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湖北省鄂州雕花剪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小平是在中南民族大学举办的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培训班。由于常年手握刻刀,66岁的他有着一手的老茧。老茧意味着鄂州雕花剪纸的根脉仍然在传承、在延续。
胡小平回忆9岁跟随父亲胡茂恒学习雕花制作工具。首要工作是分花相,花相有七彩颜色,十个相为一组。其次是雕刻花样,雕刻技艺从简到繁。胡小平打趣地说到:“为学这些技艺,我还挨过父亲不少的打咧!”胡茂恒是鄂城县花样工会第三届會长,十几岁跟随戴锦江学习雕花技艺,胡小平称戴锦江为“师爹”。经过四年的学习,胡小平13岁跟随父亲外出卖花样,学习路径与江湖规矩。说起卖花样的规矩,胡小平介绍了花样箱、花样鼓的摆放,花样箱也称“花样栊子”,花样鼓又称阴阳鼓、鸳鸯鼓。同时强调了打花样鼓的规矩——打三下请鼓。他补充说打完三下请鼓之后,还要有一段说词,说完便吆喝起来:“请姑娘,抽花线,买花样,绣花鞋,不买花样懒婆娘。”用胡小平的话说就是“出去卖花样就等于出江湖,不能坏了江湖规矩。坏江湖规矩传家宝花样箱就会被扣下”。由于旧时女子出嫁、小孩周岁都需要买花样,用来制作花鞋、围裙、狗头帽等,卖花样便成了俏生意。胡小平在学习雕刻的同时还需要学习花样里蕴含的寓意,在卖花样的过程中除了要教色彩搭配还需要讲解花样里的美好寓意。14岁时,胡小平就已经能够单独外出卖花样。他回忆到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外出卖花样一定要带上一把伞,以防花样箱被淋湿。胡小平说:“遇到风大雨大,宁愿自己淋点雨,都要保住花样箱,保住花样箱里的花样。”花样箱是胡小平家的传家宝,白天背着走、晚上当枕头。花样箱是百花的园地、鸟兽的天堂,民间喜事箱里藏。用他的话说,花样箱是他们家的八斗丘,花样鼓是耕田牛。1966年,红卫兵开展除四旧行动,收走了胡小平家的花样箱与花样鼓,可这些都是他们家的宝贝,胡小平便冒险偷拿回来,才使得花样箱与花样鼓不被破坏。之后,胡小平便改行从事机电修理,在鄂州燕矶镇机电修理厂工作的30年期间,他一直在研究雕花技艺,从未间断。胡小平经过长期钻研、反复练习,在2006年成为鄂州雕花剪纸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成为鄂州雕花剪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鄂州雕花剪纸传承人,胡小平凭借扎实的根底对父亲遗留下来的传统花样进行雕刻,毫无保留地将雕花技艺与雕花图案所蕴含的寓意传授给他人。胡小平身上有着传承人所特有的责任感,他始终强调“传承”二字不能丢。大树的茂盛是因为树根不断汲取养分,雕花剪纸的发展也离不开根,只有根坚固了、强壮了,才能够将传统手工艺雕花剪纸进行传承。胡小平在鄂州群藝馆兼任教学工作,实行面对面教学、手把手教学。每逢星期六,他的身影便活跃在群艺馆里,风雨无阻、从未间断。针对此次传承人走进课堂的培训,胡小平感叹道:“做到老、学到老、一生学不了。”胡小平受工笔花鸟课程的启发,在传统花样上进行了改造、创新,为传统花样生存提供空间,他说:“传承不能仅仅只靠博物馆展示,还需要活态传承。”在非遗剪纸班培训期间,胡小平积极与其他学员交流雕刻心得,传授如何下刀、如何刻纹路等技艺。作为鄂州雕花剪纸传承人,一旦有雕花剪纸作品展示,胡小平都会细心观察,给出合适的意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来临,雕花剪纸的创新工作也在不断进行,胡小平强调雕花剪纸可以创新,但创新要有根作为依据,不能丢了根。雕花图案不仅有特定的分类,还要遵循事物的客观存在。
雕花剪纸的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日常生活,一类是寄寓理想。鄂州雕花剪纸在内容与题材方面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赋予剪纸以“祝愿吉祥、扬正辟邪”等寓意。鄂州雕花剪纸的内容题材大致分为六类:祝福祈祥部分、时代印记部分、爱情婚姻部分、家族繁衍部分、神灵圣贤扬正辟邪部分、装饰艺术。
民间剪纸艺人常说剪纸要有“名堂”,也就是所谓的“口出要吉利,才合人心意”。剪纸设计常用象征性、谐音式等表现手法,用剪纸的形式表达祝福,深受人们的喜爱。张本炎(男,54岁,汉族,雕花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鄂州市经济开发区周铺村人)告诉笔者说:
“鄂州最经典的图案是‘同鞋到老’,下面是一只男鞋,上面是一只女鞋,两只鞋子在一起。取其谐音,‘同谐到老’。然后还有这个‘笔定双钱’,两个铜钱中间夹着一个毛笔。这些都是老图案,是从我爸爸的师父传下来的图案。这里面的寓意我说说,这上面是‘四五六’,是一个顺子,寓意‘万事顺利’。这是吃的柿子,边上是个如意,这里是莲花、桂花。事事如意。这里是一个装钱的钱壶,这是一种生活用具,是‘钱财万贯’。这是一个猫,这是一个蝶。寓意‘耄耋之年’,祝寿。蝙蝠、天。寓意‘添福添寿’。十个钱、梅花。寓意‘十全十美’。”
