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和改进北京市中小学各学科德育,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新课程背景下解决中小学教学中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现象的重要举措与重要途径,更是唤起全体教师学科德育意识、增强学科德育实施能力的教学研究成果。
厘清学科德育的几个问题
1. 关于课程德育与学科德育的范畴
课程德育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通过各类课程有目标、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以及法制教育,包括地方和校本课程和学科德育。课程德育在教学目标上,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内容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不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科德育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化。这一界定把研究从德育角度引入学科角度,从学科自身来研究学科德育,拓宽了对学科德育内涵的认识。
2. 关于学科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是显性结合,即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与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相联系。二是隐性挖掘,即与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相关的寓德内容。目前,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等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本身蕴涵着一定的寓德因素。三是动态生成,即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寓德内容。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规划,这是预设的,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方式、角度等都是未知的,因此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过程中可能蕴含着一定的寓德因素。
3. 关于学科德育和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是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新课改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并且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二是学科德育的部分内容不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制定时即有的,而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交往中生成的。基于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过程,教学在本质上是具有道德性质的。
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学科德育实践
1. 研制与实验“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制了《北京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德育的指导工作意见》,为教师教学提供宏观性的教学导向,为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每个学科如何依据教学内容挖掘寓德点?实施学科德育的途径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科德育实施的效果?为此,基教研中心为27个中小学学科研制了在全国具有首创意义的《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一是学科德育范畴,简要、清晰地阐释了该学科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方面,基本是源于对新课程中情感类目标的分析和提炼;二是学科德育主要内容、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蓝本,着重分析、挖掘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可能承载的德育点及德育目标,并提出了教学活动及教学资源建议;三是学科德育教学案例及评析,列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科德育案例片段,并从德育实施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评析。《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宏观性的教学指导,在研制—实验—征求意见—修订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过程中,突显了在基础教育领域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可行性,对一线教师教书育人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2. 依托研究实验基地开展针对性研究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研究中确定了丰台、顺义、西城为学科德育研究的市级实验基地。我们还建立了由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统筹规划,市区(县)校共同承担,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推进的三级研究网络。依据区县和学校的特点,确定丰台区的研究重点为中小学学科德育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顺义区的研究重点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培养,结合新课程改革地方课程的编写和研究,编制与课程相适应的配套地方(乡土)教材,西城区则结合区域性资源,开展课内外教学研究。
3. 研制典型案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科德育的新方式
在各学科层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每年推出具有引导和示范价值的学科德育教学研究课例;编辑出版了以教研员和教师的学科德育研究论文、优秀教学案例描述、教学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德育案例集》和课例集锦,通过各学科教研员和教学专家点评的形式,启发一线教师潜心研究学科德育问题,加强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研究,引导各学科教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初步形成北京市开展学科德育的经验
北京市开展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取得的成效,其主要的经验有:
加强研究,营造氛围。注重理论学习、注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引导全体教师人人关心德育,科学实施德育,提升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广大教师自觉地将学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使学习知识与培养思想道德情操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同时学会做人,充分发挥了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作用。
及时总结,典型引路。积极鼓励教师大胆研究、积极尝试,通过成功课例、优秀论文、研究课、学科德育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时总结一线教师在学科德育研究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宣传推广成功课例和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推动全体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
建设队伍,综合研究。努力造就一支寓德意识强、才德水平高的优质德育工作者队伍,为我市德育工作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同时,紧紧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把学科德育研究与各学科的课程改革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改革中融入德育因素,使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有基地、有素材、有方法、有评价,真正产生实效。
厘清学科德育的几个问题
1. 关于课程德育与学科德育的范畴
课程德育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通过各类课程有目标、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以及法制教育,包括地方和校本课程和学科德育。课程德育在教学目标上,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内容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不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科德育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化。这一界定把研究从德育角度引入学科角度,从学科自身来研究学科德育,拓宽了对学科德育内涵的认识。
2. 关于学科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是显性结合,即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与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相联系。二是隐性挖掘,即与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相关的寓德内容。目前,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等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本身蕴涵着一定的寓德因素。三是动态生成,即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寓德内容。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规划,这是预设的,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方式、角度等都是未知的,因此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过程中可能蕴含着一定的寓德因素。
3. 关于学科德育和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是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新课改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并且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二是学科德育的部分内容不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制定时即有的,而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交往中生成的。基于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过程,教学在本质上是具有道德性质的。
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学科德育实践
1. 研制与实验“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制了《北京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德育的指导工作意见》,为教师教学提供宏观性的教学导向,为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每个学科如何依据教学内容挖掘寓德点?实施学科德育的途径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科德育实施的效果?为此,基教研中心为27个中小学学科研制了在全国具有首创意义的《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一是学科德育范畴,简要、清晰地阐释了该学科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方面,基本是源于对新课程中情感类目标的分析和提炼;二是学科德育主要内容、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蓝本,着重分析、挖掘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可能承载的德育点及德育目标,并提出了教学活动及教学资源建议;三是学科德育教学案例及评析,列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科德育案例片段,并从德育实施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评析。《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宏观性的教学指导,在研制—实验—征求意见—修订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过程中,突显了在基础教育领域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可行性,对一线教师教书育人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2. 依托研究实验基地开展针对性研究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研究中确定了丰台、顺义、西城为学科德育研究的市级实验基地。我们还建立了由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统筹规划,市区(县)校共同承担,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推进的三级研究网络。依据区县和学校的特点,确定丰台区的研究重点为中小学学科德育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顺义区的研究重点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培养,结合新课程改革地方课程的编写和研究,编制与课程相适应的配套地方(乡土)教材,西城区则结合区域性资源,开展课内外教学研究。
3. 研制典型案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科德育的新方式
在各学科层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每年推出具有引导和示范价值的学科德育教学研究课例;编辑出版了以教研员和教师的学科德育研究论文、优秀教学案例描述、教学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德育案例集》和课例集锦,通过各学科教研员和教学专家点评的形式,启发一线教师潜心研究学科德育问题,加强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研究,引导各学科教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初步形成北京市开展学科德育的经验
北京市开展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取得的成效,其主要的经验有:
加强研究,营造氛围。注重理论学习、注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引导全体教师人人关心德育,科学实施德育,提升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广大教师自觉地将学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使学习知识与培养思想道德情操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同时学会做人,充分发挥了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作用。
及时总结,典型引路。积极鼓励教师大胆研究、积极尝试,通过成功课例、优秀论文、研究课、学科德育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时总结一线教师在学科德育研究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宣传推广成功课例和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推动全体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
建设队伍,综合研究。努力造就一支寓德意识强、才德水平高的优质德育工作者队伍,为我市德育工作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同时,紧紧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把学科德育研究与各学科的课程改革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改革中融入德育因素,使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有基地、有素材、有方法、有评价,真正产生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