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杂文集《坟》是一九二七年未名社初版的,收录了一九零七年至一九二五年所作的二十三篇论文与杂文,除早年在日本写的文言四篇,其余都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写的,表现了鲁迅先生坚定的反封建立场与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其中《灯下漫笔》一文,揭示了腐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品首先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即从钞票兑换现银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且变了以后,还万分欢喜,表现出一个普通国民在政局动荡时的心情:开始是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兑成钞票,“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很乐意收受行使了”;接着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国民“不甘心”而“恐慌”;后来,则是因“六折”“七折”地将钞票兑成现银。真上了当了,吃了亏了,却“非常高兴”。这样儿经折腾,人民对“政府”恐怕只有不信任了。先生用较大的篇幅,意在为我们展示国民的内心世界,也足见先生对民生的密切关注。
也许读者会认为这是特殊时期,是国民的“个性”。而先生却不在钞票兑换上深究下去,放手游一笔,把读者的目光引入更广阔的历史天空。纵观中国历史便知道:乱的时间长,人民不及牛马;“治”的时间短,人不过略等于牛马。进而推之,中国国民做奴隶是一种奢望,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国民的普遍心态是容易满足。
这时,读者心中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国民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样呢?先生顺势引导我们同溯历史。
无论读《钦定二十四史》,“审察精神文明”,还是翻《鉴略》,看《历代纪元编》,深味“三千余年古国古”,一切复古派都在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这种长期奴化教育的结果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国民的真实生活呢?强盗来了该杀,官兵来了也要被杀,足见国民麻木不仁,缺乏反抗精神。更不用说明末清初“古怪”的张献忠了,纳粮不纳粮,降与不降都要杀,老百姓哪里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长期下来,五千年的折腾,使国民的精神状态变得高度隐忍,深度麻木。“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是百代民众之共同心声。一部中国通史,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血泪史,是“暂时做稳奴隶”的辛酸史。字里行间,充溢了对国民悲惨命运的哀痛之情和对国民隐忍不抗争的激愤之情。
掩卷太息,民生多艰,深思之余,也许侥幸现在恐怕状况略好吧。
走近现实,仔细考察现在国民的生活状态呢?国学家“崇奉国粹”,文学家“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热心复古”;而百姓呢,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儒则“避进教堂”……看来,都不满于现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呀。笔触直刺反动统治阶级: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循环在两个时代夹缝当中,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悲惨命运,何日是个尽头啊……
在读者失望叹息,跌足切齿拊心之际,先生提出了“第二样时代”的概念,并寄希望于青年,引来读者对国家命运热切关注的目光。
综观全文,作者由一件普通的事件开始,直陈时弊,指出国民性的病根,揭其病痛,是冷峻的现实主义。热切地企盼有识之士,予以关注,引以“疗救”。当然,这有别于郁达人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我就爱我的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更有别于老舍“我爱大清国,可……”,虽没有直呼“爱国”却是真正的深沉的爱国土义。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然后爱这个世界,而鲁迅即是看清了祖国所有缺点并执着地爱着祖国,却只能用心用笔甚至用生命呐喊的人。
作品首先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即从钞票兑换现银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且变了以后,还万分欢喜,表现出一个普通国民在政局动荡时的心情:开始是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兑成钞票,“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很乐意收受行使了”;接着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国民“不甘心”而“恐慌”;后来,则是因“六折”“七折”地将钞票兑成现银。真上了当了,吃了亏了,却“非常高兴”。这样儿经折腾,人民对“政府”恐怕只有不信任了。先生用较大的篇幅,意在为我们展示国民的内心世界,也足见先生对民生的密切关注。
也许读者会认为这是特殊时期,是国民的“个性”。而先生却不在钞票兑换上深究下去,放手游一笔,把读者的目光引入更广阔的历史天空。纵观中国历史便知道:乱的时间长,人民不及牛马;“治”的时间短,人不过略等于牛马。进而推之,中国国民做奴隶是一种奢望,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国民的普遍心态是容易满足。
这时,读者心中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国民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样呢?先生顺势引导我们同溯历史。
无论读《钦定二十四史》,“审察精神文明”,还是翻《鉴略》,看《历代纪元编》,深味“三千余年古国古”,一切复古派都在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这种长期奴化教育的结果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国民的真实生活呢?强盗来了该杀,官兵来了也要被杀,足见国民麻木不仁,缺乏反抗精神。更不用说明末清初“古怪”的张献忠了,纳粮不纳粮,降与不降都要杀,老百姓哪里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长期下来,五千年的折腾,使国民的精神状态变得高度隐忍,深度麻木。“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是百代民众之共同心声。一部中国通史,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血泪史,是“暂时做稳奴隶”的辛酸史。字里行间,充溢了对国民悲惨命运的哀痛之情和对国民隐忍不抗争的激愤之情。
掩卷太息,民生多艰,深思之余,也许侥幸现在恐怕状况略好吧。
走近现实,仔细考察现在国民的生活状态呢?国学家“崇奉国粹”,文学家“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热心复古”;而百姓呢,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儒则“避进教堂”……看来,都不满于现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呀。笔触直刺反动统治阶级: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循环在两个时代夹缝当中,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悲惨命运,何日是个尽头啊……
在读者失望叹息,跌足切齿拊心之际,先生提出了“第二样时代”的概念,并寄希望于青年,引来读者对国家命运热切关注的目光。
综观全文,作者由一件普通的事件开始,直陈时弊,指出国民性的病根,揭其病痛,是冷峻的现实主义。热切地企盼有识之士,予以关注,引以“疗救”。当然,这有别于郁达人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我就爱我的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更有别于老舍“我爱大清国,可……”,虽没有直呼“爱国”却是真正的深沉的爱国土义。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然后爱这个世界,而鲁迅即是看清了祖国所有缺点并执着地爱着祖国,却只能用心用笔甚至用生命呐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