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听力既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应用英语的基本素养。本文基于实践,对高中生英语听力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比如母语干扰、训练习惯、语法障碍、文化差异等),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听力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 英语;听力;问题;途径
【作者简介】杨洪良,安徽省阜阳太和县太和中学。
在高考中,英语听力所占的分值达到30分之多,听力水平对高考分数的影响非常大。而且,从学生英语素养发展的角度上看,听力是其应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因而,听力教学在高中英语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但是,我们发现,“聋子英语”像“哑巴英语”一样在高中生的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问题在哪里?又应该怎样去解决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展开探讨。
1.母语干扰——英语不是学生的母语,学生长期在汉语语境下学习生活,他们的思维逻辑和语言习惯都是以汉语为基础的。在听英语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往往是听一句在心里翻译一句,而不是直接用英语逻辑来思考。这样,其听的节奏就会被打乱,听明白一句,后面会错过几句。
2.不良训练习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用英语和人交流,一定是没有“草稿”的,即听即用。而不少学生在进行听力训练时,总是手里拿听翻译好的听力原稿。对照着原文来听英语。这种训练方式,就不是训练听力,而成了文本校对。“听”的时候感觉自己没什么问题,等到实际考试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这其实就是训练习惯造成了一种对自己听力水平的虚假判断。
3.语音语调不准确——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言有一定差异,在口语应用英语时,会出现发音差异(比如英语和美语之间的差异)、情感语气差异(比如疑问句的语调升降)等。这样,学生在训练时听的语音和考试、生活中听到有较大差异,就会出现问题。这其实主要是语感上的问题。
4.詞汇和语法障碍——学生在听英语时,不仅要迅速识别发音,而且要能够在连贯的情态下去领会句意。在句子中如果出现了陌生的、不熟悉的词汇,或是因语法需要而变化了的词汇句式就容易“卡壳”——这个小小的中断,使整个听力考核过程完全打乱。
5.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距遥远,这样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环境就出现了巨大的 “鸿沟”,无论是表述内容、语言逻辑、风土人情等等方面都存在着认知和经验上的欠缺。比如,内容涉及春节,那学生就容易通过语境来把握,而如果是涉及圣诞节,那很多具体内容,学生就没有情境参照。
6.消极心理的影响——学生在进行听力考核时有天然的恐惧感。让他们看这文字去解题,问题不大。一到脱离视觉依靠,而只用耳朵听的时候就先入为主的怕。带着这种消极的不自信心理去听,由于焦虑、紧张,而使他们不能正常发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训练习惯——第一,引导学生调整听力训练程序,把先看材料或同步看材料的习惯,改成先听后校对材料或只听不看材料。这样,“强迫”自己的听觉系统更多地去参与学习。第二,指导学生训练自己用英语思维,即,在听英语时,不在脑子里进行同步翻译,暂时放下汉语——这种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训练,在初始阶段会比较困难,体现为听力“下降”,但教师应鼓励学生坚持下去,相信这种“下降”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当习惯于听英语时用英语语境来思考之后,其听力水平会很快恢复并完成超越。第三,是养成复听习惯。只要有条件,学生应该对一个听力材料进行反复的听,以这种重复刺激来形成对语感的条件反射。
2.加强朗读配合训练。从认知规律上看,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真好——比如我们在让学生学习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图像或视频,再配以英语音频和英语书面材料。这样同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来参与学习,其理解和记忆效果要比单纯的听,效果要好得多。但在听力训练时,我们不鼓励学生“看”材料——因为在实际应用或考试时,是不可能有这些视觉参考材料的。所以,在听力训练时,我们强调带领学生多进行发声的朗读训练,其实是调动了学生的“嘴”来参与“听”,提升其多元训练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在发声过程中对英语语感、语境的体验来提升自身对英语语音、语速、语调的把握能力。
此外,教师在辅导学生听力训练的时候,还应注意“听力”之外的环境因素建设。比如,加强对学生词汇及语法的训练,夯实基础积累;再比如通过一些积极的评价或鼓励措施来帮助学生建立听英语的信心和勇气,清除其听的心理障碍;还比如,在教学中多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知识拓展,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多接触、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生活、文化、习俗,让学生做好文化上的准备。
总的来说,听力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英语素养发展的难点。教师一方面应该高度重视这方面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也要认真分析学情,找到学生听力发展的症结所在,从而采用针对性的、科学的措施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听力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春坤.浅谈英语听力训练教学技巧[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 2004,27(9).
