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如何激发地理学习动机?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中山中学熊国权教师回答:
  1.运用目标激励激发地理学习动机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地理教学实践也表明,当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而学的时候,学生会降低学习动机。目标本身的属性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的清晰度。教师所提出的学习目标越具体,越明确,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学“气压带和风带”时,教师要求“(学生)读‘世界气候类型’图,正确地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规律和成因”。这个目标清楚地表明了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行为方式(说出)、行为程度(正确地),因而是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可以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与目标相关的活动上,同时减少与目标达成无关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目标的挑战性。一般说来,设置中等难度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过于容易的目标不具有挑战性,学生不会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过于困难的目标会降低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令学生望而却步。在地理教学中,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度地变革,如地理问题由单要素到多要素,信息呈现由显性到隐性,区位教学由选址到评价,教学方式由案例模仿到问题探究等,都会增加任务的挑战性。
  2.运用好奇心激发地理学习动机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它的产生与刺激物的某些特性有关。一般而言,新奇、变化、夸张、复杂、含糊不清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长时间地给予学生单调的刺激,刺激就会失去它的“惊讶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丰富教学内容,采纳新奇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图画、幻灯、录像、报告会、实验演示、野外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全球气候变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后天”。对于学生来说,从未见过如此惊心动魄的旷世灾难,如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大水掩没城市,整个地球都被笼罩在一种有些混沌的深蓝色之中等,当这些逼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必定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撼。震撼之余,学生必然会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留下深刻印象。
  3.运用认知冲突激发地理学习动机
  费斯廷格(L.Festinger)认为,人的各种认知之间存在三种关系:相互一致或协调;相互冲突或不协调;无关。当出现第二种情况时,人会产生心理压力,迫使自己想方设法消除内心的矛盾,以达到内心平衡和协调一致的状态。在地理学科中有很多科学事实与生活经验相冲突的原始素材,如学习“地球的运动”之前,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我国夏季炎热是由于“地球距离太阳近”,冬季寒冷是由于“地球距离太阳远”的缘故。再如,在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之前,许多学生凭经验认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等。这些素材都是可以进行深入地加工以提高其教学价值。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的主要做法有:一是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例如,教学“日界线”时,可以列举下面这一例子:有个妈妈乘轮船由上海去旧金山,在临近日界线时生下一个女孩,越过日界线后,又生下一个女孩,若按生辰日期计算,姐姐和妹妹到底哪个大?在学生的头脑中,“姐姐比妹妹大”是在生活中习得的已有的知识,但是这个例子挑战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出现了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在认知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法则,在学生理解之后,再举出不符合这一法则的事例。例如,教学“地质构造”时,先进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教学,即背斜的岩层由于相互挤压而向上拱起,常常形成高大的山脉;向斜的岩层向下凹陷形成谷地。当学生弄懂之后,再出示一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该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并说明形成原因。
  4.运用动机迁移激发地理学习动机
  心理学中一般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两类,即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的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动机的诱因来自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诱因而激发出的动机。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可能对地理学习并不感兴趣,但是对篮球、足球、舞蹈、小说或者其它学科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此时,可以利用动机迁移技术,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原有的对其它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地理学习上,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巧借古诗、成语、谚语、歌谣等进行教学。诗词歌谣琅琅上口,本身就是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兴趣大增。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成语“沧海桑田”反映了海陆的变迁,“斗转星移”描述了地球的运动;歌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则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地理课外小组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看星空、找星座、观月相、看云识天气,开展地理宣传、地理模型制作等活动,还可以进行乡土地理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从而激发强烈的地理学习动机。▲
其他文献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必要性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它由一组能力构成。各种智能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在从事某种活动、解决某个问题时,是多种智能协同活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关于课程开发的理念,为地理课外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区域性来看,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从本地区来进行研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今后乡土地理的学习,还可以对学生
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合作进行了一项名为“各国对环境相关影响的评估”的研究,评估包含了造成环境退化的7项指标:天然林木损失程度、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海洋捕捞、化肥使用、水污染、碳排放和物种受到的威胁。以下是对地球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十个国家的排名。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指的每个国家总的破坏程度,而不是“人均”破坏程度。  巴西在报告包含的所有7大类别中,除海洋捕捞之外,巴西均跻身前10名:天然林木损失为第1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要位置。创新教育更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展示和交流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深化地理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地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
早在2008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这部法律专门辟出一章对“无障碍环境”作了规定。法律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强调改善人为环境,体现社会对所有公民的关心,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创造“无障碍环境”有什么意义?有哪些设施可以体现“无障碍环
目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宣布,我国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至此,我国西部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无图空白区”被填实。  1:5万地形图的核心内容是要在地图上表示出地面上每个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要用立体坐标表示的话,就是测出地面上每个点的X、Y、Z坐标值。1公里长的一条实际道路,在图上有2厘米的长度;100米长的一所房子,在图上只有2毫米长。  那么,在茫茫沙漠和皑皑雪山上,地形
一、利用地图促进抽象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发展应该在“最近发展区”,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他们觉得地理难学的原因。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如果搭一个脚手架,就有利于学生思维向高级发展。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地图就是这样一个脚手架。  地图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巧妙结合,如“世界政区图”中的中国,既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形式,又用了国界线、河流等抽象的符号。任何
当地时间2011年7月9日0时,南苏丹共和国宣布正式独立,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国家。它也将成为第193个被联合国承认的国家,非洲大陆第54个联合国会员国。  一、南苏丹概况  南苏丹东接埃塞俄比亚,南接肯尼亚、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西接中非共和国,首都朱巴(图1)。面积65万千米2(相当于法国),人口826万,分别占原苏丹面积的1/4、人口的1/5,居民多为非洲土著黑人。苏丹南方地处内陆,经长期战
地理与生存教育提出了挽救地理知识和一个自由而进步的教育观念。这是因为所处时代的紧迫性,意味着社会需要把握经济和环境危机,目前要从全球金融动荡和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分别阐释,同时还关注教育危机。本文介绍一种对地理知识教育场所的说法。笔者认为,后期资本主义颂扬自由的教育理念已被新自由主义很好地取代。  进步媒介的变化从新工党政府的半官方教育机构——QCDA,对RSA、个别学者和教育企业家如Guy Clax
地理是启迪爱国、经世致用的伟大学科  1.初中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国策教育、爱国教育、环境教育、全球化教育最好的启蒙教育  让学生从小知国情、懂国策(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明法规,都必须以地理知识为基础;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以具体的祖国自然环境、文化历史、人文活动等地理事实为依托;要进行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衡量公民文明程度的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即将颁布,这标志着开始于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回顾这十年的课程改革路程,感慨万千!我们有激动、欣喜,有迷茫、彷徨,更有思考后的坚定。不管怎样,在这条课改的道路上,我们收获了很多东西,背负的“行囊”越来越重。因此,在课程改革新的起点上,很有必要稍作停顿,将“行囊”进行盘点,并加以选择,以利于更好地前行。  盘点行囊”中究竟收纳了什么?不妨将此分类。按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