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与保卫组织能力建设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wor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高校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是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保障。从高校保卫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特殊性出发。指出了目前高校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高校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高校; 保卫组织; 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4-0115-0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做为高校保卫工作者,学习和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使安全保卫工作上台阶,也面临着如何提升保卫组织自身能力的新问题。高校保卫组织,既不是国家的公安机关,也不是政府执政的工作人员,执法权力不明,执政权力残缺,介乎执政和执法之间,能力建设有其特殊性。我们认为,有为才能有位,能力建设是关键。执法能力、执政能力的提高,对于保卫组织都至关重要,都要加强建设。要不要加强能力建设,现时存在种种偏见,认为高校保卫工作无非就是防火防盗、看门护院之类的琐事,技术含量低,专业要求低,甚至认为只要身体好,什么人都能干。有些领导同志及个别保卫组织成员也或多或少存有这种偏见,他们对保卫工作和保卫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高校保卫组织的人员结构和整体素质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保卫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长期处于“低水平评价”。这种状况很难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要求。
  下面就高校保卫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特殊性与目前高校保卫组织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高等学校保卫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等学校承担着传播知识、探究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前进,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高等学校人才聚集、人员密集、信息快捷、政治敏感,拥有大量高科技物质装备和科研成果。因此,高校必然成为危害国家安全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敌对分子和违法犯罪分子的侵害目标。而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生产、生活能否正常运行,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从安全稳定的角度看,高等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域,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保卫工作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高校保卫工作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不断解决高校的安全需要与其危害因素之间矛盾的系统工程。高校保卫组织是高校保卫工作的职能部门,担负着维护学校稳定,保证校园正常秩序,为师生员工的安全利益服务等任务。其主要职能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预防犯罪、为师生员工提供安全服务排忧解难。随着形势的发展,一方面,高校师生的安全需要和高等学校发展对安全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犯罪现象和各种不安全、不稳定因素也会不断以新的形式对高校的安全稳定构成直接或间接危害。高等学校“安全需要”与“危害因素”之间矛盾的长期存在及其形式不断变化,决定了高校保卫工作和高校保卫组织存在的长期性和必要性。我们应当站在践行“三个代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高校保卫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保卫组织体系和能力很强的保卫专业队伍,学校的安全稳定就无法保障。
  
  二、高校保卫组织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保卫工作者不惧艰险、不计名利、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为保证学校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为保护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和学校资产的安全,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保卫组织及保卫工作者的法律地位、职业地位不稳定、不明确,人们对保卫组织和保卫工作存有偏见和错误认识,以及保卫组织自身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致使高校的保卫组织能力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保卫组织作用的发挥。目前,高校保卫组织能力建设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卫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不稳定
  有些学校的领导对保卫工作采取一种实用主义态度,当上级强调安全稳定工作“风声紧”或学校发生了影响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时,就“重视”保卫组织建设,能够健全机构、加强力量、投入经费。而当学校较长时间处于“天下太平”时,则忽视保卫组织建设。有的把保卫组织列入精简机构、压缩编制的范畴,对保卫机构进行合并、缩减,将保卫工作骨干调离保卫组织;有的把其他单位分流或不好安排的人员“塞”进保卫组织,而未充分考虑高校保卫工作对保卫组织人员结构素质和工作效率的要求,更没有考虑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
  2.保卫组织的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不重视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致使保卫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文化层次偏低、专业人员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由于高校保卫工作比较辛苦,且待遇较低,加之人们的某些偏见,高校其他部门的人员不愿意调入保卫部门,而保卫部门的同志由于能力弱也难以进入其他部门工作。保卫组织长期缺乏人员交流,原班人马自然老化。许多高校保卫组织正式员工的平均年龄都超过了40岁。近年来,高校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而高校保卫人员的学历层次提高缓慢,保卫部门的平均文化层次与其他部门的差距也在拉大。更为重要的是,正规公安、警察院校的毕业生和受过专门训练的公安专业人员难以补充到高校保卫组织,因而高校保卫组织中受过正规公安保卫专业训练的人员很少甚至没有。
  3.现有保卫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
  由于忽视保卫工作的专业性,保卫组织能力建设根本摆不上位置。保卫专业教育更缺少经常性的组织学习活动和必要的培训环境,一些保卫干部没有参加正规业务培训,“师傅带徒弟”式的工作接续方式仍在高校保卫组织中悠悠岁月。保卫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能力很差,制约了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
  4.保卫人员工作辛苦,工作压力大,福利待遇相对较低
  高校保卫人员长期处于工作任务重、风险大、应急任务多,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时间长,生活无规律的状态,而保卫组织又无“创收”渠道,相对于高校其他部门、院系,保卫人员收入较低。受学校诸多因素的限制,有的高校保卫人员的加班、值班补助也得不到合理解决。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对高校保卫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的文件,因得不到人事、财政部门的同意,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这种状况,已直接影响到保卫组织的稳定和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卫骨干留不住,高素质人才不愿来,能力消耗大,能力建设补给、充实跟不上,已成为高校保卫组织的燃眉之急。
  
  三、如何加强高校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
  
  加强高校保卫组织能力建设是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使其上台阶、上水平的基础。要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首先应从加强保卫队伍建设抓起。高校保卫组织也应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能力建设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争取领导支持,推进建设进程。要通过能力建设,使高校保卫组织更具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下面就如何加强高校保卫组织能力建设谈谈解决办法。
  1.建立干部流动机制,激活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
