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要把好赏析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e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借助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创设意境,反映生活,表达感情。所以,我们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解、记忆以外,还不能忽略“赏”的环节,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赏析。而“赏”又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经验。要引导学生进入这一境界,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把握感情脉络
  
  诗源于生活。它所蕴含的情感大多是由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决定的,而诗人的生平遭际、性格品德又与之密切相关。因此,要想真正学好一首古诗,必须首先了解诗人生平,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也惟有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在情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唐王朝表面的繁荣和强盛中,潜伏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这一时代特点,一方面激发了他建功立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壮志豪情,另一方面又使他对虚华的王朝统治忧心忡忡,对权贵的奢糜生活满腔愤懑,从而使他深感众生芸芸而志同者难得。
  诗中的孟浩然与李白处于同一时代,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布衣,蔑视权贵,曾因与友人喝酒而拒不接待来访的权贵韩朝宗,并因此失去仕进的机会,而事后他对此毫不介意。李白因此敬仰他的人格(李白有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传世),于是主动拜访他,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世称“李孟之谊”。开元十八年(728)春,李孟在江夏相聚,二人品格相近,志趣相投,盘桓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舍不得分离。眼前已是暮春时节,孟浩然才在三月末乘船离去。诗人送别友人后,回到客舍便满怀怅惘地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绝句”。
  
  二、理解词语含义
  
  对诗歌的内在感情有所感知之后,再来学习它的语言文字。课文对选修诗篇中的关键词句附有注释,在教学中可参考注释进行诗歌分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题意和送别地点,“烟花三月下扬州”,交代送别的时间和故人的去处——这一句被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其中“烟花”二字,既烘托了江南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气氛,又暗指唐王朝繁盛的时代氛围,为下文的借景抒情蓄足了势。“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孤”一“唯”,写尽了分手的惆怅:表面上游人乘船,孤单而去;而深入思考,就不难发现,这“孤”字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身处繁华王朝,自己报国无门;面对熏天权势,自己又不屑为伍。泱泱大国,何处是立身之所!而难得的知己又乘船离去,“烟花三月”何其盛,挚友离别又何其“孤”!眼前景,胸中情,一个“孤”字胜过多少缠绵之辞!本就失落了报国的雄心,宏图大志,至今,连仅以慰怀的好友也辞别而去,虽友情仍在,但时空的阻隔足以引发内心深处的无限惆怅,一个“唯”字也就溢满了深切的叹惋。
  这样就由对词句的分析进而揭示了诗歌的深层含义:由别而惜,而怨,而见友情之珍贵,感情之诚挚。“言有尽而意无穷”,怎不让人油然而生“何时再见”的畅想?
  
  三、引导想象创造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经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学生即可从字面上客观地理
  解诗的内容,能激发其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显现一个画面,并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这样,无论是对诗歌内容的巩固,还是对其深层情感的掌握,都有一定的深化作用。
  启发:在长江之滨,黄鹤楼上,文人墨客聚集流连。李白和孟浩然这两位潇洒的诗人,也在这里饮酒斗诗,吟风弄月,畅谈天下之事,尽吐胸中不平,彼此相识恨晚,流连忘返。然而相聚总有别离时,分别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在黄鹤楼的生活和友情就要随着别离而成为回忆,而此日一别又不知何时相见!诗人心中有着怎样的激荡呢?孟浩然漂流而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伫立在江邊,凝望着那条渐去渐远的小船。随着时间的流逝,小船从“孤帆”变成了一个点,最终消失在天地尽头。此时此刻,只有那烟波浩渺的长江水无始无终地朝天边流淌,而李白对老友的深情厚谊与无限留恋,也伴随着长江水弥漫于空旷开阔的天地之间……
  用舒缓的节奏,抒情的语调,让学生在老师“吟”的氛围下闭目遐思,勾勒胸中画面,体会情中之景,景中之情。不难想象,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在脑海中展现出类似影视镜头一样生动具体的图景,尤其是送别的场面:名满天下的孟浩然乘船而去,豪放多情的李太白伫立江边,千里长江,春水荡漾着久久不愿归去的离情;一叶孤舟,帆影写满了对友人真挚的怀念。还有那空阔的江面及神驰目注的送行人……这一切,都会使学生对文字所描绘的形象有更真切地感受,并获得语境情感的体验,在精神上受到美学意义上的熏陶,以便真正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交融之妙,从而达到赏析的升华,获得对诗歌更深层次的把握。
  
  四、强化巩固记忆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这首诗,接下来让学生用节奏分明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语调来反复吟诵,并正确默写,进一步强化对诗的记忆。并且,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不妨让他们也尝试着写上一首小诗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有一名同学这样写道:“春阳丝丝暖,融雪滴滴柔。笑看邻家嫂,晒被在西楼。”小诗笔锋虽显稚嫩,但蕴含在其中的童趣却让人赞叹不绝。这些诗无论水平高下,评价都应以肯定为主,对其不足之处,或施以遣词造句的引导,或给予思想深度的启迪。即使是“打油诗”也是值得鼓励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启发他们在学习中要勇于尝试,敢于做学习的主人。
  
  范魁武,教师,现居河北沙河。
其他文献
厂房纵横结构(横向指框排架;纵向为框架——抗震墙)的基本周期用手算法能够既快速又准确地得出。本文用动能等效的方法得出当量质量,然后用D值法得出当量刚度,从而将多质点
笔者结合工程勘察工作,在各地的卵石层中进行了一系列野外试验,发现卵石层的承载力是很高的。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野外试验的P-S曲线仍处于直线变形阶段。某些地区性的卵石
16岁的我每天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总是习惯做两件事情,一件是捧着书傻愣着胡思乱想,另一件则是趴在桌子上偷偷地瞄坐在后面的赵卓。   是的,我喜欢赵卓,可是在这所严格得出了名的学校里,这无疑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我只敢偷偷地看着他,并不想跑到他面前去告白。我觉得,这样就挺好的,真的挺好!   然而事情终究还是败露了。那日,同桌李坤在翻我桌子找作业本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我写的小纸条。你应该猜到
吧主米米:近几天,正在上初一的包新宇为一件事情烦心不已:他们学校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正在举行,他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打算捐5元钱。但是到了学校,小包的这5元钱却怎
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依据大纲,立足教材,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达成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这种学习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充当组织者、顾问和参谋的角色。小说的研究性学习通常要紧扣文本的共性特点,从反映文本个性的角度进行切入。  小说作为
读了《新建筑》第一期,感到各文大都具有相当水平,不是泛泛而言,确像个学术刊物的样子。对《关于东汉陶楼的几点讨论》一文,有点补充意见,陈述如下。宋范成大诗,“鸡飞过篙
2008年,“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在国家世纪剧院分别推出“盛唐光焰”与“宋人弦歌”的演出。濮存昕、乔榛等表演艺术家轮番献上诗文配乐朗诵。声乐名家迪里拜尔、丁毅等
英国中学生上8分钟迷你课英国蒙克西顿社区高中的迷你课堂中间频繁穿插课间休息,休息方式有体育活动或做文字游戏。这种方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t
本文运用热工理论分析周期性的室温变化对工件温度影响的规律,提出工件温度的计算方法,探讨隔热罩的效果。对于间歇运行的恒温车间,本文提出工件温度的加速飞升问题,建议把注
仿用句式是近年来新增的一个考点。所谓仿用,就是要求考生依据考题给出的语句形式、思路、语意、修辞等特点,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仿用句式的考点从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