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再现伦理在宇文所安英译诗中体现研究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中国的汉诗被译介到英语中,有关汉诗英译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翻译伦理自30年前传入中国学术领域,其对诗歌翻译的研究与批评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宇文所安作为汉诗英译的杰出代表,译者伦理对其英译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再现伦理作为翻译伦理五种模式中首要的伦理模式,其对译者的伦理影响可想而知。
  【关键词】宇文所安;译者伦理;再现伦理;唐诗
  一、翻译活动的伦理转向
  翻译研究在近代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研究转向,从“需要翻译”到“怎样翻译”,从“翻译必须忠实”到“摈弃传统翻译理念中过分的对原作和原作者的重视”。翻译研究的第四次转向———伦理转向在文化、政治和语言等方面扩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促进了翻译研究多元化发展。从伦理角度研究翻译是近30年,由欧美翻译家首先提出的翻译研究角度,其产生与发展都适时的填补了翻译研究领域的空缺。
  研究翻译伦理首要的是对翻译伦理进行理论疏导。伦理是哲学研究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翻译伦理是翻译学与伦理学相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以翻译领域为研究对象,应用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原则,来探讨现当代文学翻译中的伦理因素。而翻译活动作为人类活动中比较复杂的一种交际方式,以协调目的语和源语间文化冲突为目的的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伦理活动,所以需要借助伦理学来继续开展翻译研究。翻译活动的伦理转向有助于正确的有指导意义的翻译伦理观的确认,更好的指导译者的翻译方向。在翻译伦理学的发展道路上,法国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提出了“翻译伦理”的概念,继而提出“应该如何翻译”这一研究命题。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翻译中的伦理问题。之后美国的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一种翻译伦理观,其特征是以“抵抗”为特征,在翻译活动中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品的语言特点是此“抵抗”的主要阐释方向,即目的语与源语间的文化差异。安东尼·皮姆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伦理的见解,他认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位于不同文化交接处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职业。译者的伦理特点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翻译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在实施此服务的过程中,译者必然受到许多规范和准则的约束,来进行具有其独特背景的翻译活动。
  二、译者伦理中的自身伦理约束
  翻译是一项多元化多领域人员参与的实践活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从事翻译活动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一项复杂而又枯燥的群体活动,这其中包括多种因素和主体对于这项活动的制约和要求。例如作者,作为原文的创作主体;译者,作为原文的解释主体和译文的翻译主体;读者,作为译文的解释主体和赞助商,作为翻译的委托主体。这四项主体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无一不在此活动中承担了主要的责任与影响。在四项主体的互相参与下,各方面要求的相互制约与促进中,译者在实现自身伦理特点的同时,考虑原文原作者伦理特点的基础上,使翻译活动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自此在伦理因素的影响下,翻译者存在自身复杂多变的伦理约束。
  三、宇文所安英译李贺诗词中再现伦理的体现
  再现模式是翻译五大伦理模式当中首要的伦理模式。严格来说,它是将原文放在无限崇高位置的翻译方法。译者在遵循此伦理的过程中,时刻将原文,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放在首位,尽量隐去自身的理解和判断。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要做到形神兼备,体现出对原作品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宇文所安在其关于唐诗翻译的论述中提到:“翻译诗歌的难处在于忠实地传达诗人的风格。”基于他对唐诗翻译始终秉持着这样的伦理观,他始终坚持做到努力再现原文的风采。以宇文所安翻译李贺诗为例:
  莫种树
  园中莫种树,种树四时愁。
  独睡南床月,今秋似去秋。
  Don’t Plant Trees
  Don’t plant trees in the garden,trees are four seasons of sorrow.
  I sleep alone,moon in south window. this autumn like autumns past.
  切尔斯特曼所提出的翻译伦理的五种模式中,其再现伦理就是主张“真理”的翻译方法。译文必须忠实的再现原文的思想,原作者的意图,原文化中的情感思想。李贺一生郁郁寡欢,历经坎坷。所以他的诗歌多是表现其生活环境和心理苦闷的表达。无论其诗中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心理的刻画,都是其忧愁郁闷内心的外化表达。这首诗歌描写了李贺规劝人们不要在自家院子里种植花草树木,以免当花落树死时人也难免跟着植物一起感怀伤心。秋季还是相同的秋季,但今年与去年的心境却大有不同。原诗由四句简洁的语句组成,简单易懂。宇文所安也是按照直译来处理此诗,实现了意义和形式上的对等。从语气上,本诗意在劝诫世人不要像诗人一样,所以语言朴实无华,风格比较生活化。宇文所安的译文也完全体现了这一点,用短小精炼的语言来翻译此诗,再现了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和原文有着和谐的同一感受。在原诗的第三句翻译上,宇文所安展现了其精湛的翻译技巧。“独睡南床月”中“南床”本指的是南面的窗子。在处理此处的细节问题上,宇文所安英译为“moon in south window”,这是遵循了忠实于原文意义的翻译原则。也从侧面肯定了翻译伦理中再现伦理的重要作用。
  在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译者可以只追求与原文作品的一致性,而忽略其他的伦理因素。也就是说再现伦理并不是万能的翻译原则。伦理的再现模式在指导译者不断的追求完美的源语和目的语一致的同时,也会因为译文没有变通而显得过于死板。因忽略了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语言习惯,往往译入语读者不知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此点上宇文所安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仍以李贺的英译诗为例。宇文所安在翻译《秦王饮酒》时,诗中有几句原句是“黄鹅跌舞千年觥”,其本义是形容官宦宫女翩翩起舞,共同举杯祝贺千岁大寿的情景。译者将“千年觥”译为“the goblet’s thousand-year health”。显然这不是一个让人可以一读即懂的翻译。也就没有遵循再现的伦理原则。
  四、结语
  翻译的伦理转向给近些年翻译研究死气沉沉的研究现状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在再现伦理指导下的翻译活动,就是要保留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不去融合其差异,而是尽量的展现其与众不同之处,促进不同文化间的顺畅交流,进而丰富不同语言环境。宇文所安作为新时期研究伦理对翻译影响中比较著名的翻译家,在其对中国古典文化翻译的研究中,一直秉承着融入而非同化的文化传播理念,要想传播本国的文化,就必须在翻译过程中不断的将本我真实的反映到译入语环境中去,使译入语得到丰富的同时传播了源语文化。中国的古典诗歌也是其中之一,因其在世界文学界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古典诗歌的翻译就必须兼备中国性和世界性。在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宇文所安主要应用了翻译伦理中的再现伦理来进行翻译操作,但同时也兼顾其他四种伦理模式。任何一个译者,其译文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译者本身伦理的局限性,宇文所安的译文虽不能称之为完美,却在权衡多种伦理的基础上,达到了原诗的最佳翻译状态。
