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类型公共艺术中的场所营造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an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涌现出众多的社会参与式艺术和新类型公共艺术——它们大多是以艺术为导向的场所营造和基于场所的新类型公共艺术行动与计划,这恰好与那些以唤醒社区公民意识和公共领域参与行动为主轴的“社区总体营造”运动同步,至今方兴未艾。它们都指向一种以原创的方式来推动场所的社会化营造或社会创新设计。这种新兴文化与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的反思亦步亦趋,在此背景下,场所/社区营造和公共艺术思潮彼此呼应着从不同维度对本地未来都市的愿景做出着积极而独特的贡献。
  场所营造
  根据美国纽约公共空间项目网站[2]的解释,“场所营造指的是加强人们和共享场所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个合作过程,我们可以塑造我们的公共领域,以最大化共享价值……场所营造作为开发公共空间的艺术和科学……它能够创造社区、激发互动、鼓励创业、培养创新和培育人性。”
  重提场所营造一方面对社区新福祉观举足轻重,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带来逆全球化的本地主义风险。而今以场所为导向的社会创新活动正在全球蔓延,它们大都致力于推进生产“一种关于‘本地’的新概念:一方面扎根于特定场所和社区,另一方面向全球的想法、信息以及人群保持开放,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3]在这种平衡制约下的场所和社区营造不仅有助于促进更好的城市设计,还能促进创造性的使用模式:通过对一个地方的重新定义来支持它在物理、文化和社会身份方面的持续发展。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已经使社会突发风险渗透进了日常生活,人们需要频繁地应对现有社会技术系统的脆弱或崩塌问题,而要转变原有系统的运作方式、提升其自适应发展力,实际上意味着根本性变革。然而,相比颠覆性的社会变革,新时代更需要人们利用智识共同探寻社会技术系统维持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的新路径。
  弹性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4]便为社会技术系统带来了基因多样性的启示:一个系统的持久存在,需要有各种独立的、具有多样性的子系统;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提升其在大环境变化下持续进步的能力;这也是系统具备适应力的根基。今天,“弹性/可恢复性”[5]概念在不同领域相继出现,尽管各自有不同的内涵,但基本是指系统承受失败压力并维持其运作的适应能力和价值。在社会学领域,一个具备弹性的社会势必是一个多样的、有创造力的社会技术系统,弹性生态系统的提出表明了社会创新的阶段目标和方向。可以这样说,一个地域系统内含若干场所和社区,在场所和社区营造时更多地关注其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那么它们所处的地域也会随之变得更多样、更丰富,从而更有弹性。于是,一个新的地域生态系统生成。这也就意味着在地域系统下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愿景被渐渐勾勒出来。
  以场所创新为导向的社会对话、社会形式和社会行动
  今天不论是协力的艺术还是协同设计,都表现得更像一场在很多个人和集体间展开的浩大的、多面的对话,参与者们在各自不同的网络节点中发起艺术工作和设计行动,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段实现主体间性互动,这是当代社会典型的主体间对话。这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发展变革作为一种可见的和个性化策略,既是全球地方感重塑的社会创新策略,也是新兴全球性文化创造的源泉,更是当代公共艺术在“艺术终结”后不断寻求的开口和出路。
  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对话已成为一种当代艺术的形式,而且持续作为那些走出美术馆进入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的艺术家们所常用的一种过程,它们大都以一种近似政治性、社会运动的方式发生。这类艺术家通常出于内在需要,自下而上地将这个时代的重要议题纳入艺术创作,并把公共策略转化成为一种个性化的美学语言,整个过程由艺术家构思、与群众合力完成。而今旨在创造和促进新的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形式的艺术实践显著增加,其操作形式也包含了对话、集会、邂逅、活动等等,艺术家们正在以可见的社交性模式来抵抗“景观社会”里社会关系的物化和人的异化,他们努力使艺术实践从单一的技术性练习或是物质倾向转变为以促进主体间交流为归旨的过程或行动。格兰·凯斯特把对话视为一种在社群层面上具有创造性的平等和相互学习的过程,它建构了一种和相关人物及其它生命形式之间的特别关系,它是一种包含着不同阶层的论述,可以因此与许多生命交会,并在彼此交集过程中找到意义的一种方法。
  为了能让无形的议题能够被直接看见、被直观感知,而且有效地激发、支持和总结社会对话,专业人员常常会从积极解决问题入手,革新性地设计并运用新的策略,从而获得切实的结果。有时还会为普通群众的参与提供一些艺术的工具包,让他们也可以轻松实现创新性思考和应用。
  地方与全球的协商:作为社会界面的公共艺术
  曼奇尼认为依托基于场所和社区质量的福祉观,社会创新昭示着一种新文化的萌芽,这种新文化是一种能够为多元文化提供平台的超级文化(曼奇尼.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242)。在他看来,“生活就是一个有待设计的项目”。公共艺术像一种日常生活项目的代理者一般存在于这种超级文化网络中,相对于微观层面的场所和社区概念,它更像中观层面的界面,通过短链网络激发、支持和总结社会创新的阶段可视化的关系生成,而依靠长链网络则将某种特定的审美经验与整个文化系统联系起来。在这样的框架中,各种本地的、开放的、高度共时性的新兴实验活动和思维方式不断生发。
  21世纪的社会创新将承担类似20世纪技术创新的角色来驱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们将会到那些可能性浮现的岛屿中探索并塑造全新的世界。用简单的话来说,让我们通力合作起来,使世界所有可能性浮现。
  新类型公共艺术把自身的工作从审美性的纯艺术自律转向一种行动主义姿态,这是通过重新定义艺术工作来倒逼艺术理念和结果的创造。而这种行动主义姿态源于个人的内在需求,是自下而上的微观调和式的社会变革,它正是通过地方与全球的协商来实现全球地方感的重塑,以某种社会对话、协作式组织或是某种社会行动来形塑一种作为社会界面存在的公共艺术自身可能性。
  注释:
  [1]【意】曼奇尼.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M].钟芳,马谨,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30.
