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林燿德《树》(节选)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中的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笔者认为,哲理性散文的难点是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教师教学重点应该是对文本的解读。本文是笔者对该文的创新教学设计。
关键词:林燿德 《树》 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林燿德《树》(节选)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中的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笔者认为,哲理性散文的难点是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教师教学重点应该是对文本的解读。因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把握文章中各树的特点即象征意义外,还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反思城市文明,以引导其守住自己的文化家园。
为此,本设计的基本理念是贯彻“人本”思想,以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为出发点。基本构想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展开教学;为全面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特将原文第4节纳入课堂教学;同时以例为导,教师先做解读示范,然后学生依例而行解读文本,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诵读中感悟,在品读中思考,在探究中理解鉴赏,彰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教学目标】
1.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了解树的特点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2.合作探究,通过各树的生长环境探求背后的深意。
3.面对城市文化没落的现实,引导学生反思城市文明,守住自己的文化家园。
教学方法
1.点拨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预习任务:①诵读课文,熟悉文本,初步感知文章内容;②了解各树的特点及象征意义,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舒婷的《致橡树》中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同学们认识橡树、木棉吗?(停顿、生答)
PPT:展示橡树、木棉的图片
其实,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柳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你们觉得它们仅仅就是树吗?(停顿、生答)
是的,文学作品中的树从来就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象,而是具有某种文化内涵或精神的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林燿德的《树》,看看它又具有怎样的内涵。(板书课题及作者:树(节选)、林燿德)
根据预习,大家能告诉我:文章里边写了哪几种树吗?
明确:菩提树、圣诞树、棕榈树、桑树、松树
二.合作探究
(一)师生探究
1.我们一起走近菩提树。菩提树被称为佛教的圣树,想知道原因吗?其实作者在文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现在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
我们齐读第1节,思考两个问题:
(1)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对怎样的菩提树?
(2)你能不能发现菩提树与佛教的关联?
探究·点拨:(经历)“经历无数台风的袭击”——经历苦难·磨难
(生命姿态)“维持一长段紧紧贴卧地面的姿态后,猛然以一百五十度的弧线挺起,直直地把千枝万叶如同伞般撑起”——不屈服于苦难,反而展现出一种昂扬的姿态,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外形)①“坚实的树瘿,纠结盘缠,把成长的苦难紧紧压缩在一起”,“残余着木本植物与岁月天地顽抗后的证明”——承受苦难
②“近似心脏形的叶廓,在边缘镶滚着优美的曲线,尖细的末梢顺着主叶脉伸展成一道流逝在时空中的笔画,给滚动的嫩绿网路上的露珠儿开条滴落大地的虹迹”——给人一种悠远、优美、诗意的感觉,菩提树虽经历磨难,承受苦难,却活出了诗意的美,表现出一种承受苦难,却又超越苦难的精神
探究·点拨:(菩提树—佛教)“觉者释迦,参透宇宙万有的奥义”,“任大欢喜沐浴着每个细胞、每一寸毛孔”——看到菩提树历经苦难又超越苦难,承受苦难又活出了一种诗意的美,从菩提树的身上,释迦牟尼看到了人生的影子,饱含着大欢喜的情感参透了宇宙万有的奥义
我们齐读第2节第1段。
小结:所以作者说,“菩提树高雅的气质,隐喻觉者一生,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而作者也正是由眼前的菩提树联想到了参悟的释迦,联想到了佛教的人本思想。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菩提树就是一种智慧之树,就是东方宗教人本思想的象征,就是佛教文化的象征。
2.在我们的生活中,菩提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它在都市的生长环境有什么深意?
探究·点拨:(生长环境)①“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盲点”,说明其生长在都市人看不见的地方,生长于荒僻之地;“谦逊”,看似低调,不张扬,实际上说明了菩提树在现实中不受人关注
②“在一块畸零地上,淡褐色的树身被穿过大厦间隙的阳光照得黄金般闪烁不已;到了夜里,即使无月,在路灯清冷的探照下表皮仍然显出有如月球表面的凹凸纹理和绝对寂静,一层惨白而莹亮的氛围继续地滑动其上,直至天明”——“畸零地”,“穿过大厦间隙”,点明了菩提树孤零零地生长在高楼林立的都市;“路灯清冷”,“惨败而莹亮的氛围”,点明了菩提树生长环境的清寂、孤独
探究·点拨:(深意)人们已经忽视了菩提树所具有的厚重的文化内涵,任其生长在都市的角落,这,不正是以菩提树为代表的佛教文明在现代经济社会的遭遇吗?
