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步伐,学校教育逐步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推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的培养,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感受社会主义的欣欣向荣,感受祖国的美好;从小树立热爱家乡,关心别人的观念;塑造他们身心上的“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美无处不在,处处可寻。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美的内涵贯穿其中,让小学生在愉乐的课堂中欣赏美、享受美、渗透美。通过语言、形象、情感的熏陶,丰富和净化学生的感情。
一、用情感架起桥梁——找准美的渗透点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无意注意还占优势。对于事物的感知还较笼统,以机械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情感表现较明显,意志比较薄弱。因此,找准教材中蕴含的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最贴近、最吻合的美育因素;以此为渗透点,用情感和他们交融、进行沟通;把握好教材的教学目的、要求、分析学生的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和选择;使学生受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辨证统一。例如:在教学《花园果园》一文时,学生对“我们村成了花园”和“我们村成了果园”这两个句子中的“成了”一词不理解,他们不明白“成了”是作者用了比喻的写法,也是让学生感知美的所在。教学时我从实际生活着手和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发挥他们想象的翅膀,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村庄种满果树,到了春天,你会发现什么?村子会成什么样子的呢?那到了秋天又会怎样呢?有了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想就活跃起来了,脑子里就会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再让他们实际动手,把心中的村庄画下来。然后结合课文,从而让学生从图、文、具体的形象中引发感知,架起了语文教学与思想感情的桥梁。图:由于季节的不同,村子就呈现不同的画面;文:感受村子春、夏季节的差异;体会:我们村“成了”花园,我们村“成了”果园。通过这样的引发,不仅教学气氛活跃,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美的渗透点渗透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只要我们用情感撑起他们想像的翅膀,感化他们幼小善良的心灵,就能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生活的美。
二、用古诗的熏陶——渗透美的灵魂
小学教材入选的古诗中有很强烈的思想性、激励性,富有积极的审美感官。大纲提出: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首先,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而不能只局限于教学生识字、释词、解句。要积极引导审美主体让学生感知美的灵魂。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读中去发现美、从听中去欣赏美、从意境中去理解美。
1、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诗以简短的文字融合美丽的意境、哲理。教学时,我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基本理解古诗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产生美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时。我先让学生分组有感情的朗诵,然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全诗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给人以极为轻快、喜悦的感觉,不仅写出作者的心情也写出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有很多的古诗句能激发学生不断求知、奋进。
2、古诗的句式整齐、押韵,读起来很上口,听起来声音悦耳、豪壮。能引起学生生理、心理上的美感。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学录音带,让学生通过听走进音乐的世界、美的境界中去。听了杜甫的《绝句》、《春夜喜雨》学生突破时空的界限遨游于艺术的殿堂,听到潺潺细雨声、湿润的风吹动春的前奏、隐约的渔火、江岸上的红花,翠柳上的黄鹂、青天上的白鹭、还有那万里的船,使学生入境融情感受淡雅、清幽的美;白居易的《暮江吟》,学生体味着作者“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珍珠月似弓。”的高雅情怀,欣赏它美丽的韵律美;……每首古诗的韵律都能让人遐想,产生想象的美丽画面,让学生尽情的陶醉在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中,从而让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激发热情陶冶情操。
3、古诗的篇幅虽然短,只有简短的几句,然而,它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情怀。常借物抒怀,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意境。教学时,我们只有理解作者的思想,交汇他们的意境,才能去感受真正美的所在。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思维,把学生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让他们从整体上、形象上去感受诗描绘的画面,所暗示的生活情境,以求对古诗内容的完整理解,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形象美,激发学生表现美的热情。
三、用途径扬起风帆——选择美的渗透法
作为教师我们坚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总会用不同的方法去面对;诚然,美育也要因材施教、因时而异。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明了、形象、优美,能给人美的感受。如《跳伞》一文,课文的末尾写到:“蓝天上飘满了五彩的花朵,也不知道哪朵是姐姐的花。”这优美、富有韵律的语言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画卷;这是内容美与语言美的有机结合。教学时,我通过有感情的叙述,唤起学生想象的翅膀,再现语言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情景中感受生活的美。
2、从人物形象上塑造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介绍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画家、科学家、革命者、诗人等杰出的人物。他们积极进取、不断追求真理、无私奉献,推动时代文明的进步,是教学中很好的美育素材,能使学生从各方面去理解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塑造他们的形象,再结合课外的见解补充相关的资料,使他们光辉的业绩、高尚的人格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审美的品位。因此,从人物形象上塑造美,能激发学生立志成才、不断追求、努力求索的学习精神,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3、从课文的插图中享受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课本中配有大量的彩图,它让讲述的内容更为形象、直观,具有审美意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先引导学生弄懂图中所描绘的桂林的山和水。从图中,学生能感受到桂林的山有的像老人、像大象、像骆驼……形态万千、色彩明丽;桂林的水水平如镜,许多景物清晰倒影其中,还有那翡翠般的綠;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美妙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
游。”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致品味,切实地得到美的享受,触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从而促进审美趣味的形成,达到渗透的效果。
在素质教育为前提的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只能与语言文字同步进行。诚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美学知识、文化素养及生动的渗透技巧,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景色,美的语言,陶冶美的情感。古希腊唯心主义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知德统一”,强调“教书”、“育人”的统一。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要善于挖掘其中的美育价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理想,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输送全面合格的人才。
