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获得问题解决的途径,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下面以《用身边物品,巧测牛奶密度的探究》为例,谈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创设问题情景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生产、科研实际出发,指出与新课标紧密联系的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现象,引发学生质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用身边物品,巧测牛奶密度的探究》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用天平测质量、量筒测体积,用公式ρ=m/v计算出物质密度的方法。然后引入本节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测同一种牛奶的3个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探究分析:方案一、所选器材:杆秤、小空药瓶、水、细线。方案二、所选器材:弹簧测力计、水、细线、小石块、两个水杯。方案三、所选器材:圆珠笔芯、金属丝(体积不计)、水、刻度尺、足够深的盛水容器(去掉上半部分的饮料瓶)。利用上述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测出牛奶的密度。(网上查询到牛奶的密度是1.03×103kg/m3)通过对这三个实验进行对比,启发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案更容易操作,更快测出牛奶的密度。此问题一出,学生们的兴趣瞬间被激发,好奇心升华为强烈的求知欲。
  二、 引导实验观察,学习探究方法
  观察能力的最可贵品质是从平凡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从表面貌似无关的东西里发现规律。可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同时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例如,针对上面的三组测牛奶的密度的实验中,学生们在做实验探究过程中,有的测得结果比牛奶密度的标准值大,有的比牛奶密度的标准值小,有的与牛奶密度的标准值相差不大。三个方案的不同实验结果,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方案一巧妙地运用“等效思想”,瓶子装满时牛奶和水的体积相同,因此用水代替牛奶找体积;方案二灵活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是个很好的设计方案;方案三是自制“密度计”,质检部门就是用密度计检测牛奶的密度,但该方案没有密度计,只能大家想办法自制“密度计”,从而测出牛奶的密度。方案二测得的结果最接近牛奶的密度,方案一、方案三测得结果与牛奶的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方案一和方案三在测体积和圆珠笔芯浸入牛奶的长度时误差较大。这样通过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从中引导,用实验事实说话,让学生懂得虽然方案不同,实验结果不同,但这是用实验事实说话,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验对比中获得正确的结论(虽然实验结果不尽相同),进而体验实验的乐趣,感悟知识的真谛。
  三、 倡导合作交流,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过程中需要同学合作、交流、解释和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同学交流,向同学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同学的想法,学会彼此相互接纳、赞赏、互助等。有利于摆脱以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使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析化,更好地引发同学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例如针对上述三个方案,学生们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用身边物品测出牛奶的密度的方法后,我把握住这个时机组织学生们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其它方案,并用它测出牛奶的密度。要求实验小组要向其他同学介绍方案中需要哪些器材,探究过程应该怎样做,注意什么事项。同时再提出相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探究的结果与标准值相差多少?你在探究过程中各个步骤正确吗?”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合作、讨论、分析,组织他们相互质疑,进一步探究方向明确化,从而找出最理想的实验方案。
  四、 指导归纳小结,体悟探究成果
  学生学完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展开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结论。这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再探究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由于学生们都亲身实践,既体验到思索探究的心里历程,又使心智得到锻炼,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悟到探究的收获和成果。
  例如通过上面的实验探究活动,各小组同学经交流分析梳理得出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可测出牛奶的密度,用浮力的相关内容,压力、压强等相关知识也能把问题解决。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所重视的是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而对教师专业中研究学生个体的要求往往被忽视。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1953年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四中担任初中数学教师,一年之后因不能胜任教学被调离北京四中。陈景润不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师,其原因不是他不具备数学教师的学科水平,而是不具备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事实证明,教师是一门专业,甚至是科学家所不可替代的专业。
针对公路隧道环境特殊、事故率高、救援困难的特点,合理地将隧道划分为若干个区域,设置相应的疏散引导信号;分析了在不同区域发生不同程度事故时的疏散路径、对应的信号状态,以及
按照剪切梁理论,给出了指数函数剪切模量成层土上剪切梁的自振频率方程及任意阶振型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应用振型叠加原理计算了这种梁的地震反应,然后利用随机振动理论,基于基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利于改变政治课堂沉闷、枯燥、乏味、不受学生欢迎的局面。但是,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相脱离、“两张皮”的现象。教师只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而没有真正架起沟通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的桥梁,不能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和推理,不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一、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相脱离的表现  教学片段1:教师S
一、转变教育观念,健全学生人格。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明白应该处理好教育教学的本质问题,明白育人的真正目的是培养正直、善良、智慧、健康的青年,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的青年,培养具有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奋发拼搏精神的青年,培养具有五心(忠心祖国、爱心社会、诚心朋友、孝心父母、信心自己)的青年。  学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不是机器,不是模具,他们不仅属于学校,他们还属于家庭、社会和将来。
针对高等级公路路桥过渡段出现桥头跳车病害,结合土工格室楔形柔性搭板处治方法,应用Marc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对经过楔形柔性搭板加固的台后填土变形及力学特性进行数值仿真分析。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数学课本,不仅体现义务教育性,也为数学教师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环境。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是面对有形或无形数学现象,巧妙设疑,这是创新的源泉;从深入设疑中探索研究,把原因找出,这就是探究;解释疑问,消除疑惑,这就是释疑。那么在新知识点、例题和复习题教学中如何设疑,如何探究,如何释疑呢?  一、通过概念、定理、性质等知识点的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本文对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目前,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公众参与在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发挥更
当了六年的中学语文老师,来到这里,学校要我担任四(1)班班主任。早就听说四(1)班孩子有些早熟,三年级的时候就有“谁爱谁”“情书”“谁娶谁”的话题,在班上迅速成为一种风气。尽管以前的班主任还因此进行过关门引导,可现在看来作用不大。  刚开学没多久,班上一个男生拿着一张纸条过来告诉我:“老师,某某某上课的时候传纸条给我。”我接过纸条一看,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某某某墙坚某某某,某某某嫁给某某某,生8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加强建筑市场资质资格动态监管、完善企业和人员准入清出制度下发指导意见,要求强化质量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加大对资质资格申报弄虚作假查处力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