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长缨,山东济南一中教师,连续多年参加山东省高考阅卷工作。在《求学》《新课程报》《山东教育》《山东教育导报》《现代语文》等刊物发表文章达10万余字。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该题目属于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点是:新材料作文的语料指向性是多元多角度的。写作者只要把握住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据此立意成文即可。
该作文语料出自林清玄的散文《无风絮自飞》,原文作者从自身成长的角度来写对人生、对自然、对禅意的感悟,可以说原文的主题导向性还是十分明确的,烙有林清玄散文的明显印记——既有佛学智慧又有入世情怀。该作文语料是原文的删节版,仅保留了乡间谚语、小孩与父亲不同的做法及认知这三部分内容,所以该作文题的语料部分仅限于对现象的描述,没有对现象进行任何的评析与判断。这无疑为写作者提供了一个见仁见智的写作平台。写作者可以从这个现象描述中筛选不同的信息点,然后对信息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自己的评析与判断。
具体到该作文语料上,由于孩子与父亲的做法与认知是相反的,所以体现出来的信息归纳也是互为反向的,这需要写作者在作文中明确倾向性或能够辩证分析这种反向性。现场阅卷指导意见认为,学生选择谚语智慧、孩子行为、父亲认知三者中的任何一个角度来谈自己的理解都符合题意。考生将孩子与父亲的行为与认知结合起来谈,只要形成自己统一的认识也是符合题意的。
心守“瓜豆”,不辨“藤须”
山东一考生
种下瓜豆,便只愿细心呵护,育其成长,以求有所收获。纵使它们藤须缠绕无法分辨又有何妨?何必为此迷茫。我们最终所要的仅是瓜豆。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只需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就不必为无关的缠绕所伤神,只为自己所朝的方向而奋斗。
也许是这个社会太过嘈杂,人们总是会在前行的路上被无关自己的“藤须”所束缚,忘了自己最初的使命。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需要坚定我们的初衷,昂首向前。
明确自己的道路,便只顾风雨兼程,不管世外之物。如此行之,便终有收获。当阎连科成为首获卡夫卡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时,他并不为之意外或有所得意。他表示获奖只是瞬间之事,而创作之路则是自己永久坚持的道路。他用一颗平静之心对待获奖,不因此放下写作专注于身外的奖项。那些奖项便如分人精力的缠绕藤须,对一个作家来说,纵使它们纠结错综,他也不去关注,因为他的使命是写作,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以遗世人,留下精神上的财富。阎连科明确了自己的道路,便只顾专心于此,纵使奖项堆叠,也不会是他的目标和终点。他只需要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一来无愧于自己,二来留下精神财富以遗世人,这些才是人生真正的收获。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我们更要明确自己的道路,从此只顾风雨兼程。
若为分辨藤须而将其扯断,瓜豆便不会存在。社会上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者不去钻研著作而去游览全国,高谈阔论;运动员不去努力训练而是成为众多广告、访谈的常客;演员不去演戏而只顾在红毯上花枝招展。上述之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我相信他们最初心中也有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但他们却为名利的“藤须”分神,只顾去分辨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种下的“瓜”与“豆”,而自己最终想要收获的也只是“瓜”与“豆”。若为“藤须”之分辨所累,将其用力扯断,“瓜豆”将何在?尽管社会嘈杂,但真理不会改变。受人敬仰之人不会是三心二意、不辨方向的人。受人敬仰的学者会是如两袖清风的“布鞋院士”李小文那样的人;受人敬仰的运动员会是那些专注于训练,为梦想而拼搏的人;受人敬仰的演员会是如陈道明那样在红毯上不常见而作品感人的人。那些忘了自己是要得“瓜豆”之人,终会因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而遗憾。
人生道路并非要繁花装饰才得以美丽。人生道路的美不在于外,而在于有明确坚定的内心。我们要时刻明确自己的方向与道路,知道自己前行的路,不为他物分神才能无负自己。既然心守“瓜豆”,又何必去辨那“藤须”?
