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在草木间,茶中有大美。因茶引发的设计思考,即把自然引入生活,体现素朴之美。素朴之美是自然的原味、艺术的表达,让生活多几分诗情,更浪漫。”
——高级室内建筑师、生活茶倡导者张迎军
北国亦轻灵
较之声名显赫的京津,对于正定这座北方小城的认识,仅仅是那个单枪匹马杀入曹营的虎将赵云和他那声彻山谷的高吼: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也正因如此,正定给我的印象是雄浑豪迈、充满英雄气概的。然而,当我真正到了那里,遇见了蕉林茶书屋,方知北国亦有细腻文气的一面。
那是一个槐花飞舞的春末,应茶书屋主人张迎军盛邀,参加首届“茶之初”生活茶主题论坛,会址正是在蕉林茶书屋。虽处闹市,但是一到书屋的门口,就能明显感觉到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青砖灰瓦白墙下,嵌着一道竹条砌成的篱墙,让建筑立面硬朗的线条变得柔软起来。庭前,修竹漪漪,徐引清风。这般景致,顿时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某处别院,充盈着轻灵优雅的文人气质。
“有茶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吃一碗茶,焕然心净,大隐于市。
书斋里的山林
主人把一处可隐身亦可隐心的山林“装”进了书斋。紫铜门半开,触目就是素净的枯山水,就像一道滤网,滤去了喧嚣嘈杂。数枚青石,铺成旱汀步,渐渐把视线向内牵引。汀步消失处,别有一番天地。
竹帘半卷,蕉影婆娑,绿透窗纱,不仅与茶室中堂璧上的几本白描芭蕉相映成趣,也强烈地呼应了茶书屋的主题。
主人说,蕉林书屋并非凭空虚构,乃清光禄大夫保和殿大学士、著名书画鉴藏家梁清标庋藏、读书之所,历300余年,至今旧迹尚存。梁氏之所以建蕉林书屋,是厌倦了宦海沉浮、欲求身心安顿之举。其《蕉林书屋图小序》云:
“又特爱芭蕉青翠舒卷自如,有林下风味,于是筑室布席拥其间,自谓南面百城不以此小。畦种蕉数丛,掩映窗几,迎风摇曳,庶几可忘暑渴而澹尘也。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尝闻怀素嗜书无纸,种蕉数万本取叶供书,号所居日绿天。古人高致如此,予非工书者而窃有取于蕉,当其广敷清阴,湛然如水,吾不知于绿天之居何如也?”
芭蕉舒卷自如,无论晴雨日夜,皆有可乐之处,且亦可效仿草圣取叶供书,情致之超逸洒脱,可见一斑。
人在草木间
梁氏的林泉之致,无不令张迎军深感“素心同调”:“种蕉,或观风,或赏月,或听雨,与自然为伴,畅怀自适。中国人讲‘天地人合一’,尝试与自然共生,诸如‘师法自然’‘寄情林泉’‘寓物以情’等等价值观与审美观,通过琴、棋、书、画、花、香、茶、诗、剑、酒等中式雅致生活十般闲事体现表现出来。”
生活在京津冀都市圈的他,对当代城市生活有着深入的思考。“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让城市高速运转,尽管给生活带来太多便捷,但人也演变为城市机器的零部件而与其同步运转。不知不觉地,人渐渐被城市同化,環境恶化、雾霾爆表、交通拥挤……种种问题,让生活少了几分安宁。然而,像《诗经》描述得那样浪漫诗意的原味生活却正渐渐远去。”
生活究竟在哪里?
