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先哲的思想和言论指出了设疑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巧妙设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设疑 创新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教学是问题垒成的思维之山,在数学中疑问无处不在。疑能激趣,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起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促使学生有效的进行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疑”,为学生自学、发问、讨论等提供场所和素材。让“疑”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创设质疑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做数学的乐趣
“疑则生奇,疑则生趣”,创造往往从疑问开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发展。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我出示5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木棒摆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将5厘米换成3厘米,用新的三个小木棒去摆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不能摆出三角形产生疑惑,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本课要探讨的问题。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并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由此可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课本知识都是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让学生快捷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应该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捷径。有意的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益的。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过程的弯路,在迷茫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强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知识疑点,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一旦有了疑问,他们就会深入思考。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和感悟结论背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领悟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设置的疑难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既要层次清晰,又要寓于情感,形象直观。其次,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最后,还应注意疑难问题设置的层次和难度。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①我首先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出示教具,让学生将两组圆柱放入水槽。一组底相等,高不等。一组高相等,底不等。通过实验合作得出结论。当底相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相等时,圆柱底面积越大体积越大。②验证、研究方法。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周长知道半径,测量高度,寻找验证方法。自主验证两个方案,然后记录数据并计算分析得出体积公式。这样,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纷纷开动脑筋,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从而掌握所学知识,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了实践能力。
三、鼓励大胆设疑,培养问题意识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曾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创见性。因此,问题意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倡导的。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首先提出问题:“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拍球水平,你们说该怎么办?”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谈自己不同的想法,肯定一个方案。教师以游戏者的角色加入其中拍球水平低的一队,使得两队人数不等。教师启发两队学生针对“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什么才能公平的判断出哪个队拍球水平高”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得出:当每队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较每个人拍球的个数才合理,引导学生求出两队拍球的平均个数,使得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这样设置易于学生解决问题,探究理解新知识。
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出自己个性化的问题。对自己或他人提出问题,就会通过积极思考和有效的计算去证明并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因此,有智慧的问题设计,就成为我的教学追求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力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大胆质疑的求知精神,引领学生的思维在数学王国尽情飞翔,极大的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率及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小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设疑 创新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教学是问题垒成的思维之山,在数学中疑问无处不在。疑能激趣,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起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促使学生有效的进行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疑”,为学生自学、发问、讨论等提供场所和素材。让“疑”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创设质疑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做数学的乐趣
“疑则生奇,疑则生趣”,创造往往从疑问开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发展。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我出示5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木棒摆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将5厘米换成3厘米,用新的三个小木棒去摆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不能摆出三角形产生疑惑,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本课要探讨的问题。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并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由此可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课本知识都是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让学生快捷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应该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捷径。有意的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益的。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过程的弯路,在迷茫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强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知识疑点,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一旦有了疑问,他们就会深入思考。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和感悟结论背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领悟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设置的疑难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既要层次清晰,又要寓于情感,形象直观。其次,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最后,还应注意疑难问题设置的层次和难度。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①我首先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出示教具,让学生将两组圆柱放入水槽。一组底相等,高不等。一组高相等,底不等。通过实验合作得出结论。当底相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相等时,圆柱底面积越大体积越大。②验证、研究方法。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周长知道半径,测量高度,寻找验证方法。自主验证两个方案,然后记录数据并计算分析得出体积公式。这样,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纷纷开动脑筋,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从而掌握所学知识,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了实践能力。
三、鼓励大胆设疑,培养问题意识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曾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创见性。因此,问题意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倡导的。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首先提出问题:“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拍球水平,你们说该怎么办?”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谈自己不同的想法,肯定一个方案。教师以游戏者的角色加入其中拍球水平低的一队,使得两队人数不等。教师启发两队学生针对“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什么才能公平的判断出哪个队拍球水平高”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得出:当每队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较每个人拍球的个数才合理,引导学生求出两队拍球的平均个数,使得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这样设置易于学生解决问题,探究理解新知识。
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出自己个性化的问题。对自己或他人提出问题,就会通过积极思考和有效的计算去证明并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因此,有智慧的问题设计,就成为我的教学追求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力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大胆质疑的求知精神,引领学生的思维在数学王国尽情飞翔,极大的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率及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