//名师点评//
1.对考题有正确的认知。该考生从题目中能够准确辨识“瓜”“豆”是收获的结果,而“藤”“须”是在获取结果的过程中遇到的羁绊。所以他的立意——“明确人生的目标与结果,不要为他物分神”是符合题意的。
2.此文语言流畅,表达清晰。该文的语言表达应该说是有瑕疵的,因为整篇文章写得有点“平”,即语言不够出彩,在句式上也少有变化,但胜在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3.论证有层次,显示思维的变化。该考生在论证上不仅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在举事例时还注意到了点与面的关系。这看似简单,但能够有意识这样操作的学生比较少,这也是该考生的文章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
4.扣分项为零。扣分主要集中在无题目、少字数和错别字这三方面。无题目与少字数都反映考生对题目的理解不足等问题。错别字更为重要,在数字化的时代,文字的书写美观与规范正迫切需要大力提倡。
纤微中见博大
山东一考生
记得几年前我在报上读过介绍“全息生物学”的文章。文章说人体的每个器官按“全息生物学”来解释都是微缩了的人体总和。拿耳朵来举例,耳朵上的每个穴位都与人体中的某个器官有关联,通过耳朵上的穴位按摩治疗就能治愈相应器官的病痛。真是不可思议!我略一沉思,恍然悟出,整个世界原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它极宏大极广博,容纳万物,蕴含万机,包藏万理;同时它又可将这万物、万机、万理注入极狭小之地,极卑微之体,极纤细之脉,极清澈之眼。它浩渺宏大繁杂可以至大到无形,也可以至小为一点。这就是纤微中见博大,具象里现无形吧!明白了这个道理,相信不会再有父亲去制止孩子分辨丝瓜藤与肉豆须了。因为在细微处找不同,探索细微的差异,不也是对宏大世界的一种探索吗? 在材料中,孩子无视“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的谚语,为了让它们各归各枝,各从各脉,不惜把纠缠错综的茎须都扯断了。从植物学的角度去讲,看似一样的丝瓜藤与肉豆须一定会有细微的不同,只不过这细微不同之处或许在成人的眼中被忽略了,但在孩子的眼中或许就是一扇开启未知世界的大门,会给他带来无限的惊喜。
关注事物细微之处,意味着勇于探究,永远不做人云亦云的从众。著名历史学家江晓原有一次应邀到大学里去讲如何确定武王伐纣的年代及日程问题。事后有学生质疑确定武王伐纣决战的时间对现在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江教授耐心回答:“考证武王伐纣在哪一天,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来说确实毫无用处,管他是哪一天呢!你该干什么照样干什么。但是学术或文化不应用‘有用’还是‘无用’去评判。”所以孩子去分辨丝瓜藤与肉豆须或许是无用的,但分辨藤须的“好”却留在他的生命中,让他明白自我探究的“好”,最后成为一个不盲目跟着别人说“好”的人。
记得冰心先生在散文《谈生命》里写道:应该让个体生命都成为奔腾至海的一江春水,而不应该成为死湖;都应成为直插云霄的大树,而不应该成为种子的空壳!是呀,如果总是沿着前辈的脚步向前走,在探索之途上何时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上天赐给我们人类两样东西——希望和梦,以此来消除人生的苦难。”或许这些希望和梦对孩子而言就存在于一些细小寻常的事物中!
