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授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时,教师新颖巧妙的开场白,往往象一支兴奋剂,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乐学的境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整堂课的成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引入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趣味导入法
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故事、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悖论、逻辑趣题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在课前用纸印好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课堂上让学生首先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迅速、准确无误地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在激发出他们强烈地求知欲后,借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
三、演示导入法
教师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例如,在进行“椭圆”一课的教学时,课前准备一根线绳,上课后先让学生用该线绳设法试画一个圆,然后教师在这根线绳的两端各系一根铁钉,再把铁钉设法固定在黑板上(两铁钉间距小于该线的定长),用粉笔将线绳绷紧绕两定点作圆周曲线运动,此时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封闭曲线(椭圆)。通过比较两种图形的异同,并对后一种作图过程加以分析,便引出新课“椭圆的定义”。这种导课方法直观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联系生活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实例生动具体。因此教师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心想:怎么不见由正五边形,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地板拼成的样板呢?他突发奇想,要是开发研制正五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的地板砖,这些形状的地板砖市面上都没见过,投入市场后肯定会成为抢手货。小明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设计科的人员,结果引来哄堂大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完本节课,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像这样的引入,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由学生自己去计算,思考,很自然、亲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道理,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数轴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概念、正负数概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等。
五、实践引入法
初中生在上课时都有要自己动手操作的想法,都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得出结论。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满足学生动手的欲望。在新课引入时,设计一组让学生动手的课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结论。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普通的三角形,将其中三个角剪下与第三角拼凑在一起形成一个角,让学生各组学生将所组成的角在黑板上展示出来。我们以前对各种角都有认识,所以容易得出所展示的角是一个平角角度为180˙。由于是每个同学自己做的任一三角形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所以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如果直接就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是难以接受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得出了结论,让学生心服口服相,信结论的真实性。
六、演算引入法
数学是门有着太多计算的学科,它不仅强调学生的逻辑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演算能力。在对于演算强的课题时,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具体就是先演算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逐渐地过渡到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演算总结相应的结论。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加法时,我们可以先设计一组小学学过的正数的加法运算,再设计一组有负数的加法运算,同时指出数的几何意义,让学生在通过两组运算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学生对于加法法则认识更加深刻,更能灵活运用。
七、热点导入法
数学课堂如果能适时适度导入新闻热点问题,与所学数学知识相联系,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椭圆的定义”一课时,正值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之际。因此在授课初始插播了一段新闻:“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与地球同步的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200公里,最远为5.1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1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12.8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114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月圆轨道绕月球,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这段新闻多次提到了“按椭圆轨道飞行”,让学生看到了数学在科学领域的重要作用,为接下来的椭圆的学习注入了很高的热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多姿多彩的。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的统一。以创设良好的导入技能为教学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