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获得问题解决的途径,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下面以《用身边物品,巧测牛奶密度的探究》为例,谈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创设问题情景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生产、科研实际出发,指出与新课标紧密联系的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现象,引发学生质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用身边物品,巧测牛奶密度的探究》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用天平测质量、量筒测体积,用公式ρ=m/v计算出物质密度的方法。然后引入本节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测同一种牛奶的3个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探究分析:方案一、所选器材:杆秤、小空药瓶、水、细线。方案二、所选器材:弹簧测力计、水、细线、小石块、两个水杯。方案三、所选器材:圆珠笔芯、金属丝(体积不计)、水、刻度尺、足够深的盛水容器(去掉上半部分的饮料瓶)。利用上述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测出牛奶的密度。(网上查询到牛奶的密度是1.03×103kg/m3)通过对这三个实验进行对比,启发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案更容易操作,更快测出牛奶的密度。此问题一出,学生们的兴趣瞬间被激发,好奇心升华为强烈的求知欲。
二、 引导实验观察,学习探究方法
观察能力的最可贵品质是从平凡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从表面貌似无关的东西里发现规律。可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同时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例如,针对上面的三组测牛奶的密度的实验中,学生们在做实验探究过程中,有的测得结果比牛奶密度的标准值大,有的比牛奶密度的标准值小,有的与牛奶密度的标准值相差不大。三个方案的不同实验结果,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方案一巧妙地运用“等效思想”,瓶子装满时牛奶和水的体积相同,因此用水代替牛奶找体积;方案二灵活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是个很好的设计方案;方案三是自制“密度计”,质检部门就是用密度计检测牛奶的密度,但该方案没有密度计,只能大家想办法自制“密度计”,从而测出牛奶的密度。方案二测得的结果最接近牛奶的密度,方案一、方案三测得结果与牛奶的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方案一和方案三在测体积和圆珠笔芯浸入牛奶的长度时误差较大。这样通过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从中引导,用实验事实说话,让学生懂得虽然方案不同,实验结果不同,但这是用实验事实说话,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验对比中获得正确的结论(虽然实验结果不尽相同),进而体验实验的乐趣,感悟知识的真谛。
三、 倡导合作交流,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过程中需要同学合作、交流、解释和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同学交流,向同学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同学的想法,学会彼此相互接纳、赞赏、互助等。有利于摆脱以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使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析化,更好地引发同学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例如针对上述三个方案,学生们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用身边物品测出牛奶的密度的方法后,我把握住这个时机组织学生们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其它方案,并用它测出牛奶的密度。要求实验小组要向其他同学介绍方案中需要哪些器材,探究过程应该怎样做,注意什么事项。同时再提出相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探究的结果与标准值相差多少?你在探究过程中各个步骤正确吗?”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合作、讨论、分析,组织他们相互质疑,进一步探究方向明确化,从而找出最理想的实验方案。
四、 指导归纳小结,体悟探究成果
学生学完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展开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结论。这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再探究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由于学生们都亲身实践,既体验到思索探究的心里历程,又使心智得到锻炼,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悟到探究的收获和成果。
例如通过上面的实验探究活动,各小组同学经交流分析梳理得出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可测出牛奶的密度,用浮力的相关内容,压力、压强等相关知识也能把问题解决。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创设问题情景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生产、科研实际出发,指出与新课标紧密联系的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现象,引发学生质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用身边物品,巧测牛奶密度的探究》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用天平测质量、量筒测体积,用公式ρ=m/v计算出物质密度的方法。然后引入本节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测同一种牛奶的3个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探究分析:方案一、所选器材:杆秤、小空药瓶、水、细线。方案二、所选器材:弹簧测力计、水、细线、小石块、两个水杯。方案三、所选器材:圆珠笔芯、金属丝(体积不计)、水、刻度尺、足够深的盛水容器(去掉上半部分的饮料瓶)。利用上述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测出牛奶的密度。(网上查询到牛奶的密度是1.03×103kg/m3)通过对这三个实验进行对比,启发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案更容易操作,更快测出牛奶的密度。此问题一出,学生们的兴趣瞬间被激发,好奇心升华为强烈的求知欲。
二、 引导实验观察,学习探究方法
观察能力的最可贵品质是从平凡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从表面貌似无关的东西里发现规律。可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同时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例如,针对上面的三组测牛奶的密度的实验中,学生们在做实验探究过程中,有的测得结果比牛奶密度的标准值大,有的比牛奶密度的标准值小,有的与牛奶密度的标准值相差不大。三个方案的不同实验结果,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方案一巧妙地运用“等效思想”,瓶子装满时牛奶和水的体积相同,因此用水代替牛奶找体积;方案二灵活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是个很好的设计方案;方案三是自制“密度计”,质检部门就是用密度计检测牛奶的密度,但该方案没有密度计,只能大家想办法自制“密度计”,从而测出牛奶的密度。方案二测得的结果最接近牛奶的密度,方案一、方案三测得结果与牛奶的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方案一和方案三在测体积和圆珠笔芯浸入牛奶的长度时误差较大。这样通过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从中引导,用实验事实说话,让学生懂得虽然方案不同,实验结果不同,但这是用实验事实说话,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验对比中获得正确的结论(虽然实验结果不尽相同),进而体验实验的乐趣,感悟知识的真谛。
三、 倡导合作交流,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过程中需要同学合作、交流、解释和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同学交流,向同学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同学的想法,学会彼此相互接纳、赞赏、互助等。有利于摆脱以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使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析化,更好地引发同学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例如针对上述三个方案,学生们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用身边物品测出牛奶的密度的方法后,我把握住这个时机组织学生们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其它方案,并用它测出牛奶的密度。要求实验小组要向其他同学介绍方案中需要哪些器材,探究过程应该怎样做,注意什么事项。同时再提出相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探究的结果与标准值相差多少?你在探究过程中各个步骤正确吗?”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合作、讨论、分析,组织他们相互质疑,进一步探究方向明确化,从而找出最理想的实验方案。
四、 指导归纳小结,体悟探究成果
学生学完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展开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结论。这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再探究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由于学生们都亲身实践,既体验到思索探究的心里历程,又使心智得到锻炼,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悟到探究的收获和成果。
例如通过上面的实验探究活动,各小组同学经交流分析梳理得出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可测出牛奶的密度,用浮力的相关内容,压力、压强等相关知识也能把问题解决。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