让我们怀着探寻之心分开那些琐碎无奇的表面,怀着执着之情捡拾那些闪光的、不易捕捉但确实存在的东西。这样,我们就会怀着敬畏之心去领略纤微具象中的意义,就会怀着感激之心去酬谢纤微具象里包含着的丰富、博大的启迪力量。
//名师点评//
1.见解深刻,阐述到位。该考生对孩子分辨丝瓜藤与肉豆须这一行为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一连指出这一行为的诸多好处:有探索精神,敢于质疑等。在阐述自我见解时既有自我认知又有名人主张,两者相辅相成,使文章内容充实。
2.意蕴丰富,语言精当。文章以“全息生物学”切入,引出后文“纤微中见博大,具象里现无形”的认知,凸显一种较为厚重博大的视角,让该文具有较丰富的包容性。同时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手法较为多样化,有较强的说服力。陈述、议论、抒情都注意与原语料相衔接,保证了论证的紧凑性,既具文采又言之有物。
莫让细枝末节迷惑我们的认知
经典素材
——居里夫人的奖章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不注重名利。她一生获得奖金10次,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全不在意。一天,她的朋友来家中做客,看见居里夫人的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奖给居里夫人的金质奖章,朋友大吃一惊,忙问:“现在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点评:居里夫人执着专注地追求着人生的事业,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不为荣誉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完美地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时事素材
——“布鞋院士”李小文
2015年1月10日,中国著名遥感学家李小文逝世。李小文一生低调,在装扮自己等细枝末节的事情上从不在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经常穿着那双80元买来的布鞋,连袜子都省了。2014年,李小文就因穿布鞋上课的照片成为网络热门人物,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但李小文和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点评:李小文不被社会繁华所迷惑,不为人生路上的细枝末节所牵绊,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让世人折服。
语录素材:
一个人只有将全部精力都集中于他的事业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大师。(爱因斯坦/德国物理学家)
大行不顾细瑾,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西汉史学家)
当人选择了向上的阶梯之时,就要丢弃很多细枝末节。(六六/作家)
要用人唯贤,不拘小节。(邓小平/中国伟人)
那些每天都守在市场的人,最终会被市场中出现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所左右。(乔治·索罗斯/美国经济投资人)
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经典素材
——挑战教会权威的“日心说”
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前,“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哥白尼40岁时,提出的“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因此遭到教会的反对。但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经过36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在《天体运行论》的序言里,他说,前人有权虚构圆轮来解释星空的现象,自己也有权尝试发现一种比圆轮更为妥当的方法。哥白尼的“日心说”重新定位了地球和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点评:要合理质疑,勇于创新,只有心中长开质疑之花,我们才能创造出不一样的果实。
时事素材
——谢赫特曼的质疑
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因1982年发现的准晶体而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1982年前,准晶体这种物质被当时的科学界认为是不存在的。尽管违背当时的科学常识,谢赫特曼却始终质疑当时理论的正确性,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准晶体的存在,从而证明了自己。谢赫特曼曾说:“为了创新,人们要不断地提出问题。问老师,问自己,独立思考,不要接受现成的答案。你要思考世界上缺少什么,那么你就要创造什么。”
点评:“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人类前行的过程中,批判和怀疑起着无可置疑的推动作用。若无当年谢赫特曼的质疑,或许今天人类在化学领域的成就便会因此而削弱几分。
语录素材
敢于质疑、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是科学之树成长的沃土。(李克强/中国领导人)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朱熹/南宋理学家)
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狄德罗/法国启蒙思想家)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中国哲学家)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
顺从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经典素材
——“人虫大战”,百年之反思
1945年,瑞士化学家缪勒因发现DDT的杀虫效果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二战结束后,DDT作为化学农药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推广,几乎覆盖了病虫草害防治的所有领域。随着DDT化学农药的超量使用,害虫产生了强烈的抗药性,人们被迫使用更毒的农药。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害虫杂草越来越多;农民因长期接触农药,患各种疾病尤其患癌症的人数越来越多;食品中农药、除草剂与生长激素的残留量也越来越高,进而影响到了城市人群的健康。
