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的学习重在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阅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很大。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并逐渐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一篇文章的能力。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经过多年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我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过于简单。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教学的观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出现了教师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的现象,为了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学生,以体现师生的互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心中已有了标准答案,只是想着学生能按自己的要求说出答案,忽视了学生可能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对课堂的设计过于简单,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的组织活动中,先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字词句,接着是本节课的生字、词,然后自读课文,教师重点讲解、合作学习等等,一节课下来看起来是活动多了,但教学的过程太形式化,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的能力,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3.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课程的学习应重点体现在学生的应用上,通过学习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但在实际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学课文就是学课文,写作文就是写作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相脱节,不能有效地互为融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在语文的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关键是看教师在教学中是怎样利用好阅读教学的。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1.朗读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的阅读方法就是朗读,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就得从平时抓起。我的具体做法是在每节课上抽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也是一种表现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同,朗读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当然,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读而读,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学生们开始能感受到文章的意蕴,能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时候其实学生已有一定的朗读的基础了,在对文章的理解、感受方面已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教师再及时地鼓励并肯定这些学生的进步,就可以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的语文教材选取的内容,多是朗朗上口的韵文,很是适合小学生朗读的。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诗文,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朗读,让孩子们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并升华对课文情感的体验,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地去学习。
2.积极拓展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上的文章,教师要把课堂内的教学拓展到了课堂外,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比如说我在学生学习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就给小孩子们建议去阅读儿童版的《西游记》,儿童版的《西游记》上都有拼音注释,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也能自己读下来。这样的拓展阅读,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词汇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逐渐地提高。
3.加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兴趣。在新课标中倡导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很适合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结合课文内容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小组之间有竞争,小组成员之间有合作,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并提高阅读兴趣的效果。
总的说来,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爱上阅读,就是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能将学生带向更广阔的世界。
剧飞显,教师,现居河北石家庄。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过于简单。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教学的观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出现了教师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的现象,为了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学生,以体现师生的互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心中已有了标准答案,只是想着学生能按自己的要求说出答案,忽视了学生可能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对课堂的设计过于简单,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的组织活动中,先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字词句,接着是本节课的生字、词,然后自读课文,教师重点讲解、合作学习等等,一节课下来看起来是活动多了,但教学的过程太形式化,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的能力,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3.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课程的学习应重点体现在学生的应用上,通过学习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但在实际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学课文就是学课文,写作文就是写作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相脱节,不能有效地互为融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在语文的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关键是看教师在教学中是怎样利用好阅读教学的。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1.朗读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的阅读方法就是朗读,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就得从平时抓起。我的具体做法是在每节课上抽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也是一种表现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同,朗读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当然,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读而读,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学生们开始能感受到文章的意蕴,能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时候其实学生已有一定的朗读的基础了,在对文章的理解、感受方面已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教师再及时地鼓励并肯定这些学生的进步,就可以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的语文教材选取的内容,多是朗朗上口的韵文,很是适合小学生朗读的。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诗文,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朗读,让孩子们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并升华对课文情感的体验,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地去学习。
2.积极拓展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上的文章,教师要把课堂内的教学拓展到了课堂外,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比如说我在学生学习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就给小孩子们建议去阅读儿童版的《西游记》,儿童版的《西游记》上都有拼音注释,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也能自己读下来。这样的拓展阅读,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词汇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逐渐地提高。
3.加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兴趣。在新课标中倡导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很适合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结合课文内容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小组之间有竞争,小组成员之间有合作,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并提高阅读兴趣的效果。
总的说来,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爱上阅读,就是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能将学生带向更广阔的世界。
剧飞显,教师,现居河北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