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美术教育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建立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要建立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离不开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又是以一般的生理感知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这是因为,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内在情感的必要前提。因此,要建立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就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不断地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对象世界,使学生的一般感知活动逐渐上升到审美的感知状态。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我尝试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观察,教给方法
观察就是通过人的视觉去感知事物的色、行、空间,它是一切思维和创造的基础。观察是学生自行获得感知认识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知觉的选择性还比较差,观察事物时只看到表面现象,不能仔细地观察,注意力常常集中在那些次要的,与观察目的联系不大的地方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做到:通过比较找特征,根据变化找规律。例如,在《外国建筑艺术欣赏》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留给学生充分观察和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在欣赏中知道世界五大建筑体系因地域:时代、民族的不同而各具文化特色。同时,教师还要加强指导,在观察过程中做到扶放结合。教师可着重介绍部分建筑,如欧洲中世纪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分成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和俄罗斯风格四种。拜占庭式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从视觉效果看,当幽暗的大厅上部出现一圈亮窗,会使人产生圆顶好像飘浮在空中的感觉。罗马风格的《比萨大教堂建筑群》,主要特征是厚重坚实的墙壁,高大巍峨的塔楼和半圆形拱穹结构的广泛应用。世界著名的三座哥特式教堂《夏特尔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是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哥特式教堂规模宏大,高耸峻拔,轻盈灵巧。绚丽夺目的彩色玻璃窗画的应用,显示了当时基督教会的强大势力和神权的崇高,也象征着教徒对虚幻天国的向往。俄罗斯建筑风格的《瓦西里·伯拉人诺教堂》,特有的帐篷顶,周围有八座造型与色彩、装饰各不相同的洋葱头式穹顶,高低错落的穹顶,活像一团团熊熊烈火腾空而起。它们凝结着俄罗斯人民由于结束了几个世纪的奴役生活而产生的无比欢乐和激动的感情。《巴黎埃菲尔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杰作,是为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100周年而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而建,以工程师的名字命名,塔身为钢铁结构。《纽约曼哈顿超高层建筑》,不细看,是一般的城市建筑,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图片中两座世贸大厦的高度,突出一个“超”字,这是两座大厦与周围高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结合思考
本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学生的感悟和认识为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例如,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教师可先介绍图中韩熙载等人的身份与政治态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同时让学生看画,自主感受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让学生描述众人的神情面貌,想象他们听琵琶曲的心境,教师再通过对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的讲解,提升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再引导学生认识这幅画的创作手法,以调动学生的眼、脑以及语言能力,由此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的导入
在审美观察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情感的活动,学生如果缺乏观察审美的兴趣,就不可能开展任何审美活动。例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作品的特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介绍与某事物有关的往事、历史传说、故事、诗词,引发学生特定的情绪记忆,以积极的情感状态投入审美观察。《江山如此多娇》是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诗词所作。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朗读并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豪迈之情,去感受作品的磅礴气势,也可用风景图片去体会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如,《蛙声十里出山泉》,由青山、泉水、蝌蚪联想到十里、出山泉、蛙声。在雕塑《艰苦岁月》中,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为抗议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而创作的。画中的各种形象是相当费解的,全画只用了黑白灰三种颜色,画面正中发出嘶烈的哀鸣的马,是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画面左上角露出狰狞的笑的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在这幅画中,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对各种形象进行了极度的夸张和变形。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重视观察,善于思考,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接触、感知艺术作品。由感知简单形式到感知复杂形式,这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第二中学)
一、重视观察,教给方法
观察就是通过人的视觉去感知事物的色、行、空间,它是一切思维和创造的基础。观察是学生自行获得感知认识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知觉的选择性还比较差,观察事物时只看到表面现象,不能仔细地观察,注意力常常集中在那些次要的,与观察目的联系不大的地方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做到:通过比较找特征,根据变化找规律。例如,在《外国建筑艺术欣赏》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留给学生充分观察和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在欣赏中知道世界五大建筑体系因地域:时代、民族的不同而各具文化特色。同时,教师还要加强指导,在观察过程中做到扶放结合。教师可着重介绍部分建筑,如欧洲中世纪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分成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和俄罗斯风格四种。拜占庭式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从视觉效果看,当幽暗的大厅上部出现一圈亮窗,会使人产生圆顶好像飘浮在空中的感觉。罗马风格的《比萨大教堂建筑群》,主要特征是厚重坚实的墙壁,高大巍峨的塔楼和半圆形拱穹结构的广泛应用。世界著名的三座哥特式教堂《夏特尔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是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哥特式教堂规模宏大,高耸峻拔,轻盈灵巧。绚丽夺目的彩色玻璃窗画的应用,显示了当时基督教会的强大势力和神权的崇高,也象征着教徒对虚幻天国的向往。俄罗斯建筑风格的《瓦西里·伯拉人诺教堂》,特有的帐篷顶,周围有八座造型与色彩、装饰各不相同的洋葱头式穹顶,高低错落的穹顶,活像一团团熊熊烈火腾空而起。它们凝结着俄罗斯人民由于结束了几个世纪的奴役生活而产生的无比欢乐和激动的感情。《巴黎埃菲尔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杰作,是为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100周年而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而建,以工程师的名字命名,塔身为钢铁结构。《纽约曼哈顿超高层建筑》,不细看,是一般的城市建筑,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图片中两座世贸大厦的高度,突出一个“超”字,这是两座大厦与周围高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结合思考
本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学生的感悟和认识为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例如,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教师可先介绍图中韩熙载等人的身份与政治态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同时让学生看画,自主感受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让学生描述众人的神情面貌,想象他们听琵琶曲的心境,教师再通过对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的讲解,提升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再引导学生认识这幅画的创作手法,以调动学生的眼、脑以及语言能力,由此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的导入
在审美观察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情感的活动,学生如果缺乏观察审美的兴趣,就不可能开展任何审美活动。例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作品的特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介绍与某事物有关的往事、历史传说、故事、诗词,引发学生特定的情绪记忆,以积极的情感状态投入审美观察。《江山如此多娇》是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诗词所作。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朗读并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豪迈之情,去感受作品的磅礴气势,也可用风景图片去体会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如,《蛙声十里出山泉》,由青山、泉水、蝌蚪联想到十里、出山泉、蛙声。在雕塑《艰苦岁月》中,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为抗议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而创作的。画中的各种形象是相当费解的,全画只用了黑白灰三种颜色,画面正中发出嘶烈的哀鸣的马,是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画面左上角露出狰狞的笑的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在这幅画中,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对各种形象进行了极度的夸张和变形。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重视观察,善于思考,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接触、感知艺术作品。由感知简单形式到感知复杂形式,这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