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之案例与思考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摆正教师的角色定位,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以我校部分教师公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谈一些体会与思考。
  【案例一】前不久,在听我校李军华老师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李老师的几次提问给笔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李老师提问舒志涛同学:“由8个千、4个十组成的数是什么?”舒志涛同学回答不出来。这时,李老师面向全班学生提问:“谁能帮舒志涛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等张小敏同学正确回答后,李老师问舒志涛同学:“现在你清楚了吗?”舒志涛同学愉快地点点头,大声说:“我懂了,是8040。”
  在引入新课时,李老师提问:“我想买一台空调和一台彩电。星期天,我带了1000元去佳美电器商店,一看空调要1430元,彩电要980元。我能买什么东西呢?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思考一】新课程理念提倡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本节课李老师的两次提问中,我们不难看出:①李老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分享了学习思考的成果,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摆正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营造出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③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数学学习的规律,为学生设计出有助于探究和交流的问题情境。
  【案例二】我校青年教师何伟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明白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先用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复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由曲变直、由未知变已知的数学转化思路。接着,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学具进行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归纳,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在复习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后,何老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这是一个新知识点,我们能想办法利用原有知识解决它吗?”学生A回答:“能。我们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何老师问:“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请你们自己操作学具,并认真思考:你是怎么分割和拼合的,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学习后,汇报交流。学生B说:“我将圆柱体分割成16等份,拼成了一个长方体。”学生C说:“圆柱体的底面积就是长方形的底面积,圆柱体的高就是长方体的高。”学生D说:“圆柱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的体积。”学生E说:“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何老师说:“将圆柱体分成了16等份之后,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等分的份数越大,圆柱体是不是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两者面积公式的推导思路是不是一致的?哪些是在图形变化时保持不变的东西?”
  学生A回答:“圆柱体的体积不变,它等于变化后的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F回答:“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
  学生G回答:“圆柱体的底面积不变。”
  何老师又问:“假设圆柱体的底面积是S,高为h,体积是V,请写出数量关系式:V= ”
  【思考二】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正)方体的体积》和《圆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了数学思考方法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总结与归纳,并引导学生利用学法迁移学习新知识,在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使学生认识到了几何形体的变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亲历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纵观整堂课,何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效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的积累,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玉亭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企业“五型”班组建设活动有利于推进企业“三基”工作,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石油工程建设企业通过“三个结合、四个要点、五个‘S’”行动,创建“五型”班组;用“345”行动
“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后,有些教师马上打断学生的思路,不让其陈述理由。这样,有些错误就会被忽略,不是教师没有时间处理,而是觉得没有必要去处理,学生也没有得到任何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不敢在课堂上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无法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看似进展顺利的课堂,实际上抹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独特性。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