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影视节目的三大元素之一,字幕因其独特的优势而越来越受到认知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眼动研究发现,在影视观看过程中,观众对字幕的注视具有偏好性和必然性,且对字幕的加工受字幕本身属性、字幕呈现环境、观众个体特征等三大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字幕设计,有利于对观众的认知负荷进行优化,以促进其对字幕及视频内容的信息加工。
[关键词]影视 字幕加工 眼动 认知负荷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072-03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类影视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视听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而作为影视节目的重要元素之一,字幕(subtitle)近年来愈发受到国内外认知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一、字幕的含义及优势
所谓字幕,是指影视节目中对话语言或声音信息的转译文本,一般出现在屏幕的下方。[1]字幕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迎合了影视受众信息加工的基本需求。随着视频等图像技术的更新,字幕因其独特的优势而逐渐成为现代影视资料的重要成分。
(一)制作成本低
字幕通常用做视听材料中的一种低成本翻译产品,特别是对于引进的国外影视而言,更能体现其低廉的优势。例如,相比配音,字幕制作的成本更低,使得各类跨国影视产品能够满足不同语言群体的需求,从而不必严重依赖于配音。
(二)弥补群众收视需求
信息加工是影视观看过程中的必要任务。但是如果当前信息复杂度较高,那么可能导致观众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加工转瞬即逝的动态视频内容。而作为优化信息加工的元素之一,字幕的植入将有利于促进观众对视听材料(特别是国外产品)内容的理解,正确把握节目的主旨。此外,对于聋人、老年人、外国人等特殊受众而言,字幕无疑在弥补其收视需求上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
(三)促进伴随性学习
除正式学习之外,伴随性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也是语言习得的一种方式,而字幕则是促进观众伴随性语言学习的手段之一。许多研究发现,字幕对儿童的词汇、语法习得和记忆等都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例如,一、三年级小学生通过观看一次约10分钟的电影短片,均可伴随学习到生字,一年级儿童平均习得9个新字,三年级儿童平均习得2个新字。[2]
二、字幕加工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眼动技术成为探讨影视观看过程中字幕加工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技术可以实现对人类的潜在认知加工过程的实时测量,提供个体在进行字幕观看时即时的程序性眼动注视模式和感知加工信息,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青睐。
眼动研究发现,在影视观看过程中,个体对字幕的注视具有偏好性和必然性。[3]例如,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观众的视线大部分集中在屏幕中央5°×5°的区域;而当字幕呈现时,眼睛注视位置有所改变,大部分注视点会降低至字幕区附近。[4]因此,在此基础上厘清字幕加工的影响因素是科学合理地设计字幕的前提。
(一)字幕本身属性
根据以往研究,影响字幕加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字幕本身的属性,主要包括字幕类型、字幕行数、字幕行切分质量、字幕速度等。
Bisson等人采用眼动技术考察了字幕的不同类型对字幕注视加工的影响。[5]他们划分了四类字幕组别:标准字幕组(外语配音-国语字幕)、逆转字幕组(国语配音-外语字幕)、语内字幕组(外语配音-外语字幕)、控制组(外语配音-无字幕)。研究选取母语为英语的被试,并将其随机分配到以上四个组别中,要求被试观看对应字幕的电影节目。结果发现,相比国语配音,当配音为外语时,观众对字幕区的注视时间更长,且注视次数和跳读次数更多,即当配音的复杂度较高时,观众会更多地求助于观看字幕,以优化对电影节目内容的理解。在此之前,d’Ydewalle和De Bruycker也对标准字幕和逆转字幕进行了眼动研究,[3]发现逆转字幕条件下观众在字幕区的跳读次数更多,注视次数更少,潜伏期也更长。相对标准字幕,观众对逆转字幕的阅读模式更不规则,且更少地采用逐词阅读字幕的方式。
字幕行数也影响着影视观看过程中的字幕注视加工。研究发现,相比单行字幕,观众对双行字幕的注视次数更多,注视时间更长,阅读模式也更为规则。[3][6]这主要是因为,观众清楚单行字幕的呈现时间很短,为了尽量在画面和字幕间实现更多的转换,观众在字幕区的眼跳变得更为频繁;而在双行字幕条件下,由于字幕呈现的时间相对更长,因此观众有更充足的时间对字幕进行轻松阅读,字幕注视的潜伏期也相应增长。另外,双行字幕存在换行注视的问题,行与行间的回视增加了观众对双行字幕的注视时间。
多行字幕在转行时需要考虑字幕行切分的质量问题。心理语言学认为,正常阅读主要是通过组块方式进行的连贯而整体的加工,字幕的换行最好是在分句或短语的边界处,否则不利于字幕的加工。Perego等人研究了双行字幕的行切分质量对观众的字幕加工的影响。[7]他们设置了良好切分和劣质切分两种双行字幕,例如对于字幕“我一定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若在“的”后换行,则属于良好切分字幕,若在“自”后换行,则属于劣质切分字幕。结果发现观众观看劣质切分字幕时可能更加困难,对字幕的平均注视时间相对更长。