[2]罗之慧.高中学生英语听力发展的教学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2011,34(8).
【关键词】高中 英语;听力;问题;途径
【作者简介】杨洪良,安徽省阜阳太和县太和中学。
在高考中,英语听力所占的分值达到30分之多,听力水平对高考分数的影响非常大。而且,从学生英语素养发展的角度上看,听力是其应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因而,听力教学在高中英语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但是,我们发现,“聋子英语”像“哑巴英语”一样在高中生的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问题在哪里?又应该怎样去解决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展开探讨。
一、高中生英语听力存在的问题
1.母语干扰——英语不是学生的母语,学生长期在汉语语境下学习生活,他们的思维逻辑和语言习惯都是以汉语为基础的。在听英语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往往是听一句在心里翻译一句,而不是直接用英语逻辑来思考。这样,其听的节奏就会被打乱,听明白一句,后面会错过几句。
2.不良训练习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用英语和人交流,一定是没有“草稿”的,即听即用。而不少学生在进行听力训练时,总是手里拿听翻译好的听力原稿。对照着原文来听英语。这种训练方式,就不是训练听力,而成了文本校对。“听”的时候感觉自己没什么问题,等到实际考试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这其实就是训练习惯造成了一种对自己听力水平的虚假判断。
3.语音语调不准确——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言有一定差异,在口语应用英语时,会出现发音差异(比如英语和美语之间的差异)、情感语气差异(比如疑问句的语调升降)等。这样,学生在训练时听的语音和考试、生活中听到有较大差异,就会出现问题。这其实主要是语感上的问题。
4.詞汇和语法障碍——学生在听英语时,不仅要迅速识别发音,而且要能够在连贯的情态下去领会句意。在句子中如果出现了陌生的、不熟悉的词汇,或是因语法需要而变化了的词汇句式就容易“卡壳”——这个小小的中断,使整个听力考核过程完全打乱。
5.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距遥远,这样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环境就出现了巨大的 “鸿沟”,无论是表述内容、语言逻辑、风土人情等等方面都存在着认知和经验上的欠缺。比如,内容涉及春节,那学生就容易通过语境来把握,而如果是涉及圣诞节,那很多具体内容,学生就没有情境参照。
6.消极心理的影响——学生在进行听力考核时有天然的恐惧感。让他们看这文字去解题,问题不大。一到脱离视觉依靠,而只用耳朵听的时候就先入为主的怕。带着这种消极的不自信心理去听,由于焦虑、紧张,而使他们不能正常发挥。
二、提高学生听力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训练习惯——第一,引导学生调整听力训练程序,把先看材料或同步看材料的习惯,改成先听后校对材料或只听不看材料。这样,“强迫”自己的听觉系统更多地去参与学习。第二,指导学生训练自己用英语思维,即,在听英语时,不在脑子里进行同步翻译,暂时放下汉语——这种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训练,在初始阶段会比较困难,体现为听力“下降”,但教师应鼓励学生坚持下去,相信这种“下降”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当习惯于听英语时用英语语境来思考之后,其听力水平会很快恢复并完成超越。第三,是养成复听习惯。只要有条件,学生应该对一个听力材料进行反复的听,以这种重复刺激来形成对语感的条件反射。
2.加强朗读配合训练。从认知规律上看,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真好——比如我们在让学生学习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图像或视频,再配以英语音频和英语书面材料。这样同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来参与学习,其理解和记忆效果要比单纯的听,效果要好得多。但在听力训练时,我们不鼓励学生“看”材料——因为在实际应用或考试时,是不可能有这些视觉参考材料的。所以,在听力训练时,我们强调带领学生多进行发声的朗读训练,其实是调动了学生的“嘴”来参与“听”,提升其多元训练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在发声过程中对英语语感、语境的体验来提升自身对英语语音、语速、语调的把握能力。
此外,教师在辅导学生听力训练的时候,还应注意“听力”之外的环境因素建设。比如,加强对学生词汇及语法的训练,夯实基础积累;再比如通过一些积极的评价或鼓励措施来帮助学生建立听英语的信心和勇气,清除其听的心理障碍;还比如,在教学中多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知识拓展,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多接触、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生活、文化、习俗,让学生做好文化上的准备。
总的来说,听力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英语素养发展的难点。教师一方面应该高度重视这方面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也要认真分析学情,找到学生听力发展的症结所在,从而采用针对性的、科学的措施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听力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春坤.浅谈英语听力训练教学技巧[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 2004,27(9).
[2]罗之慧.高中学生英语听力发展的教学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201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