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讯息即预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讯息及其作用的理论范式。在本文中,笔者力图基于“美”的角度为讯息即预警建立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讯息即预警的内涵,以及支撑其内涵的相互联系的各个关键性观点也将被逐一展开阐释。
关键词:讯息;预警;行动
一、信息和讯息
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和讯息的定义可谓成百上千,多多益善。《新闻学大辞典》对信息的定义是:“…尚无确切和统一定义,有影响的有:‘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信息是任何过程和客体中差异性的反映’…等。”同样的,业界对于讯息的定义也是尚无统一看法,《新闻学大辞典》对讯息的定义是:“…传播学中的讯息,是指一组信息符号组成,传达一个具体的意义。…是一种可以大量生产并不断复制的常常十分复杂的符号结构”。由以上对于信息和讯息定义的差别不难看出,信息可以指那些单个的、无联系的、反映事物差别的符号,也可以有讯息的含义。
在本文中,笔者倾向于把那些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传达出完整或者相对完整的符号意义体系称之为讯息,因为这些讯息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意义,也正因为在此基础上,探讨“讯息即预警”才有现实的可行性。毫无疑问,任何讯息都是有意义的符号系统,而不管它表现出来的是多么宏大的意义体系亦或是多么微小的意义现象,但是对于它的对应体来说,这种意义都可以作为对应体反作用于外部世界即采取行动的重要依据。
二、预警之说
1.预警渊源。预警在中国源远流长,商朝即出现了烽火台,一旦出现敌情,哨兵便点燃烽火,告知己方军队做好战事戒备。后来发展成为狼烟,作为普遍使用的军事预警信号,一直持续到明清朝代。东汉张衡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也是中国古人为了准确预测自然灾害所做的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越来越主动的去预警自然灾害,而这也可以看做是社会预警的先声。
2.社会预警概念的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奇·贝克、安东尼·吉登斯等学者就预言人类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所谓“风险社会”,无非是指除了传统的自然灾害、战争等威胁人类社会稳定的因素外,那些随高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核武器,化学生产力等也成为威胁人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并且后者引起社会的风险更不可预知或曰难以预知,在他们看来“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①
三、解析讯息即预警观点
1.讯息即预警的内涵。所谓讯息即预警,即任何讯息都能对讯息的对应体(受众或与讯息直接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的预示和警戒作用。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就讯息的功能做过深入剖析,他曾说过“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流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②从施拉姆的话中我们不难理解,讯息并且“招摇过市”的自动呈现在人面前,有时它来去匆匆,地震从来没有在发生之前“告诉人类”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2.五个核心词语。在讯息即预警观点中,有五个即有一定独立性又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词语:讯息、对应体、讯息量、预警和对应体的行动。
笔者认为一切讯息都具有预警作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医院监护室里的脉搏监视器屏幕上显示的图像可以预示病人身体变化状况、郑州市的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预示着郑州市要下雨,那么一个双眉紧锁、怒气满面的老师走进教室是否也预示着这堂课的氛围是紧张、沉闷的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讯息都有对应体,也基于此,任何讯息都有预警性。
对应体是讯息的直接利益相关者。郑州市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此訊息的对应体是郑州人,而远在岭南的正头顶烈日的广州人则不是,他们不会考虑是否要因为下雨而带上雨伞。
讯息量则是讯息与对应体利益相关的程度,有两层含义。一是讯息与对应体的“链接”程度。李家的房屋可能随时倒塌,那么与房屋倒塌“链接”程度最高的无疑是李家,其次则是那些每天路过即将倒塌房屋旁边小路之人。另一层含义是讯息能够引起对应体的反应程度,李家的房屋即将倒塌与李家的墙漆脱落所引起的李家人的行动方式必然是大相径庭。
预警则是讯息显现出来的可能性征兆通过何种恰当的媒介把这种可能性征兆表现出来。郑州市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此讯息的征兆是郑州市会下雨,而表现此征兆的媒介一为天气预报,二则是人通过眼睛和耳朵得到的讯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而郑州人只需对这种可能性征兆做出反应即可,广州人则不必。
采取的行动是对应体依据可能性征兆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应对性措施。相信,病人家属和医生不会对脉搏监视器屏幕上图像的变化熟悉无睹,李家人也不会对即将倒塌的房屋无动于衷。
注释:
① [德]乌尔里奇·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② [加]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邵慧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美学硕士;张原礼,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2011级新闻与传播硕士;张祥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绿都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讯息;预警;行动
