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蛇吞象式传闻不绝于耳。以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金融危机下的并购可谓机遇难得:在市场不景气时,并购的成本最低、机会最多,最容易“抄底”。对有雄心壮志的企业来说,这是个不容错失的机会。
而出于多种原因,人们为国资海外并购叫好或抱屈,对民资并购却始终抱有警惕,总有异样眼光,人们怀疑、质疑甚至抨击,一时潜流急涌。在并购潮头上冲浪的浙商们五味陈杂,但依旧不改向往。
并购三大方向
浙江民营企业家们现在最乐于参与的并购大致上有三大方向,一是求央企并购,二是海外并购,三是民企间的相互并购。
前不久,让浙江宁波各大媒体激动的消息是,“携手央企、宁波搭乘国字号快车”,报道了中海油、中船、宝钢等诸多央企进军宁波的喜讯。而日前宁波市在北京组织的与央企合作恳谈会上,吸引到180多位央企负责人参与,更令宁波民营企业家们眉飞色舞。
宁波抢先与央企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包括一些民企投身央企怀抱,确实值得欣喜。因为在争投央企怀抱的运动中,像宁波这样积极的城市,在浙江各地并不少见,杭州、温州、绍兴等地都在行动。
宁波钢铁、金海湾造船、宝新不锈钢、慈溪某电子模具等等知名或不知名的民企纷纷嫁入央企豪门。而宁波市民营经济最发达的鄞州区,甚至在全区工业企业中专门物色了100家企业“待嫁”,涉及五大产业,并为央企量身定做新能源产业、高端服务业、临港工业、总部经济四大承载基地,推出了与央企合作的“园区共建”、“兼并重组”、“军民结合”、“引智造血”四种模式。
嫁入央企对浙江民企而言,或规避风险,或提升视野,或获取后劲,或扩展市场,一派各取所需的皆大欢喜局面。因此,浙江民企参与并购最期待的一大方向是:被央企并购。
海外并购也是浙江民企贡献给世界的中国信心来源之一。从百年品牌到顶级设备,从海外网络到研发人才,浙商们“出手”时一改往日在国外考察时专注学习的谦恭。
皮尔·卡丹遭浙江民企抢购的新闻凸显了温州商人对意大利的情有独钟。
有消息说,12家温州企业组成的考察团于6月底出发,前往意大利马尔凯大区,与50个意大利鞋服品牌就收购、协作等事宜进行联系。而随后这些意大利品牌也会应邀到中国考察,届时将会达成协作协议。
而绍兴商人更钟爱德国。从4月份开始,绍兴市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多了一项新业务,帮助德国企业在中国寻找投资者。其中心副总经理娄瑾说,“仅一个月就已经有四五家浙江企业达成初步投资收购意向”。德国企业联合会还来到浙江绍兴举行专门说明会,行业涉及汽车配件、节能环保、电子化工等多个领域,有十几家德国企业在说明会上报出了售价,从50万到500万欧元不等。
浙江民企参与并购的第三个方向是并购国内民企。据不完全的统计,这也是大部分浙江民企老板最愿意开展的并购,因为相较于投身央企与海外并购,同行间的并购门槛和风险更低,也更符合其产业布局计划。
遭遇三种状况
与浙商们有关的并购,或被称赞,或被祝福,或被诅咒,其遭遇主要因并购方向的不同而迥异。
被称赞的并购,主要是浙商与央企为代表的国企之间的合作,包括部分海外并购。与央企联姻,无论怎么样被知识精英诟病为国进民退式的退步,终究有其现实因素,颇受民企和浙江当地政府的欢迎。
于民企而言,能够取长补短。浙江大量以外需市场为主的中小企业要继续生存,必须转型开拓国内市场,而开拓国内市场和资源,央企的优势无可比拟。“无论是并购还是重组,哪怕是成为央企的雇员,都非常乐意接受。”这是央企集体考察安吉时,浙江永裕竹业董事长陈永兴说的一句话。
由于民企长期无法获得公平机会进入一些产业领域,“贷款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和央企展开战略合作,这些问题将不再存在。“如果能够攀上央企,与央企合作配套,前景一定会很光明的。”宁海一模具企业的负责人说。
宁波市政府就认为,与央企进行战略合作,是其积极应对危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因为宁波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块状经济的配套生产能力很强,但是一直缺乏“领头羊”,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难以整体提升。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说,“推进与央企战略合作,这不仅是宁波与央企落实中央扩大内需决策的重大之举,更是宁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长远之策”。而被祝福的,则主要是浙商们参与的海外并购。