  [2]Project for Public Space. What is Placemaking? [EB/OL] [2015-02-01]. http://www.pps.org/reference/what_is_placemaking/.
  [3]同[1].
  [4] [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自然生态系统.
  [5][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复杂适应系统/10345346.
  [6]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ical Systems,1973.4:123.
  [7]【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98.
  [8]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p.62/Ak-218.
其他文献
“我认为,从什么地方来对一个人至关重要。我们来自于某地,那儿是我们的根,但是我们应该了解整个世界和借鉴其他的文化思想。对于适应了的人来说,任何地方都是美好的。我觉得我属于巴斯克这个地方,就像一棵树适应这片土地一样,但是,它的树枝要接触到世界各地。我努力创造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因为我就是我。这是我的故乡,我的作品应该呈现一种基调,一种暗光,属于我们的光。”  ——爱德华多·奇利达  20世纪如果失去了
我国著名艺术铸造专家、青铜器研究专家谭德睿先生,1936年11月出生,一生受其父、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院士影响,坚持真理,严谨治学,艰苦求索,从事中国古代青铜技术、铸造史和艺术铸造研究,成就卓著,备受业界推崇。曾任亚洲铜装饰协会会长、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先后出版有《陶瓷型精密铸造》《灿烂的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艺术铸造》《中国传统铸造图典》《中国技术通史》(
植物随歌起舞  据外媒报道,加拿大有位农民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小麦试验地里播放小提琴奏鸣曲,结果那块实验地获得了丰产,产量超过其他试验地产量66%,而且麦粒又大又重。印度的另一位农民也在一块1亩左右的稻田中每天播放25分钟交响音乐。一个月后,他发现,这块田地的水稻的株高超过30厘米,比相同面积没有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与茁壮。而在日本,一家音响器材公司楼下空地上种植的蔬菜,生长速度明显比
在本次“诗性·介域——2016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艺术展”隆重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向莅临本次活动的首都文化、艺术及媒体专业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向参加本次展览、致力于中国抽象雕塑艺术探索的各位艺术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抽象雕塑作为一个外来艺术语汇,代表的是—种新的思考方式与創作手法,是世界雕塑艺术探索中的成果。我认为,对抽象雕塑乃至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引进方面,要遵
[收稿日期]2007-05-10  [作者简介]苗青(1982—),女,山东枣庄人。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摘 要]在《美学》作品中,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也是艺术的定义,其实也就是典型的定义。典型在他的《美学》里一般叫做‘理想’,它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象的统一。” 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理想中的人物性格,即理想性格,就是指典型性格。他在艺术美或
李象群,中国雕塑艺术领域中长于独立思考的学者型艺术家的代表。从艺之初,他先以具象的写实人物开始,融独特的本体造型意识与典型的创意文化理念于一体,成为了中国现实主义雕塑体系的优秀传承者。在当代中国雕塑艺术进入理性发展时期的当口,他那内心里时刻寻求突破的不安分因素与骨子里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倾心,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理念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重构的可能性,通过《行者》《大紫禁城》《道》等具有探索与
列奥纳多·达蒙特(Leonardo Damonte)是一位年轻的阿根廷籍雕塑家,他在2007年的时候,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Sicart画廊举行了他的首次个人展览。就在一年后,他获得了第一个国际性奖项——阿根廷Bahía Blanca艺术双年展的一等奖,尽管他的事业是非常成功的,然而,达蒙特却仍然倾向于独立性的学习和思考,并且一直遵循了个人化的、具有直观意识的创作路线。他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一定
[摘 要]在中國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挣脱开现实社会奴役和束缚着的枷锁,在各类文体 中大放光彩,其社会地位堪称“巾帼不让 须眉”,而《水浒传》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两类女性,重新回归现实的牢笼,地位遽然下降 ,在构建名著的过程中仅仅充当着陪衬和附庸,造成文学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倒退   [关键词]文学作品;水浒传;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0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 0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地域性文化前提下,以甘肃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其规划目标和规划主题构思等,最终阐释城市的地域性文化对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上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设计构思及具体建设的影响,从而解决了如何将城市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问题。  关键词:雕塑设计;黄河风情线;地域性文化;城市文化  当下的中国地域文化格局中,甘肃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确有归属类别不明确的困惑,尽
中国工农红军烈士纪念碑(遵义)  Ye Yushan Discusses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 Significant History Theme  by Wenwen     2006年11月25日,初冬时节,银杏满院,一群白鹭正好飘逸地飞过面前,本刊记者走进了叶毓山的工作室,对这位执著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著名雕塑家进行了一次访谈。    从1962年创作《万水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