“设计的最高阶段一定是生活,空间好设计,生活难设计。”在沿用“蕉林”这一古名之同时,张迎军特意将茶这一“南方嘉木”置于最突出的“圆心”:藉由一盏茶,把自然引入生活,体现素朴之美,从而返璞归真。
在张迎军看来,祟尚豪华的“欧陆风”,早已遍及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这类所谓“高大上”的空间,会让内心的欲望更加膨胀,不止是消耗了大量资源,也使人心更浮躁、生活更不安宁,更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
素朴之美却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早在宋代就普遍存在,且随着农耕文明时代与文人精神登峰造极,故时下又称之为“宋式美学”。“这种美,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素朴美学,是一种事物的不完美、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是一种审慎和谦逊之美,也是一种不依循常规的随兴之美。”
素朴之美
唯有素朴,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且无限包容,蕴含无限智慧与无穷力量,而茶正是素朴之美的最佳载体。“从物质层面来说,茶须用杯壶这样的容器来装,但在文化层面上,它自身也是容器,盛放得下可以表达素朴之美的任何形式。”
于是,一方由草木建构的素朴空间,便以一种类于宏大的叙事方式铺展延伸开。大至茶柜、书架、桌椅之类家具,小至花器、窗帘以及装饰的诸多细节,都综合运用了楠竹、核桃木、苇草、束柴等温暖质朴的材料,而部分墙面则以北方农村常见的、质感粗粝的土墙来呈现,营造出山居的生活情境。
还有,用作清供的花草,也皆以素朴为旨归,没有艳丽的颜色,却独具感染力,带来深深的感动。譬如,数枝芦花,洁白如霜似雪,且于不经意间与壁上墨兰小品一道,烘托出瑟瑟秋意,虚实结合。又如负一层展厅,帘栊后,是竹枝与枯木的组合,影影绰绰,俨然是宋画的意象。
素朴之美,日本人则称为“侘寂(wabi-sabi)”,利休茶道的茶室空间与程式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精神展开。对此,张迎军在茶书屋第三层临近天台的空间辟为“常心庵”茶室,借茶道文化之“眼”来审视、解读东方的素朴美学。
这些关于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回归到原点,还是茶。
“蕉林最初就是为习茶而建。当我遇到茶,便从中发现了符合东方审美的空间气质,它蕴含着源于自然的哲学智慧。”张迎军是一名室内建筑师,也是一位近乎虔诚的爱茶人。在茶书屋中,他爱的茶只有两种:云南古树普洱茶和福建政和白茶。因为,从制作工艺来说,二者都与阳光很“亲密”,且人为干预比其它茶类要来得少,最接近自然,最合素朴之美。
人在草木间,茶中有大美。生活就是一杯茶,杯中岁月静好。
——高级室内建筑师、生活茶倡导者张迎军
北国亦轻灵
较之声名显赫的京津,对于正定这座北方小城的认识,仅仅是那个单枪匹马杀入曹营的虎将赵云和他那声彻山谷的高吼: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也正因如此,正定给我的印象是雄浑豪迈、充满英雄气概的。然而,当我真正到了那里,遇见了蕉林茶书屋,方知北国亦有细腻文气的一面。
那是一个槐花飞舞的春末,应茶书屋主人张迎军盛邀,参加首届“茶之初”生活茶主题论坛,会址正是在蕉林茶书屋。虽处闹市,但是一到书屋的门口,就能明显感觉到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青砖灰瓦白墙下,嵌着一道竹条砌成的篱墙,让建筑立面硬朗的线条变得柔软起来。庭前,修竹漪漪,徐引清风。这般景致,顿时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某处别院,充盈着轻灵优雅的文人气质。
“有茶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吃一碗茶,焕然心净,大隐于市。
书斋里的山林
主人把一处可隐身亦可隐心的山林“装”进了书斋。紫铜门半开,触目就是素净的枯山水,就像一道滤网,滤去了喧嚣嘈杂。数枚青石,铺成旱汀步,渐渐把视线向内牵引。汀步消失处,别有一番天地。
竹帘半卷,蕉影婆娑,绿透窗纱,不仅与茶室中堂璧上的几本白描芭蕉相映成趣,也强烈地呼应了茶书屋的主题。
主人说,蕉林书屋并非凭空虚构,乃清光禄大夫保和殿大学士、著名书画鉴藏家梁清标庋藏、读书之所,历300余年,至今旧迹尚存。梁氏之所以建蕉林书屋,是厌倦了宦海沉浮、欲求身心安顿之举。其《蕉林书屋图小序》云:
“又特爱芭蕉青翠舒卷自如,有林下风味,于是筑室布席拥其间,自谓南面百城不以此小。畦种蕉数丛,掩映窗几,迎风摇曳,庶几可忘暑渴而澹尘也。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尝闻怀素嗜书无纸,种蕉数万本取叶供书,号所居日绿天。古人高致如此,予非工书者而窃有取于蕉,当其广敷清阴,湛然如水,吾不知于绿天之居何如也?”
