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品德教材变更的比较分析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sof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品德教材的更名不仅仅是内容的更改,也更是之后的教与学的重大改变。人教版七年级品德教材由《思想品德》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不仅在结构和内容上做了较大调整而且在内在精神方面做了很大的提升,结构和内容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单元引导语的方面;教材各板块的精心构思方面;生活化的场景设置方面;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内在精神变化主要表现在思辨方面;活动方面;文化传承方面;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方面。
  关键词:教材改革;细节;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0/23-0014-04
  教育部办公厅发一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一年级和中学七年级品德教材《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名称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其他年级仍为原先的教材名字。该《通知》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品德教材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本文依据七年级上册两本教材比较课改内容变化。
  2003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课程标准规定了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融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2011年和2014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标准在表达上与2003年稍有变动,着重突出了思想品德课贴近中学生生活的特点。
  《思想品德》和《道德与法治》都体现了综合性的特征,但在细节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一、比较分析
  道德与法律是规范人行为的两种重要途径,我国早在2001年就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理国家的两种指导思想。
  七年级是学生由小学转向人中学的过渡时期,也是考验学生适应新生活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思想品德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在生活德育思想的引领下,实现了由“道德培养论”到“道德学习论”的转变,这种进步在人教版2003年审定的《思想品德》这套教材中已有明显的展现,而2016年版的《道德与法治》是在《思想品德》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与创新。《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以生活为中心,主要单元的名称为“笑迎新生活”“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和“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从课程命名来看,突出了生活德育的思想,改变了原来教材中的“繁、难、偏、旧”的现象。而《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来源于生活,思想境界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德育的继承和发展,理所当然地随着生活时代的发展而引入新的内容。
  《思想品德》与《道德与法治》秉承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但后者是对前者的超越与创新。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元引导语
  引导语在单元导入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一个好的引导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也能激起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品德》采用主题探究的方式开始每一单元的主题,四单元分别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班徽和座右铭”“青春寄语手册”“生活情趣小报”和“初中生自我防护手册”来展开一单元的学习。设计巧妙之处是在于每个学生在一单元的学习之余可以通过与全班同学的合作中创造出一份独特的课程作品。
  《道德与法治》四单元的课程引导在如诗如画的语言中展开,多用设问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最为巧妙的是四单元始终以围绕着“成长”和“生命”为主题,第一、三、四单元引导语中均提到“生命”二字,为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打下基础和铺垫。
  (二)教材各板块的精心构思
  教材各个板块之间的相互协调不仅能够使知识更好的呈现而且还能使知识更加具有逻辑性。
  《思想品德》一单元分别以两到三个小主题围绕单元主题进行分析,层层深入的基础上呈现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学生和教师可以从主题中感受生活德育的种种理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关于道德知识和道德的知识。
  《道德与法治》采用“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板块展开课程内容,各个板块间的灵活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习的兴趣,标志着“生活德育”的教学重心从理论走向了实践。“运用你的经验”作為课程的导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且还能使教师掌握学生独特的个人经验来加深对学生真实情况的把握。“探究与分享”“阅读与感悟”“方法与技能”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与分享知识。
  (三)生活化的场景设置
  生活化的场景设置不仅能够使学生将课程内容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也能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两本教材均以生活化的场景设置为主,七年级上学期是初中生入学适应阶段,面对科目增加和新环境磨合的压力,生活化场景的设置使得学生对教材怀有亲切感,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感悟生活的同时增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思想品德》选取事例多为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尽量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同身受。在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中没有直接叙述不良诱惑的坏处而是在借助同龄人的案例为学生敲响警钟,使得学生明白后果进而自觉地抵制不良诱惑,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生活化场景的插入使得法律知识能易于使学生接受而不是以冰冷的法律条文条款陈列形式进行的“满堂灌”。
  《道德与法治》在生活场景的设置中紧扣时代的脉搏。当前网络的普及使得学生对微博、贴吧并不陌生,该本教材大胆的启用微博、贴吧的截图作为重要的材料并附有思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在应对虚拟世界的交往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等等知识。   (四)优秀文化的传承
  古今中外经典文学都能给人以思想的启发和审美的情趣。两本教材都在知识拓展方面加入了名言名句,增加文学的传播途径使学生接触优秀文化的渠道更加多样。如《思想品德》引用了邹韬奋的语句展示友谊的伟大,引用陶渊明的名句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引用孔子的名言传达学习的快乐等等。引用的语句大多出自优秀的古今中外的作家,在简短的名言警句中使得课程内容更加具有文學的底蕴,同时又能给人以文化涵养。《道德与法治》使用古代先哲的名句之外,更使用陶行知、季羡林等著作节选,以及外国作家罗曼·罗兰和生命哲学家史怀泽等人的名言,文化气息更为浓厚,并在相关链接提到《西游记》等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巨大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体现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学生在不自觉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内在精神变更