点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同时也是第一破坏力。若不遵守自然规律,致使生态系统崩溃,人类社会也会因此走向灭亡。
时事素材
——《穹顶之下》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2015年2月28日,记者柴静推出了其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一句“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着”震撼人心。纪录片通过务实的调查和翔实的数据对雾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雾霾从哪里来?从人类不尊重自然规律,无休止地破坏自然而来。
点评:人们要改造自然,造福人类,首先就必须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地按自然规律办事。不尊重自然规律主观蛮干,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语录素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战国末思想家)
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恩格斯/德国哲学家)
大自然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甘地/印度政治领袖)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征服大自然。(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哲学家)
阅历与视野
经典素材
——英国名犬成李鸿章的美餐
李鸿章出访伦敦时,经幕僚建议,前往海军上将戈登的纪念碑致敬。戈登家人为表谢意,特将一条喜爱的名犬赠送给李鸿章。不料数日后,戈登家人收到李鸿章的信,信中说他们送的狗他已经让厨房师傅宰来吃了。戈登家人当时便气得暴跳如雷,极度痛恨这位愚昧无知的大国总理。而李鸿章的行为也给外国政要增添了茶余饭后的笑料。
点评:无足够之阅历,不开拓新的视野,便会让自己陷入鼠目寸光的泥淖,在愚昧无知中难以自拔,最终沦为他人之笑柄。
时事素材
——《大话西游》重映:笑着笑着就哭了
2014年,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重映,很多观众喊着要为周星驰“补票”,《大话西游》因此收获了近50%的上座率。时隔20年,关于这部电影中耳熟能详的情节,影迷们纷纷表示经过多年的沉淀后,如今能解读出电影中更多的内涵。也有人说自己看片时笑着笑着就哭了。
点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不同的阅历给予我们不同的感受,深层次的阅历也让我们更加了解生活的内涵。
语录素材
人生贵有阅历,阅历是要人能惩前毖后、改过迁善。能做到这样,到老了便能平安幸福。(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中国当代学者)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清代文学家)
理智是经验阅历的成果,它潜在人体内部,如同火藏在石块内部,两块石头相撞,就迸出火花。人的经验越多,理智就越多。(伊本·穆加发/波斯籍阿拉伯散文大师)
我们那一代人成长经历是比较独特的,因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长大的,经历了许许多多与我们年龄不符的事情,这些丰富的阅历都是我们的财富。( 张艺谋/中国电影导演)
结果的重要性
经典素材
——斯科特的遗憾
《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著的一篇传记。文中讲述了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斯科特付出的艰辛并不比阿蒙森少一分,但是他却不能被载入史册——他只能做第二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点评:没有人能否定斯科特的伟大,但是斯科特却没能名扬后世,因为在这场角逐中他输了。没有结果,过程就是无根的草;有了结果,过程才可能开出娇艳的花。
时事素材
——迟来的正义
6年前,张燕生接手让众律师倍感头疼的“念斌案”,为念斌辩护。念斌数次被判死刑,案件数次重审,张燕生却始终坚信正义一定会来。2014年8月22日,在张燕生的努力下,念斌终获清白。张燕生说愿此案成为平反的标本:“正义会迟到,但永不缺席。”
点评:正义不会嫌贫爱富,也不会屈服于权力与时间。正义到来的过程无论多艰难曲折,但结果都将会成为后人丈量是非黑白的标准。
语录素材
只要结局是好的,一切都是好的。(莎士比亚/英国思想家)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中国伟人)
不管战略多美妙,偶尔看看结果如何很重要。(丘吉尔/英国政治家)
结果好,就一切都好。(恩格斯/德国哲学家)
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力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爱因斯坦/德国物理学家)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该题目属于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点是:新材料作文的语料指向性是多元多角度的。写作者只要把握住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据此立意成文即可。
该作文语料出自林清玄的散文《无风絮自飞》,原文作者从自身成长的角度来写对人生、对自然、对禅意的感悟,可以说原文的主题导向性还是十分明确的,烙有林清玄散文的明显印记——既有佛学智慧又有入世情怀。该作文语料是原文的删节版,仅保留了乡间谚语、小孩与父亲不同的做法及认知这三部分内容,所以该作文题的语料部分仅限于对现象的描述,没有对现象进行任何的评析与判断。这无疑为写作者提供了一个见仁见智的写作平台。写作者可以从这个现象描述中筛选不同的信息点,然后对信息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自己的评析与判断。