3.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解读菩提树的方法:
(1)圈点勾画描述菩提树特征的文字并概括其特点;
(2)解读它的精神意蕴及象征意义;
(3)根据它的现实处境思考其背后的深意。 (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现在我们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圣诞树组、棕榈组、桑松组;
2.根据解读菩提树的(方法)步骤解读圣诞树、棕榈树、桑及松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探究各树在大都市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深意。
3.各小组成员拿出纸和笔,记下讨论的成果,然后推举发言人发言。
(生讨论)
4.现在我们分别有请各组成员展示成果。
(1)圣诞树:基督文明的象征,具有救赎意义,而现实社会中的圣诞树日渐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愈来愈商业化,而且背负着鲜明的殖民主义色彩,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救赎意义。
探究依据:
“最能代表西方宗教态度的是三角锥体的圣诞树。西方宗教已经完全否定人的自觉,基督背负了意味着冲突和对立的十字架,人类则在神的目光下背负原罪。因此,耶稣是来“降生”的、来“拯救”的,人们鼓舞的不是他给成圣立下了楷模,而是他终于下凡来了”——基督文明的象征,具有救赎意义
“圣诞树在世界各处惊人地繁殖着,人们围着它们狂舞、欢唱,不论是否信教,圣诞树已经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圣诞树是唯一不可能绝种的植物……氖灯规律地熄灭、亮醒、刺麻我们的视觉,有节奏地激昂我们的情绪,使得大家已没有余地去考虑它们在我们文化土壤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它们必然面临短命的结局……这或者是现代商业和化工技术另一个明显的投射”——现实社会中的圣诞树日渐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愈来愈商业化
“圣诞树在殖民时期毕竟附随着武装白人和前仆后继的神职人员光荣地征服了黑人非洲”——背负着鲜明的殖民主义色彩
(2)棕榈树:回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的象征,具有顽强、坚韧、忍耐、保守的特征,但是现实社会中,具有这样深厚文化意蕴的树却同样不被人重视,遭人抛弃。
探究依据:
“顺着围绕地球腰身的赤道蔓生着,从东印度群岛经中南半岛、近东到达沙漠的边缘,棕榈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这种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其间的回民吻合,紧裹蓑衣的树干也与阿拉伯民族布罩之内那瘦削的面颊互相呼应……基督教殖民主义侵入不设防不设的沙漠,犹如利刃刺入海面般轻易,但是利刃终究会被海水与时间共同腐蚀,海水却依旧是海水;倒抽一口凉气的殖民帝国在历史中崩溃了,沙漠仍在。《可兰经》与阿拉真主仍在。落后、贫穷、疾病以及迷信仍在。喜欢打噎却不可屈服的民族仍在。挺立在大苍茫中,和烈阳、风沙僵持的棕榈仍在”——是回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的象征,具有顽强、坚韧、忍耐、保守的特征
“长得矮小茂密,一头乱发,像似乔治·卢卡斯在《星际大战》系列中所设计的智能生物∶生存在低重力星球上,用细短的身躯支持着大而结构脆弱松懈的脑袋。除非你已站得离它够近,否则真难清晰地分辨出纠结一团的掌状叶片”——但是现实社会中,具有这样深厚文化意蕴的树却同样不被人重视,遭人抛弃
(3)桑、松:中华文化的象征。桑,既有劳动之美,又贵气无限;而桑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但在现实社会中已蜕变成观赏树、道路树,甚至已经不是树了(其实它们的身分已经不是树了,充其量是种道具、或者符号)。
探究依据:
“一举枝、一抽芽皆有中国民间的贵气无限……呈现出民间劳动之美……松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中华文化的象征
“桑这种传统性的多年再生经济作物到了都市就摇身一变,成了观赏植物;而一直是观赏作用的大、小松树,在市场价格上的新地位又使得它们成为一种经济作物,开始接受金钱和俗匠市侩们的抹搭怠慢。”
“不过在都市里,松、桑两者暂时都非树坛上领衔主演的要角。”
“道路树才是主角。”
“执勤中的道路树不穿制服,它们所站立的位置和规整的体态和容颜却如同制服一般明显,其实它们的身份已经不是树了,充其量是种道具、或者符号”——具有中华文化内蕴的桑、松已经在现实社会中蜕变成观赏树,人们牟利的工具,至已经不是树了——充其量是种道具、或者符号
5.总结
不论是象征基督文明的圣诞树,还是象征回教文明的棕榈树,甚至象征中华文化的桑松,都市中的它们,要么变了味,日趋商业化;要么变了样,日趋没落;要么供人玩弄,沦为牟利工具。这不正说明在日益经济化、利益化、物质化的都市社会,世界几大文明正在走向式微(衰落)吗?当文化日渐远离我们的时候,于人类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停顿、生思考)
好,我们来看几则材料(播放幻灯片)。
三.思索感悟
PPT:当文化远离我们的时候,你想说什么呢?你觉得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1.当中国人的下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攻打这个民族。——尼克松。
2.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南怀瑾
