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数学教师的追求。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灌输与引领”“教教材与用教材”的关系,积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及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圆周角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09-02
评注: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发现折痕与∠BAC的三种位置关系,认识到解决问题必须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特殊的情况(1)着手解决,并引导学生将情况(2)、(3)的图形(图4、图5)向(1)的图形(图3)转化,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也掌握了分类讨论及化归思想,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从中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学习。
简析:
(1)本节课教师把数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对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参与的过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
(2)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较好地做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解决新问题。如,让学生动手画、量等操作,使学生参与定理的发现、探究、验证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直观能力,又体现了数学的活动性、合作性。
(3)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体验“数学好玩”,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如,在圆周角定理被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把观察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动手做实验、画图、探方法、找规律,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对今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回顾这一节课的几个精彩教学片断,使我自然联想到曾在学校所听的推门课、公开课的各种场景,不禁对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更有利于师生互动,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问题产生思考。结合上述案例与平时的工作体会,我形成了对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1.关于“预设”与“生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应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生成”。尽量减少通过各种问题提问的方式束缚学生的思维,控制课堂节奏,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预设”上来。应多创设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自主愉快地学习。
2.关于“灌输”与“引领”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还是“讲授法”,还没有走出“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误区,学生很少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新课标提出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既然师生的角色发生改变,那么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少点“灌输”,多点互动,多点“引领”,积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在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中有效地学习。
3.关于“教教材”与“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形式,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做教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同时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性,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创造性、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活用活学,不要唯教材论,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处理,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加生活化、合理化。这样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师生互動,更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课堂的教学就会更加有效。
4.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并能进一步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有用的数学。
5.关于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对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熟练地操作,切忌在操作过程中流于形式,片面追求场面热闹,效果欠佳的教学课堂。因此,要使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更加有效、有序,关键是教学问题要设计得好,让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问题为抓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主动猜想、探究。只有做到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更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加强学法指导,积极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引领学生走进课堂、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圆周角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09-02
评注: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发现折痕与∠BAC的三种位置关系,认识到解决问题必须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特殊的情况(1)着手解决,并引导学生将情况(2)、(3)的图形(图4、图5)向(1)的图形(图3)转化,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也掌握了分类讨论及化归思想,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从中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学习。
简析:
(1)本节课教师把数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对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参与的过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
(2)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较好地做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解决新问题。如,让学生动手画、量等操作,使学生参与定理的发现、探究、验证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直观能力,又体现了数学的活动性、合作性。
(3)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体验“数学好玩”,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如,在圆周角定理被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把观察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动手做实验、画图、探方法、找规律,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对今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回顾这一节课的几个精彩教学片断,使我自然联想到曾在学校所听的推门课、公开课的各种场景,不禁对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更有利于师生互动,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问题产生思考。结合上述案例与平时的工作体会,我形成了对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1.关于“预设”与“生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应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生成”。尽量减少通过各种问题提问的方式束缚学生的思维,控制课堂节奏,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预设”上来。应多创设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自主愉快地学习。
2.关于“灌输”与“引领”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还是“讲授法”,还没有走出“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误区,学生很少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新课标提出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既然师生的角色发生改变,那么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少点“灌输”,多点互动,多点“引领”,积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在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中有效地学习。
3.关于“教教材”与“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形式,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做教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同时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性,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创造性、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活用活学,不要唯教材论,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处理,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加生活化、合理化。这样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师生互動,更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课堂的教学就会更加有效。
4.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并能进一步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有用的数学。
5.关于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对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熟练地操作,切忌在操作过程中流于形式,片面追求场面热闹,效果欠佳的教学课堂。因此,要使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更加有效、有序,关键是教学问题要设计得好,让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问题为抓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主动猜想、探究。只有做到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更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加强学法指导,积极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引领学生走进课堂、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