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知识时代”转向“素养时代”,当务之急是发展儿童的阅读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的“要点”“疑点”“难点”“盲点”进行阅读,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建构、生长、发展和创新,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思维走向深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其中,“发展思维”紧跟在“培养语感”之后。这是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将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升到必须关注与培养的高度来明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提出:“思维才是力量。”[1]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知识时代”转向“素养时代”,当务之急是发展儿童的阅读思维能力。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49个字,主要讲述王戎与小朋友一起游戏时看到“道旁李树多子”,小朋友争着去摘,而王戎没去摘,表现王戎善于思考与推理的品质。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儿童语言的生长,更要关注兒童思维的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文本特点,本课教学借助四“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实现思维的发展与生长。
一、借助文本内容,抓住要点,让思维建构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基于单元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需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故事梗概,这样学生的讲述才能说得清楚、完整、有条理。教学时可如下设计:同学们,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则小故事非常有趣,那你觉得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又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呢?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这些都是小古文的基础工作,在基础工作之后还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思考。抓住课文要点,借助事情发展顺序,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思维建构,能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二、借助课后练习,叩问疑点,让思维生长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是朱熹强调的读书之法[2]。即熟读之后,要作“精湛的思考”,这样才能读有所获。学了“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唯戎不动。”后教师可引生质疑:读到这儿,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一定会思考:为什么诸儿都争着去摘李子,而王戎却不动呢?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帮助点燃,引导学生对文中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词句进行质疑,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生长。通过阅读,学生不难发现:王戎在思考,他认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所以没摘。此时教师可结合课后思考题继续追问: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粗略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
三、借助关键词句,推敲难点,让思维发展
鲁迅先生认为: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3]。因为眼睛是最传神的。这一段话给予我们语文教学的启示就是教学要紧扣文本难点进行训练,如能突破难点,文本的内蕴则自然呈现。
本篇教学如果只停止在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而感受王戎爱思考的品质,那么学生的感受不会深刻。教学时可如下设计:同学们,这则小故事都懂了吗?可老师有点不懂,文中的王戎他真的没“动”吗?老师觉得这些小朋友中只有王戎动了,其他的小朋友都没动。你们觉得呢?好好思考。
在学生认为非常合理的地方提出问题,能够诱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发现,学生的思维不是老师推着向前发展,而是学生自己在拔节,老师要做的只是给学生提供生长的“土壤”。
四、借助生活知识,捕捉盲点,让思维创新
所谓“盲点”,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是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这里的“盲点”指读者在阅读文本时,由于思维的定势对文本知识或观点潜意识的认可。“盲点”不同于疑点与难点,它具有隐蔽性,更难把握。如能把握,将有助于儿童高阶思维的形成。《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从未有人思考过它是否合理。但是,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故事中仍有许多值得思考与推理的地方。“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一现象真的会存在吗?如果存在,是否一定是“苦李”呢?就本课中的一些现象与观点,教师可以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深入地思考,积极地质疑,做到不迷信古人,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教学时笔者如下设计:同学们,王戎的思考与推理到底正不正确呢?有一位同学认为道边李树多子是不可能的,不管树上是甜李还是苦李,路过的小孩因为不知道肯定都会去摘,那么李子一定是越摘越少;如果小孩没有去摘,那么有两种可能,一是路过的小孩都觉得这是苦李,那王戎也算不得聪明;二是这棵李树可能有主人,不能随便摘,那么王戎的推理就是错误的。你们怎么认为呢?
语文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此处教者引导学生打破“惯性思维”,走出盲点,由文中的结论进行分析、推理,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引导学生去寻求“统一的”理解,得出准确无误的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产生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思维的张力,让他们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是在登高。
参考文献:
[1]余党绪.小小思想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01.
[2][南宋]朱熹.朱子读书法[M].董立平,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10-31.
[3]鲁迅.南腔北调集[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其中,“发展思维”紧跟在“培养语感”之后。这是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将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升到必须关注与培养的高度来明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提出:“思维才是力量。”[1]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知识时代”转向“素养时代”,当务之急是发展儿童的阅读思维能力。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49个字,主要讲述王戎与小朋友一起游戏时看到“道旁李树多子”,小朋友争着去摘,而王戎没去摘,表现王戎善于思考与推理的品质。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儿童语言的生长,更要关注兒童思维的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文本特点,本课教学借助四“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实现思维的发展与生长。
一、借助文本内容,抓住要点,让思维建构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基于单元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需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故事梗概,这样学生的讲述才能说得清楚、完整、有条理。教学时可如下设计:同学们,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则小故事非常有趣,那你觉得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又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呢?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这些都是小古文的基础工作,在基础工作之后还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思考。抓住课文要点,借助事情发展顺序,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思维建构,能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二、借助课后练习,叩问疑点,让思维生长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是朱熹强调的读书之法[2]。即熟读之后,要作“精湛的思考”,这样才能读有所获。学了“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唯戎不动。”后教师可引生质疑:读到这儿,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一定会思考:为什么诸儿都争着去摘李子,而王戎却不动呢?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帮助点燃,引导学生对文中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词句进行质疑,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生长。通过阅读,学生不难发现:王戎在思考,他认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所以没摘。此时教师可结合课后思考题继续追问: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粗略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
三、借助关键词句,推敲难点,让思维发展
鲁迅先生认为: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3]。因为眼睛是最传神的。这一段话给予我们语文教学的启示就是教学要紧扣文本难点进行训练,如能突破难点,文本的内蕴则自然呈现。
本篇教学如果只停止在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而感受王戎爱思考的品质,那么学生的感受不会深刻。教学时可如下设计:同学们,这则小故事都懂了吗?可老师有点不懂,文中的王戎他真的没“动”吗?老师觉得这些小朋友中只有王戎动了,其他的小朋友都没动。你们觉得呢?好好思考。
在学生认为非常合理的地方提出问题,能够诱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发现,学生的思维不是老师推着向前发展,而是学生自己在拔节,老师要做的只是给学生提供生长的“土壤”。
四、借助生活知识,捕捉盲点,让思维创新
所谓“盲点”,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是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这里的“盲点”指读者在阅读文本时,由于思维的定势对文本知识或观点潜意识的认可。“盲点”不同于疑点与难点,它具有隐蔽性,更难把握。如能把握,将有助于儿童高阶思维的形成。《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从未有人思考过它是否合理。但是,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故事中仍有许多值得思考与推理的地方。“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一现象真的会存在吗?如果存在,是否一定是“苦李”呢?就本课中的一些现象与观点,教师可以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深入地思考,积极地质疑,做到不迷信古人,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教学时笔者如下设计:同学们,王戎的思考与推理到底正不正确呢?有一位同学认为道边李树多子是不可能的,不管树上是甜李还是苦李,路过的小孩因为不知道肯定都会去摘,那么李子一定是越摘越少;如果小孩没有去摘,那么有两种可能,一是路过的小孩都觉得这是苦李,那王戎也算不得聪明;二是这棵李树可能有主人,不能随便摘,那么王戎的推理就是错误的。你们怎么认为呢?
语文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此处教者引导学生打破“惯性思维”,走出盲点,由文中的结论进行分析、推理,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引导学生去寻求“统一的”理解,得出准确无误的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产生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思维的张力,让他们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是在登高。
参考文献:
[1]余党绪.小小思想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01.
[2][南宋]朱熹.朱子读书法[M].董立平,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10-31.
[3]鲁迅.南腔北调集[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