具体到该作文语料上,由于孩子与父亲的做法与认知是相反的,所以体现出来的信息归纳也是互为反向的,这需要写作者在作文中明确倾向性或能够辩证分析这种反向性。现场阅卷指导意见认为,学生选择谚语智慧、孩子行为、父亲认知三者中的任何一个角度来谈自己的理解都符合题意。考生将孩子与父亲的行为与认知结合起来谈,只要形成自己统一的认识也是符合题意的。
心守“瓜豆”,不辨“藤须”
山东一考生
种下瓜豆,便只愿细心呵护,育其成长,以求有所收获。纵使它们藤须缠绕无法分辨又有何妨?何必为此迷茫。我们最终所要的仅是瓜豆。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只需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就不必为无关的缠绕所伤神,只为自己所朝的方向而奋斗。
也许是这个社会太过嘈杂,人们总是会在前行的路上被无关自己的“藤须”所束缚,忘了自己最初的使命。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需要坚定我们的初衷,昂首向前。
明确自己的道路,便只顾风雨兼程,不管世外之物。如此行之,便终有收获。当阎连科成为首获卡夫卡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时,他并不为之意外或有所得意。他表示获奖只是瞬间之事,而创作之路则是自己永久坚持的道路。他用一颗平静之心对待获奖,不因此放下写作专注于身外的奖项。那些奖项便如分人精力的缠绕藤须,对一个作家来说,纵使它们纠结错综,他也不去关注,因为他的使命是写作,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以遗世人,留下精神上的财富。阎连科明确了自己的道路,便只顾专心于此,纵使奖项堆叠,也不会是他的目标和终点。他只需要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一来无愧于自己,二来留下精神财富以遗世人,这些才是人生真正的收获。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我们更要明确自己的道路,从此只顾风雨兼程。
若为分辨藤须而将其扯断,瓜豆便不会存在。社会上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者不去钻研著作而去游览全国,高谈阔论;运动员不去努力训练而是成为众多广告、访谈的常客;演员不去演戏而只顾在红毯上花枝招展。上述之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我相信他们最初心中也有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但他们却为名利的“藤须”分神,只顾去分辨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种下的“瓜”与“豆”,而自己最终想要收获的也只是“瓜”与“豆”。若为“藤须”之分辨所累,将其用力扯断,“瓜豆”将何在?尽管社会嘈杂,但真理不会改变。受人敬仰之人不会是三心二意、不辨方向的人。受人敬仰的学者会是如两袖清风的“布鞋院士”李小文那样的人;受人敬仰的运动员会是那些专注于训练,为梦想而拼搏的人;受人敬仰的演员会是如陈道明那样在红毯上不常见而作品感人的人。那些忘了自己是要得“瓜豆”之人,终会因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而遗憾。
人生道路并非要繁花装饰才得以美丽。人生道路的美不在于外,而在于有明确坚定的内心。我们要时刻明确自己的方向与道路,知道自己前行的路,不为他物分神才能无负自己。既然心守“瓜豆”,又何必去辨那“藤须”?
//名师点评//
1.对考题有正确的认知。该考生从题目中能够准确辨识“瓜”“豆”是收获的结果,而“藤”“须”是在获取结果的过程中遇到的羁绊。所以他的立意——“明确人生的目标与结果,不要为他物分神”是符合题意的。
2.此文语言流畅,表达清晰。该文的语言表达应该说是有瑕疵的,因为整篇文章写得有点“平”,即语言不够出彩,在句式上也少有变化,但胜在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3.论证有层次,显示思维的变化。该考生在论证上不仅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在举事例时还注意到了点与面的关系。这看似简单,但能够有意识这样操作的学生比较少,这也是该考生的文章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
4.扣分项为零。扣分主要集中在无题目、少字数和错别字这三方面。无题目与少字数都反映考生对题目的理解不足等问题。错别字更为重要,在数字化的时代,文字的书写美观与规范正迫切需要大力提倡。
纤微中见博大
山东一考生
记得几年前我在报上读过介绍“全息生物学”的文章。文章说人体的每个器官按“全息生物学”来解释都是微缩了的人体总和。拿耳朵来举例,耳朵上的每个穴位都与人体中的某个器官有关联,通过耳朵上的穴位按摩治疗就能治愈相应器官的病痛。真是不可思议!我略一沉思,恍然悟出,整个世界原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它极宏大极广博,容纳万物,蕴含万机,包藏万理;同时它又可将这万物、万机、万理注入极狭小之地,极卑微之体,极纤细之脉,极清澈之眼。它浩渺宏大繁杂可以至大到无形,也可以至小为一点。这就是纤微中见博大,具象里现无形吧!明白了这个道理,相信不会再有父亲去制止孩子分辨丝瓜藤与肉豆须了。因为在细微处找不同,探索细微的差异,不也是对宏大世界的一种探索吗? 在材料中,孩子无视“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的谚语,为了让它们各归各枝,各从各脉,不惜把纠缠错综的茎须都扯断了。从植物学的角度去讲,看似一样的丝瓜藤与肉豆须一定会有细微的不同,只不过这细微不同之处或许在成人的眼中被忽略了,但在孩子的眼中或许就是一扇开启未知世界的大门,会给他带来无限的惊喜。
关注事物细微之处,意味着勇于探究,永远不做人云亦云的从众。著名历史学家江晓原有一次应邀到大学里去讲如何确定武王伐纣的年代及日程问题。事后有学生质疑确定武王伐纣决战的时间对现在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江教授耐心回答:“考证武王伐纣在哪一天,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来说确实毫无用处,管他是哪一天呢!你该干什么照样干什么。但是学术或文化不应用‘有用’还是‘无用’去评判。”所以孩子去分辨丝瓜藤与肉豆须或许是无用的,但分辨藤须的“好”却留在他的生命中,让他明白自我探究的“好”,最后成为一个不盲目跟着别人说“好”的人。
记得冰心先生在散文《谈生命》里写道:应该让个体生命都成为奔腾至海的一江春水,而不应该成为死湖;都应成为直插云霄的大树,而不应该成为种子的空壳!是呀,如果总是沿着前辈的脚步向前走,在探索之途上何时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上天赐给我们人类两样东西——希望和梦,以此来消除人生的苦难。”或许这些希望和梦对孩子而言就存在于一些细小寻常的事物中!
