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态下的教师听课是和学生坐的方向一致,面朝黑板,即面向授课者,既观其形,又闻其声。因对面坐着听课的同行和领导,授课者会竭尽其能,尽情“表演”,造成很多课华而不实,作秀成分很大,以博得听课者的好评,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则忽略不计。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评价,违背新课程理念,我们必须摒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机制,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听课须坐在学生的前面,面向全体学生,背对授课教师,从而看学生学的状态,而不是教师教的状态。听课者要做到以下六看,然后再对这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看是否是一节好课。
一、看学生的情绪状态。
学生喜不喜欢这节课是评价这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就能做出判断。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老师提的问题是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去思考,是否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师生的互动或生生的互动时,是否碰撞出思维火花,是否以智力培养、智慧训练为目的 。而学生思维越活跃生成的问题就会越多,学生的收获就会越多。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互动时的气氛要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所以一节好课必然是让学生兴奋、情绪高涨的课。
二、看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
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则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一节好课往往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学习,并倡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启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每一个学生不是待在“窝里”的小鸟,而是飞来飞去。要看到的是一个“动起来”的课堂。
三、看学生是否围绕着教材在“活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要善于创设适宜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探索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机会,引导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选择学习方式,充分运用自身知识基础和经验建构知识,独立思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让课堂动起来,但一定要围绕教材组织活动。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得是否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所组织的活动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要看活动目的是否有针对性、导向性,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合理的活动内容。要围绕教材组织活动,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四、看是否照顾到全体学生。
实施评价时要顾及全体学生,关键是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平等的讨论、发言和活动的机会。听课教师要大致掌握授课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学优生、学困生在班级中的比列怎么样。记录好中差学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学困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后进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一部分学生是否在扮演“看客”的角色。对那些发言不积极、不擅长口头表达的学生,教师是否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另外,还要注意提问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给每一个学生锻炼和体验的机会。
五、看是否有“留白”。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探究往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有的老师为了探讨而探讨,在教学活动中追求探讨的形式,给学生探讨的话题,却没有很好地进行组织,更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且不说问题的价值,就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言,这样的探讨也只是表面热闹而已,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留白”。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发展, 好的课堂应当是富于思考的,教师要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内容、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 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此处无声胜有声,看似平静的课堂,却孕育着新的知识,只有这样,课堂“留白”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身心发展与能力提高的“跳板”。
六、看学生是否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在听课时,如果看到课堂有这些情况,这节课基本上要被否决掉,比如有睡觉的、玩手机的、看小说的、听MP3的学生;或者学生做一些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如做其他科作业的、练书法的、练绘画的、剪指甲抠耳屎的也要大打折扣。
总之,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评一节课是否是好课,不能只看教师的教,还要看学生的学,“倒”坐“观”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种做法改变的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评课理念。
教师听课须坐在学生的前面,面向全体学生,背对授课教师,从而看学生学的状态,而不是教师教的状态。听课者要做到以下六看,然后再对这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看是否是一节好课。
一、看学生的情绪状态。
学生喜不喜欢这节课是评价这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就能做出判断。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老师提的问题是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去思考,是否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师生的互动或生生的互动时,是否碰撞出思维火花,是否以智力培养、智慧训练为目的 。而学生思维越活跃生成的问题就会越多,学生的收获就会越多。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互动时的气氛要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所以一节好课必然是让学生兴奋、情绪高涨的课。
二、看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
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则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一节好课往往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学习,并倡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启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每一个学生不是待在“窝里”的小鸟,而是飞来飞去。要看到的是一个“动起来”的课堂。
三、看学生是否围绕着教材在“活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要善于创设适宜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探索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机会,引导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选择学习方式,充分运用自身知识基础和经验建构知识,独立思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让课堂动起来,但一定要围绕教材组织活动。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得是否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所组织的活动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要看活动目的是否有针对性、导向性,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合理的活动内容。要围绕教材组织活动,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四、看是否照顾到全体学生。
实施评价时要顾及全体学生,关键是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平等的讨论、发言和活动的机会。听课教师要大致掌握授课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学优生、学困生在班级中的比列怎么样。记录好中差学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学困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后进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一部分学生是否在扮演“看客”的角色。对那些发言不积极、不擅长口头表达的学生,教师是否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另外,还要注意提问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给每一个学生锻炼和体验的机会。
五、看是否有“留白”。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探究往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有的老师为了探讨而探讨,在教学活动中追求探讨的形式,给学生探讨的话题,却没有很好地进行组织,更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且不说问题的价值,就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言,这样的探讨也只是表面热闹而已,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留白”。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发展, 好的课堂应当是富于思考的,教师要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内容、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 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此处无声胜有声,看似平静的课堂,却孕育着新的知识,只有这样,课堂“留白”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身心发展与能力提高的“跳板”。
六、看学生是否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在听课时,如果看到课堂有这些情况,这节课基本上要被否决掉,比如有睡觉的、玩手机的、看小说的、听MP3的学生;或者学生做一些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如做其他科作业的、练书法的、练绘画的、剪指甲抠耳屎的也要大打折扣。
总之,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评一节课是否是好课,不能只看教师的教,还要看学生的学,“倒”坐“观”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种做法改变的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评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