  这里所说的干部流动机制,是指高校保卫部门的干部与校内其他部门管理人员的相互流动。目前,高校保卫组织在干部培养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通常高校培养一名党务干部或行政管理干部,一般要经过院系或机关的锻炼,而培养一名保卫干部,则往往是就地取材,“落地生根”,很少有机会经过学校其他单位、部门的锻炼。保卫干部与其他部门的同志在认识上、方法上、感情上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易于造成保卫干部思路单一、信息闭塞、人际交往范围狭小,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保卫干部的成长、进步。从另一方面看,学校党务干部、行政管理干部的培养,没有经过保卫部门的锻炼,对安全保卫工作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从事保卫工作的经历,可以使我们的干部在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斗争中和在查处各种案件、事故的过程中,对学校保卫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处置各种急、难、险、重事件中得到锻炼;在调处纠纷、化解矛盾、缓和冲突和做好日常安全防范及开展法制安全教育的工作中,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有效途径。保卫干部到其他部门锻炼,则可以使保卫干部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保卫干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亲和力,进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因此说,建立干部流动机制,有利于加强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有利于年轻干部的培养,有利于做好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有利于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建立干部流动机制,必须要解决好流动渠道不畅的问题。由于保卫组织“自身条件”的先天不足,保卫组织的“人才引力”相对较弱,很可能造成干部“自然流入”渠道不畅;而受其他部门“技术准入壁垒”的限制,保卫干部的“流出渠道”也可能受阻。要保证保卫干部流动渠道畅通,需要学校相应的政策干预和扶持。譬如,对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定向安排,使其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到保卫部门进行必要的锻炼。实行保卫干部的定期交流,一方面可以消除其他部门党政管理干部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可增加保卫干部的外聘机会。学校对保卫工作最大的支持应该是人才的支持,学校对安全稳定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不仅体现在相应的经费投入和条件改善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保卫组织的干部配备和队伍建设上。学校领导应将保卫干部的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要舍得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年富力强,有魄力、有能力的干部充实到保卫组织,“用良将、带强兵、打硬仗”。学校还应创造条件培养和引进科班出身的“新生代”,这将有利于“激活”保卫组织能力建设,提高保卫组织的专业化水平。这种干部流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拓展长期以来制约保卫组织建设发展的瓶颈,使保卫组织变“死水”为“活水”,真正有效地解决保卫组织人才短缺等问题。
  2.制定合理的保卫组织编制,保证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
  高等院校应根据校内人员数量(既要考虑在校师生人数,也要考虑校内流动人口数)、校园范围、校区分布、安全管理方式诸多因素,合理确定学校保卫组织的人员编制(含正式编制和临时编制),保证保卫组织有履行职能所需要的足够保卫力量。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及合理的人员结构,是实施保卫工作任务的客观要求。高校保卫组织是一支特殊的队伍,高校保卫工作带有校园执法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高校保卫工作政治性强、政策性强、时间性强,而且具有一定的对抗性,要求保卫人员政治敏感、责任心强、知识面广、体能素质好、反应灵活,善于与各种人打交道,既能斗智,又能斗勇,既能文,又能武,具有多种技能和能力。而这些要求,个人是难以面面俱到的,必须组成人员结构合理、组织精干的队伍。应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即注重保卫人员的数量又注重质量,保持保卫组织人员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高校保卫工作绝非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等闲之辈可以胜任的,那种不问素质高低,不讲能力建设,不管工作是否需要,向组织硬性安排富余人员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3.加强保卫人员专业培训,加强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
  保卫工作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都是一些简单劳动,而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完成保卫工作任务,涉及到公安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许多专业知识。高等学校的特殊环境,对高校保卫人员的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保卫组织在反渗透、反颠覆、反破坏的斗争中,在调查、收集、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的工作中,在配合公安机关查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在维护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工作中,在调解各种矛盾和冲突中,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关键时刻,专业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才能做到信息灵通,预防抢先,出击迅速;教育得法,针对性强;服务到位,有效保障;救助有效,处置妥当。随着现代化技术装备和技术防范设施的不断增多,对高校保卫人员的文化、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保卫组织应当树立“向教育培训要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思想,切实重视保卫人员的业务培训,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对保卫人员的业务培训,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自己组织等多种形式,培训应选择适合斗争形势需要和符合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需要的内容,注重培训效果。要通过专业培训,使受训者达到高校保卫工作所需具备的专业任职资格。加强专业培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保卫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而且有助于保卫工作的正规化、职业化和专业化。2002年2月,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建立高校保卫人员任职资格持证上岗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将有利于促进高校保卫组织的专业培训工作,提高高校保卫组织的地位和推进高校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
  4.创建学习型组织,充实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内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高校保卫工作不断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高校保卫组织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高校改革、发展对保卫工作的要求,关键在于学习。高校保卫组织应当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努力营造崇尚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要改变过去那种重实干、轻学习,重经验、轻理论的倾向,要教育和组织保卫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和理论用于指导高校保卫工作实践。高校保卫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要做好高校保卫工作,保卫工作者自身也应当成为“知识工作者”,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充实保卫组织能力建设的新内容。学习不仅有助于办事、办案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使保卫人员与师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好地与师生交往和交流,为师生提供更加及时周到的安全服务,进而塑造保卫组织良好的公众形象。要使保卫组织的每一个成员有一种不学习就要落伍,不学习就会丧失竞争力的危机感和压力感,促使每一个人克服畏难情绪和惰性,自觉投入学习,并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进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把少数人的学习变为团队的学习,把个体的学习变为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互动式学习,不断提升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水平,推动高校保卫工作的开展。