让我们怀着探寻之心分开那些琐碎无奇的表面,怀着执着之情捡拾那些闪光的、不易捕捉但确实存在的东西。这样,我们就会怀着敬畏之心去领略纤微具象中的意义,就会怀着感激之心去酬谢纤微具象里包含着的丰富、博大的启迪力量。
//名师点评//
1.见解深刻,阐述到位。该考生对孩子分辨丝瓜藤与肉豆须这一行为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一连指出这一行为的诸多好处:有探索精神,敢于质疑等。在阐述自我见解时既有自我认知又有名人主张,两者相辅相成,使文章内容充实。
2.意蕴丰富,语言精当。文章以“全息生物学”切入,引出后文“纤微中见博大,具象里现无形”的认知,凸显一种较为厚重博大的视角,让该文具有较丰富的包容性。同时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手法较为多样化,有较强的说服力。陈述、议论、抒情都注意与原语料相衔接,保证了论证的紧凑性,既具文采又言之有物。
莫让细枝末节迷惑我们的认知
经典素材
——居里夫人的奖章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不注重名利。她一生获得奖金10次,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全不在意。一天,她的朋友来家中做客,看见居里夫人的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奖给居里夫人的金质奖章,朋友大吃一惊,忙问:“现在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点评:居里夫人执着专注地追求着人生的事业,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不为荣誉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完美地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时事素材
——“布鞋院士”李小文
2015年1月10日,中国著名遥感学家李小文逝世。李小文一生低调,在装扮自己等细枝末节的事情上从不在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经常穿着那双80元买来的布鞋,连袜子都省了。2014年,李小文就因穿布鞋上课的照片成为网络热门人物,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但李小文和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点评:李小文不被社会繁华所迷惑,不为人生路上的细枝末节所牵绊,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让世人折服。
语录素材:
一个人只有将全部精力都集中于他的事业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大师。(爱因斯坦/德国物理学家)
大行不顾细瑾,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西汉史学家)
当人选择了向上的阶梯之时,就要丢弃很多细枝末节。(六六/作家)
要用人唯贤,不拘小节。(邓小平/中国伟人)
那些每天都守在市场的人,最终会被市场中出现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所左右。(乔治·索罗斯/美国经济投资人)
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经典素材
——挑战教会权威的“日心说”
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前,“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哥白尼40岁时,提出的“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因此遭到教会的反对。但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经过36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在《天体运行论》的序言里,他说,前人有权虚构圆轮来解释星空的现象,自己也有权尝试发现一种比圆轮更为妥当的方法。哥白尼的“日心说”重新定位了地球和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点评:要合理质疑,勇于创新,只有心中长开质疑之花,我们才能创造出不一样的果实。
时事素材
——谢赫特曼的质疑
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因1982年发现的准晶体而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1982年前,准晶体这种物质被当时的科学界认为是不存在的。尽管违背当时的科学常识,谢赫特曼却始终质疑当时理论的正确性,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准晶体的存在,从而证明了自己。谢赫特曼曾说:“为了创新,人们要不断地提出问题。问老师,问自己,独立思考,不要接受现成的答案。你要思考世界上缺少什么,那么你就要创造什么。”
点评:“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人类前行的过程中,批判和怀疑起着无可置疑的推动作用。若无当年谢赫特曼的质疑,或许今天人类在化学领域的成就便会因此而削弱几分。
语录素材
敢于质疑、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是科学之树成长的沃土。(李克强/中国领导人)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朱熹/南宋理学家)
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狄德罗/法国启蒙思想家)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中国哲学家)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