3.灿烂的古埃及文明遭到了罗马铁骑的洗劫,烧掉了几乎记载了整个古埃及文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一夜之间化为了灰烬,之后被罗马人种族和文化灭绝。几百年之后,又被阿拉伯人占领、奴役和同化,早已忘记了自己是谁、自己的祖先是谁。从此以后埃及人彻底的变成了一个伊斯兰民族,只留下了几座宏伟的金字塔和神庙以及一座座石碑,可悲的是埃及无人可以读懂上面自己的祖先曾经使用过的古埃及楔形文字。
(一)生感悟
同学们,看了这些文字,生活在都市中的你有怎样的感想呢?当春节日益冷清,圣诞节日益喧闹;当“中医”变成“韩医”,当“唐太宗李世民”(“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唐朝杨贵妃”)变成了“韩国人”,当韩国教授宣称孙中山、毛泽东有韩国血统的时候(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朴芬庆研究表明)……,你想说什么呢?你觉得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请学生动笔,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
(二)师总结
生谈后,师借助幻灯片播出警示性语言(谈自己的感想)。
PPT:文化,证明我们来过、存在过
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的证据
当这些饱含丰富文化意蕴的树变成节日树、道路树的时候,当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没落,进而消失的时候,我们也就处于了一片沙漠之中,城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证据。
同学们:为了那一天永远不要到来,行动起来吧!
从今天开始,写好每一个汉字,读懂每一篇文章,让自己的身体永远流淌着文化的血液。
同学们,你们愿意吗?(停顿、生答,本堂课到此结束)
四.作业设计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再次阅读全文,联系现实生活仔细思考,写一段感悟性的文字。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校)
关键词:林燿德 《树》 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林燿德《树》(节选)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中的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笔者认为,哲理性散文的难点是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教师教学重点应该是对文本的解读。因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把握文章中各树的特点即象征意义外,还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反思城市文明,以引导其守住自己的文化家园。
为此,本设计的基本理念是贯彻“人本”思想,以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为出发点。基本构想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展开教学;为全面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特将原文第4节纳入课堂教学;同时以例为导,教师先做解读示范,然后学生依例而行解读文本,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诵读中感悟,在品读中思考,在探究中理解鉴赏,彰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教学目标】
1.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了解树的特点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2.合作探究,通过各树的生长环境探求背后的深意。
3.面对城市文化没落的现实,引导学生反思城市文明,守住自己的文化家园。
教学方法
1.点拨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预习任务:①诵读课文,熟悉文本,初步感知文章内容;②了解各树的特点及象征意义,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舒婷的《致橡树》中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同学们认识橡树、木棉吗?(停顿、生答)
PPT:展示橡树、木棉的图片
其实,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柳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你们觉得它们仅仅就是树吗?(停顿、生答)
是的,文学作品中的树从来就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象,而是具有某种文化内涵或精神的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林燿德的《树》,看看它又具有怎样的内涵。(板书课题及作者:树(节选)、林燿德)
根据预习,大家能告诉我:文章里边写了哪几种树吗?
明确:菩提树、圣诞树、棕榈树、桑树、松树
二.合作探究
(一)师生探究
1.我们一起走近菩提树。菩提树被称为佛教的圣树,想知道原因吗?其实作者在文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现在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
我们齐读第1节,思考两个问题:
(1)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对怎样的菩提树?
(2)你能不能发现菩提树与佛教的关联?