据浙江省商务厅统计,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境外投资总额达3亿美元,同比增长44%。其中,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占了全省境外投资规模的69%。对此,政府及媒体的评价是,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或兴建海外生产基地,或收购国际品牌,或并购国外研发企业,显示了浙江企业家化危为机的勇气与自信,让人们看到了浙江经济令人振奋的未来。
为进一步推进并购重组和银团贷款,浙江省还将重点鼓励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并购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并购等,从而有力度、有效率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该省政府有关部门还表示,在推进并购重组,既要行动积极,又要态度慎重;既要抓住时机,又要防范风险,防止盲目抄底。祝福之情溢于言表。
而以生产上下游要素整合为目的的纵向并购,以同行业整合、推动企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的横向并购,特别是在浙江及国内民营企业相互间展开的并购,却只有政府口头的支持。
然而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集体成功,前提条件是完成国内的行业并购。否则,没有国内行业的成功洗牌,浙江民企走出去永远只能是小打小闹,难成大气候。
为什么民企在国内同行间的并购如此之难,需要企业家们刻意低调,甚至仍然不能避免被诅咒?原因可能有三:
一是缺乏专业中介机构,许多同业间的并购案本可以设计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相互亲密无间的合作模型,但由于缺乏专业力量的介入,导致大多数并购演化为敌意收购。
二是缺乏鼓励并购的制度设计。尽管浙江的银行对并购的研究与支持走在全国前列,但与企业的需求仍有相当差距。
三是缺乏对并购宽容的合作文化。浙江老板虽然是中国最善于抱团的群体,但在企业产权以及控制权的转让方面,仍然过于保守。他们将所创企业当作亲生子女,终其一生也不愿意失去对企业的控制,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冲在浪尖潮头的浙商以及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在这个潜流急涌的并购窗口期,他们能否为未来抓住机会?■
而出于多种原因,人们为国资海外并购叫好或抱屈,对民资并购却始终抱有警惕,总有异样眼光,人们怀疑、质疑甚至抨击,一时潜流急涌。在并购潮头上冲浪的浙商们五味陈杂,但依旧不改向往。
并购三大方向
浙江民营企业家们现在最乐于参与的并购大致上有三大方向,一是求央企并购,二是海外并购,三是民企间的相互并购。
前不久,让浙江宁波各大媒体激动的消息是,“携手央企、宁波搭乘国字号快车”,报道了中海油、中船、宝钢等诸多央企进军宁波的喜讯。而日前宁波市在北京组织的与央企合作恳谈会上,吸引到180多位央企负责人参与,更令宁波民营企业家们眉飞色舞。
宁波抢先与央企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包括一些民企投身央企怀抱,确实值得欣喜。因为在争投央企怀抱的运动中,像宁波这样积极的城市,在浙江各地并不少见,杭州、温州、绍兴等地都在行动。
宁波钢铁、金海湾造船、宝新不锈钢、慈溪某电子模具等等知名或不知名的民企纷纷嫁入央企豪门。而宁波市民营经济最发达的鄞州区,甚至在全区工业企业中专门物色了100家企业“待嫁”,涉及五大产业,并为央企量身定做新能源产业、高端服务业、临港工业、总部经济四大承载基地,推出了与央企合作的“园区共建”、“兼并重组”、“军民结合”、“引智造血”四种模式。
嫁入央企对浙江民企而言,或规避风险,或提升视野,或获取后劲,或扩展市场,一派各取所需的皆大欢喜局面。因此,浙江民企参与并购最期待的一大方向是:被央企并购。
海外并购也是浙江民企贡献给世界的中国信心来源之一。从百年品牌到顶级设备,从海外网络到研发人才,浙商们“出手”时一改往日在国外考察时专注学习的谦恭。
皮尔·卡丹遭浙江民企抢购的新闻凸显了温州商人对意大利的情有独钟。
有消息说,12家温州企业组成的考察团于6月底出发,前往意大利马尔凯大区,与50个意大利鞋服品牌就收购、协作等事宜进行联系。而随后这些意大利品牌也会应邀到中国考察,届时将会达成协作协议。
而绍兴商人更钟爱德国。从4月份开始,绍兴市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多了一项新业务,帮助德国企业在中国寻找投资者。其中心副总经理娄瑾说,“仅一个月就已经有四五家浙江企业达成初步投资收购意向”。德国企业联合会还来到浙江绍兴举行专门说明会,行业涉及汽车配件、节能环保、电子化工等多个领域,有十几家德国企业在说明会上报出了售价,从50万到500万欧元不等。