  参考文献:
  ①BassnettSusan,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and Culture.London &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s,1990
  ②LewisPhilipE.Themeasureoftranslationeffects. 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 & NewYork:Routledge,2000
  ③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④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⑤王大智.“翻译伦理”概念视听[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2)
  ⑥申连云.尊重差异———当代翻译的伦理观[J].中国翻译.2008(2)
其他文献
在浙江省西部的明山秀水之间,至今还散布着许多古老的村落,它们素朴而安宁,呈现出一片“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色。其中有这样一个小村落,叫新叶。很久很久以前,曾叫白夏里叶。  建德县的新叶村从什么时候形成聚落,已经说不清楚了。只知道叶氏祖先是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末年,来到这里定居的。  村落隐藏在不高的玉华、砚山、道峰三座山的怀抱之中。参差几百户粉墙青瓦的民居,簇拥着十几座祠堂,夹带着庙宇和门楼
期刊
位于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其地域的辽阔、资源的丰富,使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但因其偏处边疆,而一直不为人所知。最早记载新疆地区文物古迹名胜分布情况的是清代徐松的《西域水道记》以及《西域图志》。然而,到19世纪后半叶,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领土的瓜分争夺,大批外国探险家开始前赴后继到新疆探秘。这个特殊群体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偏处边疆地区的平静,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灿烂的历史文化开
期刊
【摘 要】高校钢琴音乐教育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度了解钢琴文化的机会,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钢琴,欣赏钢琴艺术。钢琴是乐器中最重要的一种,深受广大乐器爱好者的喜爱,并且,在近些年来,我国开始普及高校钢琴音乐课程,有的高校还开设了专门的钢琴专业。钢琴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对学生的情操也是一种很好的陶冶,除此之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欣赏水平。本文通过介绍钢琴教育的重要作用,表达了钢琴课
期刊
出玉门、阳关西行的“楼兰道”,是早期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楼兰古城是这条线路上最重要的军事设施,是丝绸之路西域段的门户、屯田中心和西域长史府的治所。  可以说楼兰古城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座重镇,对于维护东西方交通,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考古资料显示,该城始建年代不晚于东汉。楼兰一名最早见于《史记》,为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秦汉时期,雄踞北方草原的匈奴
期刊
【摘 要】文章用历史学和宗教学的理论方法,运用现有文献资料,阐述了佛教传入新疆的基本情况。对佛教在新疆各地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佛教;新疆;发展  一、前言  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产生于印度。创始人是当时北印度的城镇国家迦毗罗卫释迦族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僧团得到了当时位于印度西北部的摩揭陀国等国的国王和工商业主的支持,因为主张在宗教信仰方面“四姓平等”
期刊
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开始,将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欧洲这两处代表东西文明最高成就的地方连接起来的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就已开通,其东起长安,由甘肃河西走廊进入西域。后经西汉、东汉政府的艰苦经营和西域地方政权的积极配合,又开辟了不少支线和通道,《魏略》称它为“三道”,犹以盛唐时期“丝绸之路”最为繁华。直至16世纪初,海运大开替代了丝路通道。    在这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丝绸之路中国段“南、北、中
期刊
在丝绸之路这条沟通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古道上,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古代波斯文明、古代希腊文明、欧亚草原古代文明等都在这一重要地区交融。而在其形成与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离不开那些标示古道的绿洲城镇。交河、高昌、楼兰、尼雅等这些散落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故国古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有益因素,形成了各自具有地区特色的古代文明,为西域文明的多彩、文化的多样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这些曾
期刊
【摘要】在对敦煌医学典籍探索研究过程中,运用识谱、乐理讲述、音乐感受活动,作曲,配器等形式进行了艺术拓展实践、对敦煌医学典籍艺术美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凭借敦煌医籍古代的医理和五音乐理的“乐药同源”依据,敦煌医学典籍的艺术化正是用五音:“宫商角徵羽”,五乐:“土月、金乐、水乐、木月、火乐”来体现和表达,在创作配器的过程中敦煌医学典籍的“五音乐性”表达也在具体作品中得以体现,本文以张仲景《五藏
期刊
“丝绸之路”是19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名著《中国》中首先提出。此后,学者把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所有区域都包括在丝绸之路的范围内。于是“丝绸之路”成为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欧洲和北非的古代陆路交通路线的总称。  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动脉,因而广泛地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
期刊
今日李庄镇  李庄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原南溪县),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路驿站,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镇”。1940~1946年,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学术教育机构先后在这里避难,并作出了影响巨大的学术成绩。      1928年,傅斯年创建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那是中央研究院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个所,研究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