探究·点拨:(经历)“经历无数台风的袭击”——经历苦难·磨难
(生命姿态)“维持一长段紧紧贴卧地面的姿态后,猛然以一百五十度的弧线挺起,直直地把千枝万叶如同伞般撑起”——不屈服于苦难,反而展现出一种昂扬的姿态,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外形)①“坚实的树瘿,纠结盘缠,把成长的苦难紧紧压缩在一起”,“残余着木本植物与岁月天地顽抗后的证明”——承受苦难
②“近似心脏形的叶廓,在边缘镶滚着优美的曲线,尖细的末梢顺着主叶脉伸展成一道流逝在时空中的笔画,给滚动的嫩绿网路上的露珠儿开条滴落大地的虹迹”——给人一种悠远、优美、诗意的感觉,菩提树虽经历磨难,承受苦难,却活出了诗意的美,表现出一种承受苦难,却又超越苦难的精神
探究·点拨:(菩提树—佛教)“觉者释迦,参透宇宙万有的奥义”,“任大欢喜沐浴着每个细胞、每一寸毛孔”——看到菩提树历经苦难又超越苦难,承受苦难又活出了一种诗意的美,从菩提树的身上,释迦牟尼看到了人生的影子,饱含着大欢喜的情感参透了宇宙万有的奥义
我们齐读第2节第1段。
小结:所以作者说,“菩提树高雅的气质,隐喻觉者一生,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而作者也正是由眼前的菩提树联想到了参悟的释迦,联想到了佛教的人本思想。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菩提树就是一种智慧之树,就是东方宗教人本思想的象征,就是佛教文化的象征。
2.在我们的生活中,菩提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它在都市的生长环境有什么深意?
探究·点拨:(生长环境)①“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盲点”,说明其生长在都市人看不见的地方,生长于荒僻之地;“谦逊”,看似低调,不张扬,实际上说明了菩提树在现实中不受人关注
②“在一块畸零地上,淡褐色的树身被穿过大厦间隙的阳光照得黄金般闪烁不已;到了夜里,即使无月,在路灯清冷的探照下表皮仍然显出有如月球表面的凹凸纹理和绝对寂静,一层惨白而莹亮的氛围继续地滑动其上,直至天明”——“畸零地”,“穿过大厦间隙”,点明了菩提树孤零零地生长在高楼林立的都市;“路灯清冷”,“惨败而莹亮的氛围”,点明了菩提树生长环境的清寂、孤独
探究·点拨:(深意)人们已经忽视了菩提树所具有的厚重的文化内涵,任其生长在都市的角落,这,不正是以菩提树为代表的佛教文明在现代经济社会的遭遇吗?
3.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解读菩提树的方法:
(1)圈点勾画描述菩提树特征的文字并概括其特点;
(2)解读它的精神意蕴及象征意义;
(3)根据它的现实处境思考其背后的深意。 (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现在我们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圣诞树组、棕榈组、桑松组;
2.根据解读菩提树的(方法)步骤解读圣诞树、棕榈树、桑及松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探究各树在大都市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深意。
3.各小组成员拿出纸和笔,记下讨论的成果,然后推举发言人发言。
(生讨论)
4.现在我们分别有请各组成员展示成果。
(1)圣诞树:基督文明的象征,具有救赎意义,而现实社会中的圣诞树日渐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愈来愈商业化,而且背负着鲜明的殖民主义色彩,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救赎意义。
探究依据:
“最能代表西方宗教态度的是三角锥体的圣诞树。西方宗教已经完全否定人的自觉,基督背负了意味着冲突和对立的十字架,人类则在神的目光下背负原罪。因此,耶稣是来“降生”的、来“拯救”的,人们鼓舞的不是他给成圣立下了楷模,而是他终于下凡来了”——基督文明的象征,具有救赎意义
“圣诞树在世界各处惊人地繁殖着,人们围着它们狂舞、欢唱,不论是否信教,圣诞树已经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圣诞树是唯一不可能绝种的植物……氖灯规律地熄灭、亮醒、刺麻我们的视觉,有节奏地激昂我们的情绪,使得大家已没有余地去考虑它们在我们文化土壤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它们必然面临短命的结局……这或者是现代商业和化工技术另一个明显的投射”——现实社会中的圣诞树日渐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愈来愈商业化
“圣诞树在殖民时期毕竟附随着武装白人和前仆后继的神职人员光荣地征服了黑人非洲”——背负着鲜明的殖民主义色彩
(2)棕榈树:回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的象征,具有顽强、坚韧、忍耐、保守的特征,但是现实社会中,具有这样深厚文化意蕴的树却同样不被人重视,遭人抛弃。
探究依据:
