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高年段都设置了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核心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更明确地指向表达,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开展教学,促进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时,不能局限于普通单元精读课文的教法,要在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找准定位,对单元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引导学生学方法、用方法,聚焦习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精读课文;说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83-03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主题是“介绍一种事物”。单元整体分为六大板块:单元导语、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以及单元习作。
单元习作“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是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其他板块的内容都是围绕这次习作编排的。相对于其他单元,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更明确地指向表达,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应该用好各个板块中的写作资源,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开展教学,促进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时,一定要找准定位,必要时对单元中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说明白,进而体会到说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一、旧课新教,找准生长点
《太阳》这篇课文,曾经编排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说明方法,到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开始要求用上說明方法,尝试写说明文。而统编教材则是把说明方法的认识和使用,学习写说明文都安排在了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中。从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看出,统编教材中的《太阳》一课,作为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就不能再以识字写字、品词析句、理解内容为主要教学目标,而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习作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在读中揣摩,习得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使用效果,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为本单元最后的“单元习作”板块做好铺垫。
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中,有过关于收集资料,归类筛选,按顺序介绍的相关习作训练。到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中,《太阳》作为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课文主要从“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两方面进行介绍,其中,太阳的“远”“大”“热”三个特点,和它与地球上“万物生长”“气候变化”“杀菌消毒”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材料组织的先后顺序都遵循着严谨的逻辑。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回顾说明文材料的收集、筛选方法,以及写作顺序的安排,这既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承接,又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落实。
同时《太阳》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就是要让学生读完之后,“了解说明方法”“初步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从而领会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这一课。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说明方法”,教师不应要求太高,最重要的是要指向习作,希望学生能够在习作中去尝试运用,把自己想介绍的事物讲清楚。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二、单元整合,确定教学目标
本习作单元安排紧紧围绕着“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一习作要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教学时可以直接从单元导语和单元习作要求入手,让学生大致了解单元习作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重点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中,作者为了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说明方法,体会如何“把事物介绍清楚”。在初步体会说明方法之后,用“初试身手”第一题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说明方法的尝试运用,举一反三,巩固所学。第二课时安排学习课文4-8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将“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介绍清楚的。
三、体会方法,品味语言
本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说明方法。在教学中,尽可能避免一开始就灌输概念。用对比的方式让孩子们体会“使用了说明方法”和“没有使用说明方法”的区别,然后通过举一反三的小练习加深认识。如在教学“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一到三自然段中的数字,引导思考这些数字是用来说明太阳的哪个特点的?然后让学生们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不同:
学生们在对比中很容易发现,用数字可以把事物特点讲得更清楚,从而认识到“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接着我让学生们观察数字前面的词句。引导他们发现,有的数字前面有“约”“差不多”这样表示约数的词语,有的数字前面则没有,顺势引导他们思考:说明文就是要把事物说清楚。但是为了表达准确,作者有时候却用上了一些表示不确定的词,为什么呢?在讨论中,学生们进一步地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严谨。
为了让语言学习由感知上升到表达,真正落实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此环节后设计了一个小练习,让学生们尝试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和学校。
我的身高是_________,体重是_________。
我在_____学校______班学习。我们班有________位同学。
我们年级有_______个班。全年级________人。
联系实际生活,孩子们在进行说明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用什么方法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思考什么地方要使用“约”这样的词,才能够表达得更准确。这样,通过“细读—对比—探究—实践”四步,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促使表达能力的形成。
四、组合运用试身手
在课本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很容易发现,要把太阳的特点说清楚,使用一种说明方法有时是不够的,往往需要把两种甚至三种说明方法组合起来使用,才更有说服力。例如:“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这一句,就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三种说明方法。也就是说,要把事物讲得更清楚,就要学会把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灵活地组合起来使用。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我用初试身手的第一题设计了一个小练习。
先让学生们通过读和思考,分析题目中的这两句话,用什么方法,介绍了电视塔的哪些特点?明确之后,再给学生们补充一些数据,如“南宁市青秀山主峰高289米”“一个成年人正常爬一层楼的时间大概是12秒”启发他们思考:还可以使用什么方法把电视塔介绍得更清楚?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把本节课学到的列数字、做假设、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按需要组合使用,看看哪种组合方式表达的效果最好,介绍得最清楚。从而完成由读到写的转化,促进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提升。在课后,对于一些学有余力和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尝试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说明方法,介绍自己身边的一种事物,拓宽习作范围,使习作训练拾级而上,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是以写作能力发展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分散在课文、交流平台和习作例文等板块中,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要在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整合单元板块,学方法、用方法,聚焦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精读课文;说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83-03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主题是“介绍一种事物”。单元整体分为六大板块:单元导语、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以及单元习作。