浙江民企参与并购的第三个方向是并购国内民企。据不完全的统计,这也是大部分浙江民企老板最愿意开展的并购,因为相较于投身央企与海外并购,同行间的并购门槛和风险更低,也更符合其产业布局计划。
遭遇三种状况
与浙商们有关的并购,或被称赞,或被祝福,或被诅咒,其遭遇主要因并购方向的不同而迥异。
被称赞的并购,主要是浙商与央企为代表的国企之间的合作,包括部分海外并购。与央企联姻,无论怎么样被知识精英诟病为国进民退式的退步,终究有其现实因素,颇受民企和浙江当地政府的欢迎。
于民企而言,能够取长补短。浙江大量以外需市场为主的中小企业要继续生存,必须转型开拓国内市场,而开拓国内市场和资源,央企的优势无可比拟。“无论是并购还是重组,哪怕是成为央企的雇员,都非常乐意接受。”这是央企集体考察安吉时,浙江永裕竹业董事长陈永兴说的一句话。
由于民企长期无法获得公平机会进入一些产业领域,“贷款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和央企展开战略合作,这些问题将不再存在。“如果能够攀上央企,与央企合作配套,前景一定会很光明的。”宁海一模具企业的负责人说。
宁波市政府就认为,与央企进行战略合作,是其积极应对危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因为宁波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块状经济的配套生产能力很强,但是一直缺乏“领头羊”,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难以整体提升。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说,“推进与央企战略合作,这不仅是宁波与央企落实中央扩大内需决策的重大之举,更是宁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长远之策”。而被祝福的,则主要是浙商们参与的海外并购。
据浙江省商务厅统计,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境外投资总额达3亿美元,同比增长44%。其中,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占了全省境外投资规模的69%。对此,政府及媒体的评价是,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或兴建海外生产基地,或收购国际品牌,或并购国外研发企业,显示了浙江企业家化危为机的勇气与自信,让人们看到了浙江经济令人振奋的未来。
为进一步推进并购重组和银团贷款,浙江省还将重点鼓励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并购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并购等,从而有力度、有效率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该省政府有关部门还表示,在推进并购重组,既要行动积极,又要态度慎重;既要抓住时机,又要防范风险,防止盲目抄底。祝福之情溢于言表。
而以生产上下游要素整合为目的的纵向并购,以同行业整合、推动企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的横向并购,特别是在浙江及国内民营企业相互间展开的并购,却只有政府口头的支持。
然而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集体成功,前提条件是完成国内的行业并购。否则,没有国内行业的成功洗牌,浙江民企走出去永远只能是小打小闹,难成大气候。
为什么民企在国内同行间的并购如此之难,需要企业家们刻意低调,甚至仍然不能避免被诅咒?原因可能有三:
一是缺乏专业中介机构,许多同业间的并购案本可以设计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相互亲密无间的合作模型,但由于缺乏专业力量的介入,导致大多数并购演化为敌意收购。
二是缺乏鼓励并购的制度设计。尽管浙江的银行对并购的研究与支持走在全国前列,但与企业的需求仍有相当差距。
三是缺乏对并购宽容的合作文化。浙江老板虽然是中国最善于抱团的群体,但在企业产权以及控制权的转让方面,仍然过于保守。他们将所创企业当作亲生子女,终其一生也不愿意失去对企业的控制,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冲在浪尖潮头的浙商以及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在这个潜流急涌的并购窗口期,他们能否为未来抓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