可见,剪纸图案中还是大有“名堂”的。除此之外,鄂州雕花剪纸的内容题材还有时代印记、时事内容等,通过访谈张本炎,他对笔者说:
“剪纸是根据不同时期创造的。有土改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的作品。雕花剪纸的种类是非常多的,有枕头花、鞋花、帽花,还有小孩子的围兜、小兜兜。包括佛教上,比如说庙宇上也需要绣花,大殿、菩萨两边的飘带。”
鄂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两周时期是楚国别都和封邑,三国时期是吴国首都和陪都。鄂州也被誉为“古铜镜之乡”,出现了一系列以“古铜镜”为题材的雕花剪纸作品。结合鄂州当地地方特色,将“吴楚文化”与雕花剪纸题材进行结合。顾德(男,43岁,汉族,大学学历,雕花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鄂州市东方红小学教师)对笔者说:
“你比方说,像我们鄂州现在搞那个三国文化、吴楚文化,你如果说联合文联的、档案馆的,就是说鄂州三国有哪些经典的故事,在哪些地方发生的哪些故事,以这个为题材,出一个系列题材。我们再来根据这个题材来设计、创作,把这些元素融合进去,你说是不是啊。”
通过访谈发现,鄂州雕花剪纸的内容题材不仅仅局限在传统文化方面,也与当下时代背景有着紧密联系。顾德说:
“实际上我15年底的时候,就是从中南民大学习完之后,那个时候就是核心价值观,我就把我们鄂州过去新娘出嫁的时候披的披肩。就是有个党徽的那个,相当漂亮,正好有12条,我正好把24字核心价值观都刻上去啦,中间是个圆,像这个你就不能叫围涎花,你要取名就只能叫‘核心价值观’。是不是啊。”
雕花剪纸的内容与题材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通过雕花剪纸传承人群的口述,总结出雕花剪纸的题材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名堂”。
鄂州雕花剪纸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每行手艺人背后都有强壮的根系支撑他们前进。只要根在,手艺人便有了依靠,传统手工艺才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何红一: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文化生态环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期。
[2]姬雁姿:湖北省鄂城花样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李世胜:浅谈鄂州民间雕花剪纸的艺术语言[J]鄂州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胡小平回忆9岁跟随父亲胡茂恒学习雕花制作工具。首要工作是分花相,花相有七彩颜色,十个相为一组。其次是雕刻花样,雕刻技艺从简到繁。胡小平打趣地说到:“为学这些技艺,我还挨过父亲不少的打咧!”胡茂恒是鄂城县花样工会第三届會长,十几岁跟随戴锦江学习雕花技艺,胡小平称戴锦江为“师爹”。经过四年的学习,胡小平13岁跟随父亲外出卖花样,学习路径与江湖规矩。说起卖花样的规矩,胡小平介绍了花样箱、花样鼓的摆放,花样箱也称“花样栊子”,花样鼓又称阴阳鼓、鸳鸯鼓。同时强调了打花样鼓的规矩——打三下请鼓。他补充说打完三下请鼓之后,还要有一段说词,说完便吆喝起来:“请姑娘,抽花线,买花样,绣花鞋,不买花样懒婆娘。”用胡小平的话说就是“出去卖花样就等于出江湖,不能坏了江湖规矩。坏江湖规矩传家宝花样箱就会被扣下”。由于旧时女子出嫁、小孩周岁都需要买花样,用来制作花鞋、围裙、狗头帽等,卖花样便成了俏生意。胡小平在学习雕刻的同时还需要学习花样里蕴含的寓意,在卖花样的过程中除了要教色彩搭配还需要讲解花样里的美好寓意。14岁时,胡小平就已经能够单独外出卖花样。他回忆到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外出卖花样一定要带上一把伞,以防花样箱被淋湿。胡小平说:“遇到风大雨大,宁愿自己淋点雨,都要保住花样箱,保住花样箱里的花样。”花样箱是胡小平家的传家宝,白天背着走、晚上当枕头。花样箱是百花的园地、鸟兽的天堂,民间喜事箱里藏。用他的话说,花样箱是他们家的八斗丘,花样鼓是耕田牛。1966年,红卫兵开展除四旧行动,收走了胡小平家的花样箱与花样鼓,可这些都是他们家的宝贝,胡小平便冒险偷拿回来,才使得花样箱与花样鼓不被破坏。之后,胡小平便改行从事机电修理,在鄂州燕矶镇机电修理厂工作的30年期间,他一直在研究雕花技艺,从未间断。胡小平经过长期钻研、反复练习,在2006年成为鄂州雕花剪纸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成为鄂州雕花剪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鄂州雕花剪纸传承人,胡小平凭借扎实的根底对父亲遗留下来的传统花样进行雕刻,毫无保留地将雕花技艺与雕花图案所蕴含的寓意传授给他人。胡小平身上有着传承人所特有的责任感,他始终强调“传承”二字不能丢。大树的茂盛是因为树根不断汲取养分,雕花剪纸的发展也离不开根,只有根坚固了、强壮了,才能够将传统手工艺雕花剪纸进行传承。