单元习作“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是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其他板块的内容都是围绕这次习作编排的。相对于其他单元,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更明确地指向表达,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应该用好各个板块中的写作资源,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开展教学,促进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时,一定要找准定位,必要时对单元中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说明白,进而体会到说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一、旧课新教,找准生长点
《太阳》这篇课文,曾经编排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说明方法,到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开始要求用上說明方法,尝试写说明文。而统编教材则是把说明方法的认识和使用,学习写说明文都安排在了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中。从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看出,统编教材中的《太阳》一课,作为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就不能再以识字写字、品词析句、理解内容为主要教学目标,而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习作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在读中揣摩,习得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使用效果,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为本单元最后的“单元习作”板块做好铺垫。
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中,有过关于收集资料,归类筛选,按顺序介绍的相关习作训练。到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中,《太阳》作为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课文主要从“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两方面进行介绍,其中,太阳的“远”“大”“热”三个特点,和它与地球上“万物生长”“气候变化”“杀菌消毒”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材料组织的先后顺序都遵循着严谨的逻辑。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回顾说明文材料的收集、筛选方法,以及写作顺序的安排,这既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承接,又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落实。
同时《太阳》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就是要让学生读完之后,“了解说明方法”“初步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从而领会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这一课。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说明方法”,教师不应要求太高,最重要的是要指向习作,希望学生能够在习作中去尝试运用,把自己想介绍的事物讲清楚。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二、单元整合,确定教学目标
本习作单元安排紧紧围绕着“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一习作要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教学时可以直接从单元导语和单元习作要求入手,让学生大致了解单元习作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重点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中,作者为了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说明方法,体会如何“把事物介绍清楚”。在初步体会说明方法之后,用“初试身手”第一题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说明方法的尝试运用,举一反三,巩固所学。第二课时安排学习课文4-8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将“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介绍清楚的。
三、体会方法,品味语言
本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说明方法。在教学中,尽可能避免一开始就灌输概念。用对比的方式让孩子们体会“使用了说明方法”和“没有使用说明方法”的区别,然后通过举一反三的小练习加深认识。如在教学“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一到三自然段中的数字,引导思考这些数字是用来说明太阳的哪个特点的?然后让学生们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不同:
学生们在对比中很容易发现,用数字可以把事物特点讲得更清楚,从而认识到“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接着我让学生们观察数字前面的词句。引导他们发现,有的数字前面有“约”“差不多”这样表示约数的词语,有的数字前面则没有,顺势引导他们思考:说明文就是要把事物说清楚。但是为了表达准确,作者有时候却用上了一些表示不确定的词,为什么呢?在讨论中,学生们进一步地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严谨。
为了让语言学习由感知上升到表达,真正落实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此环节后设计了一个小练习,让学生们尝试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和学校。
我的身高是_________,体重是_________。
我在_____学校______班学习。我们班有________位同学。
我们年级有_______个班。全年级________人。
联系实际生活,孩子们在进行说明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用什么方法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思考什么地方要使用“约”这样的词,才能够表达得更准确。这样,通过“细读—对比—探究—实践”四步,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促使表达能力的形成。
四、组合运用试身手
在课本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很容易发现,要把太阳的特点说清楚,使用一种说明方法有时是不够的,往往需要把两种甚至三种说明方法组合起来使用,才更有说服力。例如:“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这一句,就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三种说明方法。也就是说,要把事物讲得更清楚,就要学会把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灵活地组合起来使用。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我用初试身手的第一题设计了一个小练习。
先让学生们通过读和思考,分析题目中的这两句话,用什么方法,介绍了电视塔的哪些特点?明确之后,再给学生们补充一些数据,如“南宁市青秀山主峰高289米”“一个成年人正常爬一层楼的时间大概是12秒”启发他们思考:还可以使用什么方法把电视塔介绍得更清楚?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把本节课学到的列数字、做假设、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按需要组合使用,看看哪种组合方式表达的效果最好,介绍得最清楚。从而完成由读到写的转化,促进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提升。在课后,对于一些学有余力和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尝试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说明方法,介绍自己身边的一种事物,拓宽习作范围,使习作训练拾级而上,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是以写作能力发展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分散在课文、交流平台和习作例文等板块中,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要在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整合单元板块,学方法、用方法,聚焦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