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出改进外,更要在原有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并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而为了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通过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创新,来引发学生围绕着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并通过多元化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发展。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能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何建构深度学习课堂呢?在课堂中应以概念和理论性知识为前提,让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引发对知识的探究与思考,并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建构问题解决模型。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五上“植树问题”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做法。
一、游戏诱发深度探究,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教学应当强化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当中,运用游戏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引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
在进行“植树问题”的教学时,笔者为学生设置“夹笔游戏”,诱发学生深度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伊始,笔者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认为“上课认真听讲最有效”,有的同学认为“多动脑筋思考数学问题最有效”,还有的学生认为“借助画图来理解数学题最有效”……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笔者总结:“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并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做“夹笔游戏”。笔者先说明夹笔游戏的规则——两根手指间只能夹一支笔,然后问学生:“你的一只手有五根手指,为什么最多只能夹四支笔?”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后,初步感知到所用手指根数要比笔的支数多1,但说不出其中的缘由。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在把一只手的手指根数与夹笔的支数一一对应后,还剩一根手指没有笔可以对应,让学生感知“一一对应”的含义。
学生在做完这个游戏后,不仅对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有了感观层面的认识,理解“一一对应”的含义,能全身心地投入,进行深度学习,还迫切探究植树问题的其他两种模型。在总结时,笔者借助游戏总结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规律后,又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夹笔游戏”中如果把手指当作树,笔当作间隔,这又是另一类植树问题,同学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后,看看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一个游戏,感受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自然能全身心积极参与教学,掌握数学的核心知识,把握数学的本质及思想方法。
二、问题引发深度思考,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当中,学生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及数学知识学习深度的提升,需要教师基于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此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數学问题是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笔者先用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1,学生理解题意后先自主进行思考和计算,学生有的答20棵,有的答21棵,有的答22棵。笔者追问:“到底谁的答案对呢?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由于有了先前游戏的铺垫,好多学生说要动手实践、动脑思考才知道。当发现作业本根本画不了100米,有个学生说可以用20厘米来表示100米。笔者马上表扬这个同学:“你运用了‘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并进一步启发学生: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画图验证会比较麻烦,如果运用了“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就可以选择较小的数字来验证,例如10米、20米、25米……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字变小了,画图验证省事多了,关键是还能解决繁杂的问题。
三、实践促发深度理解,帮助学生建构问题模型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材料及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与创新。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实证性较强的学科,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通过动手操作来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问题模型的清晰表象。
在课文例1教学结束后,笔者将题目原来的“两端要栽”变化为“一端栽,一端不栽”,让学生进行解答。当学生回答出需要准备20棵、21棵、22棵树时,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回答20棵的生1是这样想的:100÷5=20(棵)。而回答21棵的生2是这样想的:100÷5+1=21(棵)。回答22棵的生3却是这样想的:100÷5+2=22(棵)。无论正误,这些想法都是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的表象,是课堂中生成的宝贵资源,教师不能草率地以对错加以评判,而应让学生自己加以验证。为此,笔者让学生再次进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有的学生用笔当作树,把课桌当作小路加以验证,有的学生直接用手指来验证,但多数学生通过画图加以验证。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验证,大多会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而只栽一端的解题方法是棵数刚好等于间隔数。这样,学生对于植树问题的其中两种模型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在这个有意义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把握数学的本质及思想方法,为后续学习提供更为坚实、更具有活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想要创设深度学习课堂,应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从而诱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与思想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如何建构深度学习课堂呢?在课堂中应以概念和理论性知识为前提,让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引发对知识的探究与思考,并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建构问题解决模型。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五上“植树问题”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做法。
一、游戏诱发深度探究,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教学应当强化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当中,运用游戏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引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
在进行“植树问题”的教学时,笔者为学生设置“夹笔游戏”,诱发学生深度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伊始,笔者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认为“上课认真听讲最有效”,有的同学认为“多动脑筋思考数学问题最有效”,还有的学生认为“借助画图来理解数学题最有效”……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笔者总结:“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并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做“夹笔游戏”。笔者先说明夹笔游戏的规则——两根手指间只能夹一支笔,然后问学生:“你的一只手有五根手指,为什么最多只能夹四支笔?”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后,初步感知到所用手指根数要比笔的支数多1,但说不出其中的缘由。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在把一只手的手指根数与夹笔的支数一一对应后,还剩一根手指没有笔可以对应,让学生感知“一一对应”的含义。
学生在做完这个游戏后,不仅对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有了感观层面的认识,理解“一一对应”的含义,能全身心地投入,进行深度学习,还迫切探究植树问题的其他两种模型。在总结时,笔者借助游戏总结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规律后,又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夹笔游戏”中如果把手指当作树,笔当作间隔,这又是另一类植树问题,同学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后,看看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一个游戏,感受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自然能全身心积极参与教学,掌握数学的核心知识,把握数学的本质及思想方法。
二、问题引发深度思考,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当中,学生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及数学知识学习深度的提升,需要教师基于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此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數学问题是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笔者先用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1,学生理解题意后先自主进行思考和计算,学生有的答20棵,有的答21棵,有的答22棵。笔者追问:“到底谁的答案对呢?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由于有了先前游戏的铺垫,好多学生说要动手实践、动脑思考才知道。当发现作业本根本画不了100米,有个学生说可以用20厘米来表示100米。笔者马上表扬这个同学:“你运用了‘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并进一步启发学生: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画图验证会比较麻烦,如果运用了“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就可以选择较小的数字来验证,例如10米、20米、25米……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字变小了,画图验证省事多了,关键是还能解决繁杂的问题。
三、实践促发深度理解,帮助学生建构问题模型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材料及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与创新。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实证性较强的学科,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通过动手操作来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问题模型的清晰表象。
在课文例1教学结束后,笔者将题目原来的“两端要栽”变化为“一端栽,一端不栽”,让学生进行解答。当学生回答出需要准备20棵、21棵、22棵树时,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回答20棵的生1是这样想的:100÷5=20(棵)。而回答21棵的生2是这样想的:100÷5+1=21(棵)。回答22棵的生3却是这样想的:100÷5+2=22(棵)。无论正误,这些想法都是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的表象,是课堂中生成的宝贵资源,教师不能草率地以对错加以评判,而应让学生自己加以验证。为此,笔者让学生再次进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有的学生用笔当作树,把课桌当作小路加以验证,有的学生直接用手指来验证,但多数学生通过画图加以验证。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验证,大多会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而只栽一端的解题方法是棵数刚好等于间隔数。这样,学生对于植树问题的其中两种模型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在这个有意义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把握数学的本质及思想方法,为后续学习提供更为坚实、更具有活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想要创设深度学习课堂,应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从而诱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与思想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