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本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文本进行合理、深入的细读,可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本文从对文本细读的主导价值要准确的把握、文本细读可以透视出文本的艺术特色、对文本细读的主要内容要进行整体的感知这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和预读教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要对文本细读进行的足够深入,学生的阅读才能更加深入,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文本意义进行深入的挖掘,使文本对话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从而使语文教学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对文本细读的主导价值要准确的把握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的尊重,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进行应该做到多元化、多层面以及多角度。因为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导向,教师对文本中的这些价值取向应该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挖掘,从文本细读的环节挖掘出主导整体的文本价值。
二、文本细读可以透视出文本的艺术特色
通过对课文的细细品读,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具有一定的特点的,这些特点也许体现在写作手法上,也许体现在语言风格上。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真正的走近文本的细节,突出重点,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使学生主动的去法宣文本中的细节和精华,向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学习。
1、通过文本细读感悟课文的结构特色。对一些具有结构特色的课文,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阅读,这些文章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帮助。比方说六年级上册中的课文《林海》,课文主要分为七个自然段,作者的结构形式将第一自然段作为文章的总起,后面的六个自然段作为文章的分述。首先对大兴安岭的总体印象进行描绘,然后从“岭、林、花到木材、再到‘兴安’”五个要点进行分述,其中贯穿作者的所思和所想。
2、通过文本细读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1)在很多课文当中可以找到一些关键句,可以是过渡句,可以是中心句等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对文本表达方法的领悟进行引导。比方说,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稳重第三段的第一句就是一个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揣摩:“这样的过渡句的设置好在那里?”(2)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而要求对修辞知识不必进行系统的讲授,只需要随着对文章的学习对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掌握,比方说比喻、拟人、夸张等等。比方说,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时,对学生表达方式的训练可以为学生安排排比句的一些小练笔等等。(3)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进行掌握,比方说在学习课文《长城》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经常接触到的东西做一些比照的表达方法。
3、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每一篇课文的语言风格都是不相同的,可能是风趣幽默的,可能是清新隽永的,也可能是凝练含蓄的。在对文本进行精读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感受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应该有所感悟。比方说对六年下册课文《匆匆》进行教学的时候,朱自清的课文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辞方法,同时还用了大量的叠词,教师可以将这些关键点说出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具体的句子找出来,感受作者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
三、对文本细读的主要内容要进行整体的感知
通过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课文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样的切入点可能在开篇,也可能在尾段,也可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能是一个自然段,可能是一句话,甚至可能是一个词,一个字。如果能够找准这个切入点,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教师对学生文本细读的引导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抓住文章的题眼。题目可以比喻成文章的眼睛,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高度概括。对于一些课文的理解,只要抓住题目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比方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乌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就可以紧扣题目进行分步骤的教学,从题目“乌塔”提出下面的问题“乌塔是怎样的一个人?”“乌塔做了怎样的事情?”“乌塔为周游欧洲做了怎样的事情?”,在抓住题眼的前提下,对课文的重点进行重点的掌握,这样,教学设计就会更加清晰。
2、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课文中心句可以分散在文章的各个角落,可以在开篇,也可以在篇末,中心句如果在开篇就可以具有点题的作用,在结尾就可能具有总结全文的作用。比方说在课文《秋天的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朗读课文的环节进行这样的设计:每段的第一句话由老师来读,后面的内容由学生来读,然后进行问题的设置:“课文中对秋天的雨的描写是从那几个方面展开的?”下面的学生会很快的找出问题的答案就在每段的第一句话,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这些中心句结合起来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一种符合学情的方式。
3、抓住文章的关键词。经过对课文的细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课文中往往会有很多内涵丰富、概括性非常强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具有重要的作用。比方说,著名教师卢静在上《白鹅》一课的时候,首先向学生出示丰子恺的白鹅,让学生找到课文中的关键词“高傲”,整篇文章都是围绕“高傲”一词展开的,学生从白鹅的步态。叫声、吃相等方面充分的交流对白鹅高傲的体会。
结束语
阅读教学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对于阅读文本细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对文意有更好的把握,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意蕴,这些对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朝阳.文本细读,催生教学智慧——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10(7).