一、用情感架起桥梁——找准美的渗透点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无意注意还占优势。对于事物的感知还较笼统,以机械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情感表现较明显,意志比较薄弱。因此,找准教材中蕴含的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最贴近、最吻合的美育因素;以此为渗透点,用情感和他们交融、进行沟通;把握好教材的教学目的、要求、分析学生的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和选择;使学生受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辨证统一。例如:在教学《花园果园》一文时,学生对“我们村成了花园”和“我们村成了果园”这两个句子中的“成了”一词不理解,他们不明白“成了”是作者用了比喻的写法,也是让学生感知美的所在。教学时我从实际生活着手和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发挥他们想象的翅膀,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村庄种满果树,到了春天,你会发现什么?村子会成什么样子的呢?那到了秋天又会怎样呢?有了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想就活跃起来了,脑子里就会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再让他们实际动手,把心中的村庄画下来。然后结合课文,从而让学生从图、文、具体的形象中引发感知,架起了语文教学与思想感情的桥梁。图:由于季节的不同,村子就呈现不同的画面;文:感受村子春、夏季节的差异;体会:我们村“成了”花园,我们村“成了”果园。通过这样的引发,不仅教学气氛活跃,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美的渗透点渗透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只要我们用情感撑起他们想像的翅膀,感化他们幼小善良的心灵,就能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生活的美。
二、用古诗的熏陶——渗透美的灵魂
小学教材入选的古诗中有很强烈的思想性、激励性,富有积极的审美感官。大纲提出: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首先,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而不能只局限于教学生识字、释词、解句。要积极引导审美主体让学生感知美的灵魂。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读中去发现美、从听中去欣赏美、从意境中去理解美。
1、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诗以简短的文字融合美丽的意境、哲理。教学时,我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基本理解古诗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产生美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时。我先让学生分组有感情的朗诵,然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全诗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给人以极为轻快、喜悦的感觉,不仅写出作者的心情也写出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有很多的古诗句能激发学生不断求知、奋进。
2、古诗的句式整齐、押韵,读起来很上口,听起来声音悦耳、豪壮。能引起学生生理、心理上的美感。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学录音带,让学生通过听走进音乐的世界、美的境界中去。听了杜甫的《绝句》、《春夜喜雨》学生突破时空的界限遨游于艺术的殿堂,听到潺潺细雨声、湿润的风吹动春的前奏、隐约的渔火、江岸上的红花,翠柳上的黄鹂、青天上的白鹭、还有那万里的船,使学生入境融情感受淡雅、清幽的美;白居易的《暮江吟》,学生体味着作者“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珍珠月似弓。”的高雅情怀,欣赏它美丽的韵律美;……每首古诗的韵律都能让人遐想,产生想象的美丽画面,让学生尽情的陶醉在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中,从而让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激发热情陶冶情操。
3、古诗的篇幅虽然短,只有简短的几句,然而,它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情怀。常借物抒怀,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意境。教学时,我们只有理解作者的思想,交汇他们的意境,才能去感受真正美的所在。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思维,把学生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让他们从整体上、形象上去感受诗描绘的画面,所暗示的生活情境,以求对古诗内容的完整理解,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形象美,激发学生表现美的热情。
三、用途径扬起风帆——选择美的渗透法
作为教师我们坚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总会用不同的方法去面对;诚然,美育也要因材施教、因时而异。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明了、形象、优美,能给人美的感受。如《跳伞》一文,课文的末尾写到:“蓝天上飘满了五彩的花朵,也不知道哪朵是姐姐的花。”这优美、富有韵律的语言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画卷;这是内容美与语言美的有机结合。教学时,我通过有感情的叙述,唤起学生想象的翅膀,再现语言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情景中感受生活的美。
2、从人物形象上塑造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介绍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画家、科学家、革命者、诗人等杰出的人物。他们积极进取、不断追求真理、无私奉献,推动时代文明的进步,是教学中很好的美育素材,能使学生从各方面去理解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塑造他们的形象,再结合课外的见解补充相关的资料,使他们光辉的业绩、高尚的人格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审美的品位。因此,从人物形象上塑造美,能激发学生立志成才、不断追求、努力求索的学习精神,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3、从课文的插图中享受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课本中配有大量的彩图,它让讲述的内容更为形象、直观,具有审美意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先引导学生弄懂图中所描绘的桂林的山和水。从图中,学生能感受到桂林的山有的像老人、像大象、像骆驼……形态万千、色彩明丽;桂林的水水平如镜,许多景物清晰倒影其中,还有那翡翠般的綠;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美妙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
游。”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致品味,切实地得到美的享受,触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从而促进审美趣味的形成,达到渗透的效果。
在素质教育为前提的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只能与语言文字同步进行。诚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美学知识、文化素养及生动的渗透技巧,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景色,美的语言,陶冶美的情感。古希腊唯心主义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知德统一”,强调“教书”、“育人”的统一。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要善于挖掘其中的美育价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理想,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输送全面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