“顺着围绕地球腰身的赤道蔓生着,从东印度群岛经中南半岛、近东到达沙漠的边缘,棕榈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这种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其间的回民吻合,紧裹蓑衣的树干也与阿拉伯民族布罩之内那瘦削的面颊互相呼应……基督教殖民主义侵入不设防不设的沙漠,犹如利刃刺入海面般轻易,但是利刃终究会被海水与时间共同腐蚀,海水却依旧是海水;倒抽一口凉气的殖民帝国在历史中崩溃了,沙漠仍在。《可兰经》与阿拉真主仍在。落后、贫穷、疾病以及迷信仍在。喜欢打噎却不可屈服的民族仍在。挺立在大苍茫中,和烈阳、风沙僵持的棕榈仍在”——是回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的象征,具有顽强、坚韧、忍耐、保守的特征
“长得矮小茂密,一头乱发,像似乔治·卢卡斯在《星际大战》系列中所设计的智能生物∶生存在低重力星球上,用细短的身躯支持着大而结构脆弱松懈的脑袋。除非你已站得离它够近,否则真难清晰地分辨出纠结一团的掌状叶片”——但是现实社会中,具有这样深厚文化意蕴的树却同样不被人重视,遭人抛弃
(3)桑、松:中华文化的象征。桑,既有劳动之美,又贵气无限;而桑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但在现实社会中已蜕变成观赏树、道路树,甚至已经不是树了(其实它们的身分已经不是树了,充其量是种道具、或者符号)。
探究依据:
“一举枝、一抽芽皆有中国民间的贵气无限……呈现出民间劳动之美……松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中华文化的象征
“桑这种传统性的多年再生经济作物到了都市就摇身一变,成了观赏植物;而一直是观赏作用的大、小松树,在市场价格上的新地位又使得它们成为一种经济作物,开始接受金钱和俗匠市侩们的抹搭怠慢。”
“不过在都市里,松、桑两者暂时都非树坛上领衔主演的要角。”
“道路树才是主角。”
“执勤中的道路树不穿制服,它们所站立的位置和规整的体态和容颜却如同制服一般明显,其实它们的身份已经不是树了,充其量是种道具、或者符号”——具有中华文化内蕴的桑、松已经在现实社会中蜕变成观赏树,人们牟利的工具,至已经不是树了——充其量是种道具、或者符号
5.总结
不论是象征基督文明的圣诞树,还是象征回教文明的棕榈树,甚至象征中华文化的桑松,都市中的它们,要么变了味,日趋商业化;要么变了样,日趋没落;要么供人玩弄,沦为牟利工具。这不正说明在日益经济化、利益化、物质化的都市社会,世界几大文明正在走向式微(衰落)吗?当文化日渐远离我们的时候,于人类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停顿、生思考)
好,我们来看几则材料(播放幻灯片)。
三.思索感悟
PPT:当文化远离我们的时候,你想说什么呢?你觉得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1.当中国人的下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攻打这个民族。——尼克松。
2.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南怀瑾
3.灿烂的古埃及文明遭到了罗马铁骑的洗劫,烧掉了几乎记载了整个古埃及文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一夜之间化为了灰烬,之后被罗马人种族和文化灭绝。几百年之后,又被阿拉伯人占领、奴役和同化,早已忘记了自己是谁、自己的祖先是谁。从此以后埃及人彻底的变成了一个伊斯兰民族,只留下了几座宏伟的金字塔和神庙以及一座座石碑,可悲的是埃及无人可以读懂上面自己的祖先曾经使用过的古埃及楔形文字。
(一)生感悟
同学们,看了这些文字,生活在都市中的你有怎样的感想呢?当春节日益冷清,圣诞节日益喧闹;当“中医”变成“韩医”,当“唐太宗李世民”(“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唐朝杨贵妃”)变成了“韩国人”,当韩国教授宣称孙中山、毛泽东有韩国血统的时候(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朴芬庆研究表明)……,你想说什么呢?你觉得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请学生动笔,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
(二)师总结
生谈后,师借助幻灯片播出警示性语言(谈自己的感想)。
PPT:文化,证明我们来过、存在过
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的证据
当这些饱含丰富文化意蕴的树变成节日树、道路树的时候,当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没落,进而消失的时候,我们也就处于了一片沙漠之中,城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证据。
同学们:为了那一天永远不要到来,行动起来吧!
从今天开始,写好每一个汉字,读懂每一篇文章,让自己的身体永远流淌着文化的血液。
同学们,你们愿意吗?(停顿、生答,本堂课到此结束)
四.作业设计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再次阅读全文,联系现实生活仔细思考,写一段感悟性的文字。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