  5.改善保卫人员待遇,稳步推进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
  从事高校保卫工作,必须要有奉献精神。但是,做为领导者来说,则要关怀关心保卫人员。高校保卫人员在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福利待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不计名利,拼搏奉献,为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这种精神应当鼓励和发扬。但从管理科学的角度上讲,对人的激励仅靠精神鼓励是不够的,也是不能持久的,适当的物质鼓励是必需和必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求保卫人员奉献,而不考虑保卫人员的物质待遇,也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学校应根据保卫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合理解决保卫人员的津贴、补助,还应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和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在查破案件、抓获现行、抢险救灾、解危助困、获取重要信息、化解矛盾冲突等急、难、险、重的工作中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合理解决保卫组织在配合公安机关查破大案要案、处置灾害事故、处理突发事件、执行重要任务时的预算外经费开支。学校还应根据保卫工作的特点和需要,改善保卫组织的物质装备。因为良好的器材装备、现代化的技术防范设施,既是预防和打击犯罪,提高学校安全防范能力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保卫组织战斗力、威慑力的重要体现。合理解决保卫人员待遇,有利于稳定保卫队伍,有利于吸引人才,有利于调动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稳步推进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卢四生.创新高校保卫工作机制之我见[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9):143.
  [2]张应军.新时期高校保卫工作发展模式设想[J].怀化师专学报,1994(3):32-35.
  [3]王星军,李增梅.论高校保卫工作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85-87.
   [责任编辑:孙文婧]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教学突出数学本质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各项构成“指标”都是在突出数学本质的前提下。通过数学学习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本质的宏观途径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內在联系,充分揭示数学概念(定理、法則、公式、规律)的內涵,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在过程中充分感悟有关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数学本质;问题情境;数学概念;数
【摘 要】 數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目标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剖析动点解题思维难点,以动点问题教学为例阐述指向思维培养的问题设计: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以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点的运动产生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究图形、数量、位置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探究
摘 要:要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提问,需做好相应准备,坚持基本原则,特别是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即在教材的难点、重点处提问,在社会热点处提问,在新旧知识连接处提问,在学生思想困惑处提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提问; 准备; 时机; 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51-02  收稿日期:2013-05-20  基金
摘 要:大学生信仰问题是目前社会和高校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但在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未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提出必须把信仰观教育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并探讨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信仰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89-0
摘要:论述了经济伦理思想热点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六个方面启示,即注重伦理与经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对集体主义和个人利益关系的最新理解;道德伦理的层次性要求;经济伦理中的内在矛盾;经济伦理的“十二项”基本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建设方式。  关键词:经济伦理; 思想热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 B8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
摘 要:认同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双重态度模型理论为揭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信仰形成的认同机制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确立同时存在外显认同和内隐认同两种机制。双重认同机制反映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难度。深入探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双重认同机制,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认同机制
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擅于解题”。数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题教学,而在实际数学解题过程中,师生在解决几何类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围绕试题的核心知识。从不同视角分析图形。找准切入点(题根),梳理关联线,搭建“思维脚手架”。便可“借梯”拾级而上。现以一道周周清测试题为例。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供大家参考。  1 试题背景及分析  在期末《圆的基本性质》等相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年来,取得的骄人成绩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人的肯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的夯实基础。展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必然涉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开放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新思路,提高学科知识生产能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性等主题。聚焦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社会共识问题、宗教问题、教育国际化等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4.3.3第3小题解析  第3小题是建立在第2小题基础之上,它们之间呈递进关系.因此解题思路也是建立在第2小题的基础之上.当AC≠BC且MN与AB不平行时,∠A≠∠B≠45°,图5中△AEP与△BPF不相似,图6中△AEP与△BPF不相似,图7中NP≠OP,图8中△AMG、△BHN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第2小题的结论不成立.当然,此题也可举反例说明.  5教学启示  在今后的教学中:(1)教师要
1轻视数学课堂小结的表现和危害  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轻音有余.”好的数学课堂小结犹如撞钟,不仅仅是对一节课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简单重复,更是对知识的重组,对思想方法的总结和提炼,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升华,会产生“课虽尽,趣犹存,意未尽,情无止”的韵味.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两重一轻”的情况,即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重视分析课堂重点、难点内容并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轻视课堂小结的作用而给人留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