胡小平在鄂州群藝馆兼任教学工作,实行面对面教学、手把手教学。每逢星期六,他的身影便活跃在群艺馆里,风雨无阻、从未间断。针对此次传承人走进课堂的培训,胡小平感叹道:“做到老、学到老、一生学不了。”胡小平受工笔花鸟课程的启发,在传统花样上进行了改造、创新,为传统花样生存提供空间,他说:“传承不能仅仅只靠博物馆展示,还需要活态传承。”在非遗剪纸班培训期间,胡小平积极与其他学员交流雕刻心得,传授如何下刀、如何刻纹路等技艺。作为鄂州雕花剪纸传承人,一旦有雕花剪纸作品展示,胡小平都会细心观察,给出合适的意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来临,雕花剪纸的创新工作也在不断进行,胡小平强调雕花剪纸可以创新,但创新要有根作为依据,不能丢了根。雕花图案不仅有特定的分类,还要遵循事物的客观存在。
雕花剪纸的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日常生活,一类是寄寓理想。鄂州雕花剪纸在内容与题材方面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赋予剪纸以“祝愿吉祥、扬正辟邪”等寓意。鄂州雕花剪纸的内容题材大致分为六类:祝福祈祥部分、时代印记部分、爱情婚姻部分、家族繁衍部分、神灵圣贤扬正辟邪部分、装饰艺术。
民间剪纸艺人常说剪纸要有“名堂”,也就是所谓的“口出要吉利,才合人心意”。剪纸设计常用象征性、谐音式等表现手法,用剪纸的形式表达祝福,深受人们的喜爱。张本炎(男,54岁,汉族,雕花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鄂州市经济开发区周铺村人)告诉笔者说:
“鄂州最经典的图案是‘同鞋到老’,下面是一只男鞋,上面是一只女鞋,两只鞋子在一起。取其谐音,‘同谐到老’。然后还有这个‘笔定双钱’,两个铜钱中间夹着一个毛笔。这些都是老图案,是从我爸爸的师父传下来的图案。这里面的寓意我说说,这上面是‘四五六’,是一个顺子,寓意‘万事顺利’。这是吃的柿子,边上是个如意,这里是莲花、桂花。事事如意。这里是一个装钱的钱壶,这是一种生活用具,是‘钱财万贯’。这是一个猫,这是一个蝶。寓意‘耄耋之年’,祝寿。蝙蝠、天。寓意‘添福添寿’。十个钱、梅花。寓意‘十全十美’。”
可见,剪纸图案中还是大有“名堂”的。除此之外,鄂州雕花剪纸的内容题材还有时代印记、时事内容等,通过访谈张本炎,他对笔者说:
“剪纸是根据不同时期创造的。有土改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的作品。雕花剪纸的种类是非常多的,有枕头花、鞋花、帽花,还有小孩子的围兜、小兜兜。包括佛教上,比如说庙宇上也需要绣花,大殿、菩萨两边的飘带。”
鄂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两周时期是楚国别都和封邑,三国时期是吴国首都和陪都。鄂州也被誉为“古铜镜之乡”,出现了一系列以“古铜镜”为题材的雕花剪纸作品。结合鄂州当地地方特色,将“吴楚文化”与雕花剪纸题材进行结合。顾德(男,43岁,汉族,大学学历,雕花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鄂州市东方红小学教师)对笔者说:
“你比方说,像我们鄂州现在搞那个三国文化、吴楚文化,你如果说联合文联的、档案馆的,就是说鄂州三国有哪些经典的故事,在哪些地方发生的哪些故事,以这个为题材,出一个系列题材。我们再来根据这个题材来设计、创作,把这些元素融合进去,你说是不是啊。”
通过访谈发现,鄂州雕花剪纸的内容题材不仅仅局限在传统文化方面,也与当下时代背景有着紧密联系。顾德说:
“实际上我15年底的时候,就是从中南民大学习完之后,那个时候就是核心价值观,我就把我们鄂州过去新娘出嫁的时候披的披肩。就是有个党徽的那个,相当漂亮,正好有12条,我正好把24字核心价值观都刻上去啦,中间是个圆,像这个你就不能叫围涎花,你要取名就只能叫‘核心价值观’。是不是啊。”
雕花剪纸的内容与题材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通过雕花剪纸传承人群的口述,总结出雕花剪纸的题材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名堂”。
鄂州雕花剪纸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每行手艺人背后都有强壮的根系支撑他们前进。只要根在,手艺人便有了依靠,传统手工艺才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何红一: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文化生态环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期。
[2]姬雁姿:湖北省鄂城花样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李世胜:浅谈鄂州民间雕花剪纸的艺术语言[J]鄂州大学学报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