顺从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经典素材
——“人虫大战”,百年之反思
1945年,瑞士化学家缪勒因发现DDT的杀虫效果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二战结束后,DDT作为化学农药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推广,几乎覆盖了病虫草害防治的所有领域。随着DDT化学农药的超量使用,害虫产生了强烈的抗药性,人们被迫使用更毒的农药。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害虫杂草越来越多;农民因长期接触农药,患各种疾病尤其患癌症的人数越来越多;食品中农药、除草剂与生长激素的残留量也越来越高,进而影响到了城市人群的健康。
点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同时也是第一破坏力。若不遵守自然规律,致使生态系统崩溃,人类社会也会因此走向灭亡。
时事素材
——《穹顶之下》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2015年2月28日,记者柴静推出了其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一句“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着”震撼人心。纪录片通过务实的调查和翔实的数据对雾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雾霾从哪里来?从人类不尊重自然规律,无休止地破坏自然而来。
点评:人们要改造自然,造福人类,首先就必须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地按自然规律办事。不尊重自然规律主观蛮干,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语录素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战国末思想家)
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恩格斯/德国哲学家)
大自然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甘地/印度政治领袖)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征服大自然。(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哲学家)
阅历与视野
经典素材
——英国名犬成李鸿章的美餐
李鸿章出访伦敦时,经幕僚建议,前往海军上将戈登的纪念碑致敬。戈登家人为表谢意,特将一条喜爱的名犬赠送给李鸿章。不料数日后,戈登家人收到李鸿章的信,信中说他们送的狗他已经让厨房师傅宰来吃了。戈登家人当时便气得暴跳如雷,极度痛恨这位愚昧无知的大国总理。而李鸿章的行为也给外国政要增添了茶余饭后的笑料。
点评:无足够之阅历,不开拓新的视野,便会让自己陷入鼠目寸光的泥淖,在愚昧无知中难以自拔,最终沦为他人之笑柄。
时事素材
——《大话西游》重映:笑着笑着就哭了
2014年,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重映,很多观众喊着要为周星驰“补票”,《大话西游》因此收获了近50%的上座率。时隔20年,关于这部电影中耳熟能详的情节,影迷们纷纷表示经过多年的沉淀后,如今能解读出电影中更多的内涵。也有人说自己看片时笑着笑着就哭了。
点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不同的阅历给予我们不同的感受,深层次的阅历也让我们更加了解生活的内涵。
语录素材
人生贵有阅历,阅历是要人能惩前毖后、改过迁善。能做到这样,到老了便能平安幸福。(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中国当代学者)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清代文学家)
理智是经验阅历的成果,它潜在人体内部,如同火藏在石块内部,两块石头相撞,就迸出火花。人的经验越多,理智就越多。(伊本·穆加发/波斯籍阿拉伯散文大师)
我们那一代人成长经历是比较独特的,因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长大的,经历了许许多多与我们年龄不符的事情,这些丰富的阅历都是我们的财富。( 张艺谋/中国电影导演)
结果的重要性
经典素材
——斯科特的遗憾
《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著的一篇传记。文中讲述了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斯科特付出的艰辛并不比阿蒙森少一分,但是他却不能被载入史册——他只能做第二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点评:没有人能否定斯科特的伟大,但是斯科特却没能名扬后世,因为在这场角逐中他输了。没有结果,过程就是无根的草;有了结果,过程才可能开出娇艳的花。
时事素材
——迟来的正义
6年前,张燕生接手让众律师倍感头疼的“念斌案”,为念斌辩护。念斌数次被判死刑,案件数次重审,张燕生却始终坚信正义一定会来。2014年8月22日,在张燕生的努力下,念斌终获清白。张燕生说愿此案成为平反的标本:“正义会迟到,但永不缺席。”
点评:正义不会嫌贫爱富,也不会屈服于权力与时间。正义到来的过程无论多艰难曲折,但结果都将会成为后人丈量是非黑白的标准。
语录素材
只要结局是好的,一切都是好的。(莎士比亚/英国思想家)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中国伟人)
不管战略多美妙,偶尔看看结果如何很重要。(丘吉尔/英国政治家)
结果好,就一切都好。(恩格斯/德国哲学家)
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力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爱因斯坦/德国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