  品德教材的材料选取是由一定的内在精神作为支撑的,选取的角度以及表述的变更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教材编写者所秉承的一种教育观。《道德与法治》在思辨方面、活动方面、文化传承方面、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别。
  (一)思辨方面
  纵观《道德与法治》与《思想品德》两本教材,不难发现《道德与法治》设置的问题更加具有思辨性,更能吸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刻探讨。就拿“生命教育”这一章节来说,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思想品德》用一课的内容来说生命的独特与魅力,继而提出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而《道德与法治》则采用追问的形式来探问生命,它所选取的案例不仅能够扩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而且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而对问题进行反思。
  (二)活动方面
  《思想品德》设计的室外活动多采取校园活动并且以集体活动为主。每单元引导语提出来的要求需要集体合作才能达成目标,注重集体主义精神。
  《道德与法治》的室外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的集体活动,还丰富了活动的途径,比如进行调查并写出报告、采访身边的老人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通过与父母沟通规划自己的未来等等。“拓展空间”也较多的介绍中华文化并对学生提出活动的要求。
  (三)文化传承方面
  《道德与法治》在中华文化的传承方面比较突出,它一方面不再仅仅采用名言警句的形式出现页面边缘而且在正文部分直接引用。另一方面在“阅读感悟”和“探究与分享”等版块多次出现中国的优秀作家以及作品,并且节选中外作家的作品作为知识的拓展。尤其是在“亲情之爱”章节中不仅出现《论语》中“孝悌”的篇章并在其下关于孝亲敬长的法律条文,使得传统与现代,道德与法律形成完美的结合。
  (四)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方面
  《思想品德》多采用正面教育为主,很少涉及社会现象中的反面的例子,而《道德与法治》中在第四单元“对生命的思考”一节中直指当今社会道德“冷漠”的现象,在冷漠和关切的正反事例中使同学们更容易感受到传递生命的温暖这一主题。
  三、结论与建议
  《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是教材名字的改变而且也是内在精神的改变,该本教材经编写组数年的努力终于出版了,教材中凝聚的不仅仅是教育学者的心血也包括了伦理学者、心理学者、法学者等的心血,而且也广泛征求了一线教师的意见。
  《思想品德》与《道德与法治》都是中学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哪一版本适合学生成长规律还有待考证,但是《道德与法治》在内容上的创新以及在各个版块的设置中增加了新颖性和多样性,有助于教师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但要依托教材更要发掘教材;不仅要与教材对话还要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仅利用教材而且更要创造教材之外的“活教材”。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文教学;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21-01  文学是人学,作为文学学习和欣赏的语文教学也应体现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使教学成为引导学生认知、体会、迁移、创新的过程,成为发展语言文字能力,
当前,不少农村地区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治安环境不容乐观。种种因素使被视为治学圣地、文化净土的农村学校陷入外源性困境中。因此,我们有必要正视农村学校面临的外源性困境,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积极寻找对策。    困境一:校外垃圾影响校园环保    许多农村学校经过努力,有效改善了校园内的环境卫生状况。但与校内整洁的环境相比,校外几乎是另一个世界:垃圾随处可见,学校附近为数不多的垃圾箱肮脏不堪。平时,校
摘 要:精准教学是面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高效方法,目前已成为一种教学模式。精准教学是以精准教学目标为导向、以精准教学过程为主要内容、以精准课堂评价为保障,融精准教学目标、精准教学过程与精准教学评价三者为一体的教学。以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孙权劝学》为例探究精准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得出结论:精准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应用中具有优势,也存在局限,需要做进一步的研讨。  关键词:精准教
摘要:高考作文中存在比较严重的编造名人名言现象,这种现象的危害巨大,与“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相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严重问题以及命题阅卷存在的漏洞,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进行理论更新,命题阅卷都应该有所作为。  关键词:作文教学;编名言现象;危害;归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0/23-0040
关键词: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3-0002-03    《物理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中考,把科学探
相信大家對喷泉一定不陌生。当高高的水柱喷涌而出的那一刻,你是不是觉得很美、很酷炫?今天,小编教你几招,自己动手也能造出一款迷你喷泉。一起来试试吧。
摘 要:课题设计论证是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与立项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课题申请·评审书》中最主要的内容。课题设计论证结构要完整合理,论述要科学准确,研究内容具有创新之处。包含课题设计论证的《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应做到行文规范,术语准确,研究能力、课题经费确有保障。  关键词:课题设计论证;基本结构;申请评审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
摘 要:通过分析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与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介绍“文学圈”阅读模式的内涵、操作流程,重点阐释教师在“文学圈”模式下扮演的角色。“文学圈”阅读模式作为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其有效性已得到证实。其中,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主导者向学生的辅助者、阅读的参与者转变。  关键词:教师角色;“文学圈”;广泛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0/23
又到了吃冰激凌季节!今天,我们来给冰激凌加点儿“料”,讓你做一个真正懂冰激凌的,有内涵的“吃货”。
摘 要: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它说明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证明教师期望是学生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教师对学生的爱、期望可以左右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诚挚的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是唤醒学生心灵的最美好情感。  关键词:心理辅导;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非智力因素开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