[2]李肖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3(6).
[3]楊志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文本细读[J].成才之路,2013(2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和预读教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要对文本细读进行的足够深入,学生的阅读才能更加深入,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文本意义进行深入的挖掘,使文本对话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从而使语文教学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对文本细读的主导价值要准确的把握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的尊重,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进行应该做到多元化、多层面以及多角度。因为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导向,教师对文本中的这些价值取向应该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挖掘,从文本细读的环节挖掘出主导整体的文本价值。
二、文本细读可以透视出文本的艺术特色
通过对课文的细细品读,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具有一定的特点的,这些特点也许体现在写作手法上,也许体现在语言风格上。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真正的走近文本的细节,突出重点,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使学生主动的去法宣文本中的细节和精华,向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学习。
1、通过文本细读感悟课文的结构特色。对一些具有结构特色的课文,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阅读,这些文章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帮助。比方说六年级上册中的课文《林海》,课文主要分为七个自然段,作者的结构形式将第一自然段作为文章的总起,后面的六个自然段作为文章的分述。首先对大兴安岭的总体印象进行描绘,然后从“岭、林、花到木材、再到‘兴安’”五个要点进行分述,其中贯穿作者的所思和所想。
2、通过文本细读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1)在很多课文当中可以找到一些关键句,可以是过渡句,可以是中心句等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对文本表达方法的领悟进行引导。比方说,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稳重第三段的第一句就是一个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揣摩:“这样的过渡句的设置好在那里?”(2)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而要求对修辞知识不必进行系统的讲授,只需要随着对文章的学习对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掌握,比方说比喻、拟人、夸张等等。比方说,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时,对学生表达方式的训练可以为学生安排排比句的一些小练笔等等。(3)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进行掌握,比方说在学习课文《长城》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经常接触到的东西做一些比照的表达方法。
3、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每一篇课文的语言风格都是不相同的,可能是风趣幽默的,可能是清新隽永的,也可能是凝练含蓄的。在对文本进行精读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感受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应该有所感悟。比方说对六年下册课文《匆匆》进行教学的时候,朱自清的课文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辞方法,同时还用了大量的叠词,教师可以将这些关键点说出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具体的句子找出来,感受作者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
三、对文本细读的主要内容要进行整体的感知
通过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课文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样的切入点可能在开篇,也可能在尾段,也可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能是一个自然段,可能是一句话,甚至可能是一个词,一个字。如果能够找准这个切入点,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教师对学生文本细读的引导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抓住文章的题眼。题目可以比喻成文章的眼睛,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高度概括。对于一些课文的理解,只要抓住题目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比方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乌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就可以紧扣题目进行分步骤的教学,从题目“乌塔”提出下面的问题“乌塔是怎样的一个人?”“乌塔做了怎样的事情?”“乌塔为周游欧洲做了怎样的事情?”,在抓住题眼的前提下,对课文的重点进行重点的掌握,这样,教学设计就会更加清晰。
2、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课文中心句可以分散在文章的各个角落,可以在开篇,也可以在篇末,中心句如果在开篇就可以具有点题的作用,在结尾就可能具有总结全文的作用。比方说在课文《秋天的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朗读课文的环节进行这样的设计:每段的第一句话由老师来读,后面的内容由学生来读,然后进行问题的设置:“课文中对秋天的雨的描写是从那几个方面展开的?”下面的学生会很快的找出问题的答案就在每段的第一句话,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这些中心句结合起来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一种符合学情的方式。
3、抓住文章的关键词。经过对课文的细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课文中往往会有很多内涵丰富、概括性非常强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具有重要的作用。比方说,著名教师卢静在上《白鹅》一课的时候,首先向学生出示丰子恺的白鹅,让学生找到课文中的关键词“高傲”,整篇文章都是围绕“高傲”一词展开的,学生从白鹅的步态。叫声、吃相等方面充分的交流对白鹅高傲的体会。
结束语
阅读教学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对于阅读文本细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对文意有更好的把握,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意蕴,这些对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朝阳.文本细读,催生教学智慧——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10(7).
[2]李肖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3(6).
[3]楊志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文本细读[J].成才之路,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