一、信息和讯息
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和讯息的定义可谓成百上千,多多益善。《新闻学大辞典》对信息的定义是:“…尚无确切和统一定义,有影响的有:‘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信息是任何过程和客体中差异性的反映’…等。”同样的,业界对于讯息的定义也是尚无统一看法,《新闻学大辞典》对讯息的定义是:“…传播学中的讯息,是指一组信息符号组成,传达一个具体的意义。…是一种可以大量生产并不断复制的常常十分复杂的符号结构”。由以上对于信息和讯息定义的差别不难看出,信息可以指那些单个的、无联系的、反映事物差别的符号,也可以有讯息的含义。
在本文中,笔者倾向于把那些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传达出完整或者相对完整的符号意义体系称之为讯息,因为这些讯息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意义,也正因为在此基础上,探讨“讯息即预警”才有现实的可行性。毫无疑问,任何讯息都是有意义的符号系统,而不管它表现出来的是多么宏大的意义体系亦或是多么微小的意义现象,但是对于它的对应体来说,这种意义都可以作为对应体反作用于外部世界即采取行动的重要依据。
二、预警之说
1.预警渊源。预警在中国源远流长,商朝即出现了烽火台,一旦出现敌情,哨兵便点燃烽火,告知己方军队做好战事戒备。后来发展成为狼烟,作为普遍使用的军事预警信号,一直持续到明清朝代。东汉张衡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也是中国古人为了准确预测自然灾害所做的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越来越主动的去预警自然灾害,而这也可以看做是社会预警的先声。
2.社会预警概念的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奇·贝克、安东尼·吉登斯等学者就预言人类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所谓“风险社会”,无非是指除了传统的自然灾害、战争等威胁人类社会稳定的因素外,那些随高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核武器,化学生产力等也成为威胁人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并且后者引起社会的风险更不可预知或曰难以预知,在他们看来“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①
三、解析讯息即预警观点
1.讯息即预警的内涵。所谓讯息即预警,即任何讯息都能对讯息的对应体(受众或与讯息直接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的预示和警戒作用。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就讯息的功能做过深入剖析,他曾说过“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流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②从施拉姆的话中我们不难理解,讯息并且“招摇过市”的自动呈现在人面前,有时它来去匆匆,地震从来没有在发生之前“告诉人类”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2.五个核心词语。在讯息即预警观点中,有五个即有一定独立性又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词语:讯息、对应体、讯息量、预警和对应体的行动。
笔者认为一切讯息都具有预警作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医院监护室里的脉搏监视器屏幕上显示的图像可以预示病人身体变化状况、郑州市的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预示着郑州市要下雨,那么一个双眉紧锁、怒气满面的老师走进教室是否也预示着这堂课的氛围是紧张、沉闷的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讯息都有对应体,也基于此,任何讯息都有预警性。
对应体是讯息的直接利益相关者。郑州市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此訊息的对应体是郑州人,而远在岭南的正头顶烈日的广州人则不是,他们不会考虑是否要因为下雨而带上雨伞。
讯息量则是讯息与对应体利益相关的程度,有两层含义。一是讯息与对应体的“链接”程度。李家的房屋可能随时倒塌,那么与房屋倒塌“链接”程度最高的无疑是李家,其次则是那些每天路过即将倒塌房屋旁边小路之人。另一层含义是讯息能够引起对应体的反应程度,李家的房屋即将倒塌与李家的墙漆脱落所引起的李家人的行动方式必然是大相径庭。
预警则是讯息显现出来的可能性征兆通过何种恰当的媒介把这种可能性征兆表现出来。郑州市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此讯息的征兆是郑州市会下雨,而表现此征兆的媒介一为天气预报,二则是人通过眼睛和耳朵得到的讯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而郑州人只需对这种可能性征兆做出反应即可,广州人则不必。
采取的行动是对应体依据可能性征兆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应对性措施。相信,病人家属和医生不会对脉搏监视器屏幕上图像的变化熟悉无睹,李家人也不会对即将倒塌的房屋无动于衷。
注释:
① [德]乌尔里奇·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② [加]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邵慧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美学硕士;张原礼,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2011级新闻与传播硕士;张祥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绿都地产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