里街镇埔头村的村庄里。在42岁的王新柏到来前,这座塌了屋顶的古厝,养鸡养鸭,还有一头猪、和周边人零零散散隔起来的竹鼠巢。  修葺过后的古厝,百年前鹅卵石铺地的天井处处苔痕,翠绿的草从石缝里挤出,四方竹种在天井里,攀到了乌黑的厝顶瓦沿,一阵风游进古厝,带来淡淡的竹香。明清的石狮,卧在竹边,抵着含苞欲放的茶花。  天籁将寂未寂的时候,霞陵溪水从屋前流过。美人榻处在天井
期刊
“朝九晚五,夜夜笙歌”这是我对曾经都市生活的总结。这样的生活让我总是在“压力”和“释放”两种形态下不断转变,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灵魂。然而终于有一天,我放下了拿鼠标的手,拿起了竹筛(制茶工具),来到了大山,在这里一住就是八年。现在,我也可以用当下的身份,毫无掩饰地介绍自己,我是八零后制茶人——李旸。  我定义自己有颗不羁的灵魂,如果可以穿越,回到魏晋时期应该没有什么违和感。喜欢自然,性子野,路子
期刊
编者按  40年间,在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台湾同胞的身影。他们的作用是开创性的、持续性的,也是深层次的、多领域的。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茶艺在台湾也是新生事物,当时在台湾有一位对茶十分感兴趣的学者,他就是范增平。  孜孜以求  青年时代的范增平一直有着改善社会,完善人间的美好愿望,多少年后,他选择用“茶”来完成他的心愿。为此,他费尽心思,去图书馆从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寻找资料,去茶山向茶农请教,
期刊
说文解字中,养字的含义是个由俗致雅的递进过程:首先是供给生活品,即常说的养家糊口,其次是饲养动物、培植花草,再次是抚养、教育,最后是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养的境界逐步提升,从物质上升到精神,这在茶上表现地尤为突出。《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有力』说的是茶对身体的滋养,『悦志』是指喝茶会让人精神愉悦。茶桌上多一些玩物,颐养的正是自己的快慰。  菖蒲与兰花  菖蒲耐苦寒、安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