芭蕉舒卷自如,无论晴雨日夜,皆有可乐之处,且亦可效仿草圣取叶供书,情致之超逸洒脱,可见一斑。
人在草木间
梁氏的林泉之致,无不令张迎军深感“素心同调”:“种蕉,或观风,或赏月,或听雨,与自然为伴,畅怀自适。中国人讲‘天地人合一’,尝试与自然共生,诸如‘师法自然’‘寄情林泉’‘寓物以情’等等价值观与审美观,通过琴、棋、书、画、花、香、茶、诗、剑、酒等中式雅致生活十般闲事体现表现出来。”
生活在京津冀都市圈的他,对当代城市生活有着深入的思考。“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让城市高速运转,尽管给生活带来太多便捷,但人也演变为城市机器的零部件而与其同步运转。不知不觉地,人渐渐被城市同化,環境恶化、雾霾爆表、交通拥挤……种种问题,让生活少了几分安宁。然而,像《诗经》描述得那样浪漫诗意的原味生活却正渐渐远去。”
生活究竟在哪里?
“设计的最高阶段一定是生活,空间好设计,生活难设计。”在沿用“蕉林”这一古名之同时,张迎军特意将茶这一“南方嘉木”置于最突出的“圆心”:藉由一盏茶,把自然引入生活,体现素朴之美,从而返璞归真。
在张迎军看来,祟尚豪华的“欧陆风”,早已遍及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这类所谓“高大上”的空间,会让内心的欲望更加膨胀,不止是消耗了大量资源,也使人心更浮躁、生活更不安宁,更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
素朴之美却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早在宋代就普遍存在,且随着农耕文明时代与文人精神登峰造极,故时下又称之为“宋式美学”。“这种美,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素朴美学,是一种事物的不完美、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是一种审慎和谦逊之美,也是一种不依循常规的随兴之美。”
素朴之美
唯有素朴,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且无限包容,蕴含无限智慧与无穷力量,而茶正是素朴之美的最佳载体。“从物质层面来说,茶须用杯壶这样的容器来装,但在文化层面上,它自身也是容器,盛放得下可以表达素朴之美的任何形式。”
于是,一方由草木建构的素朴空间,便以一种类于宏大的叙事方式铺展延伸开。大至茶柜、书架、桌椅之类家具,小至花器、窗帘以及装饰的诸多细节,都综合运用了楠竹、核桃木、苇草、束柴等温暖质朴的材料,而部分墙面则以北方农村常见的、质感粗粝的土墙来呈现,营造出山居的生活情境。
还有,用作清供的花草,也皆以素朴为旨归,没有艳丽的颜色,却独具感染力,带来深深的感动。譬如,数枝芦花,洁白如霜似雪,且于不经意间与壁上墨兰小品一道,烘托出瑟瑟秋意,虚实结合。又如负一层展厅,帘栊后,是竹枝与枯木的组合,影影绰绰,俨然是宋画的意象。
素朴之美,日本人则称为“侘寂(wabi-sabi)”,利休茶道的茶室空间与程式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精神展开。对此,张迎军在茶书屋第三层临近天台的空间辟为“常心庵”茶室,借茶道文化之“眼”来审视、解读东方的素朴美学。
这些关于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回归到原点,还是茶。
“蕉林最初就是为习茶而建。当我遇到茶,便从中发现了符合东方审美的空间气质,它蕴含着源于自然的哲学智慧。”张迎军是一名室内建筑师,也是一位近乎虔诚的爱茶人。在茶书屋中,他爱的茶只有两种:云南古树普洱茶和福建政和白茶。因为,从制作工艺来说,二者都与阳光很“亲密”,且人为干预比其它茶类要来得少,最接近自然,最合素朴之美。
人在草木间,茶中有大美。生活就是一杯茶,杯中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