字幕速度是影响观众加工字幕的另一重要因素。据统计,影视节目中字幕呈现的平均速度约为141个单词/分钟。[8]而有研究者在要求观众对字幕的速度进行评定时发现,中等速度为145个单词/分钟,略高于上述实际统计值,且观众的听力状况影响其字幕速度偏好,听力能力越好的观众越希望字幕慢速呈现。[9]眼动研究表明,当字幕速度为100个单词/分钟时,观众注视字幕的时间比例为82%;当字幕速度提高到180个单词/分钟时,观众注视字幕的时间比例增加至86%。[10]Tyler等人也发现,当字幕速度為90或120个单词/分钟时,儿童对电视内容的理解要好于180个单词/分钟的速度,并建议将120个单词/分钟定为儿童电视节目中字幕的最低呈现速度,最高速度最好处于120—180个单词/分钟之间。[11] (二)字幕呈现环境
字幕呈现的外部环境是影响字幕加工的另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声音、场景转换、视频物理突显性等。
作为影视节目的三大元素之一,声音对观众的字幕加工具有显著作用。Ross和Kowler研究发现,[4]有声音时观众注视字幕的时间会比无声音时更短,且在有声音条件下,当字幕刚开始出现时,眼跳首次进入字幕区的潜伏期比无配音时更长。王福兴等也对字幕加工过程中声音的作用进行了眼动研究[1],发现在没有声音时,观众对字幕的注视次数更多,总注视时间更长。此外,声音的熟悉性也会影响观众的字幕加工。如果声音为观众不太熟悉的外语配音,那么他们对字幕的注视加工会更多。不过,声音的呈现并不會加速字幕的阅读,字幕阅读也未因需要更随配音的节奏而有所减慢,即使去掉配音也不会促使观众重复阅读字幕,故声音对字幕加工的影响具有有限性。
来自场景识别领域的研究发现,场景转换影响个体对场景的眼动加工模式。同样,影视观看过程中的注视加工也会受到场景转换的影响。例如,De Linde和Kay对比了较多的场景转换(每条字幕中平均3.5次转换)和较少的场景转换(每条字幕中平均1.3次转换)在阅读字幕过程中的作用,[12]发现当场景转换次数更多时,观众在画面和字幕之间的注意转换次数也更多。Krejtz, Szarkowska和Krejtz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场景转换前和转换后的眼动数据[13],结果发现转换前对字幕区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比例比转换后更高,但转换后对字幕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比转换前更长。因此,场景转换在字幕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物理突显性在观众观看影视节目时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例如,相比颜色、高亮等较为突显的特征,屏幕中的闪烁和运动在预测观众的注视位置上更有优势。而且观众在观看时存在中央偏好,大部分注视会维持在屏幕的中央附近。不过这可能仍反映了物理突显性的重要作用,因为往往最重要、最生动的事物都居于屏幕中央。然而,由于认知资源的有限性,物理突显性对视频画面的注视加工的作用也会间接影响观众对字幕的眼动加工。
(三)观众个体特征
最后,影响观众进行字幕加工的还包括观众的个体特征,如年龄、听力水平、阅读能力等。
影视观看过程中的字幕加工具有一定的发展性。Koolstra,
Van der Voort和d’Ydewalle选取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小学儿童共54名,并要求其观看带字幕的电影[14],发现四年级和六年级儿童阅读字幕的方式已经和成人类似,即他们阅读字幕的时间会随着字符数和字幕行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小学二年级儿童受阅读水平限制,因此阅读字幕的时间也更少。
探讨不同听力水平观众在字幕加工上的差异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Szarkowska等人采用眼动技术探讨了三种听力水平(健听、听力困难、失聪)的观众在观看逐字字幕、标准字幕和编辑字幕之间的差异[15],发现当观看带逐字字幕的视频片段时,失聪者比健听者注视字幕的时间更长,总注视次数和平均注视次数也更多,而失聪者和听力困难者无显著差异;但在逐字字幕和标准字幕条件下,听力困难者在画面区和字幕区之间的注意转换更频繁。其他研究也发现,相比健听观众,失聪和听力困难观众在字幕出现时对字幕的注视次数更多,注视时间更长,失聪观众对字幕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比健听观众更长。[13]
字幕加工还与观众的阅读技能有关,阅读技能较差的观众倾向于花费更多时间阅读字幕,但那些在交流中惯于唇读的人更倾向于注视影视节目中演员的嘴唇,而非字幕。阅读能力高的人往往阅读速度较快,而观众的阅读速度又与字幕的注视程度存在正相关,阅读速度越快,对字幕的注视加工就越多。[16]这些为提高观众的字幕加工策略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如通过培训提高观众阅读技能后,可优化影视观看过程中的字幕加工。
三、字幕设计的认知负荷优化原则
Mayer在多媒体学习领域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完善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CTML),这同样为字幕加工及字幕设计原则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该理论提出容量有限假说(limited-capacity assumption),认为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拥有单独的言语通道和图像通道,但每个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即单位时间内,只有少数的言语或图像能够得到加工,如果信息量过高,则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从而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由于影视节目具有动态性、转瞬即逝等特点,并包含字幕、画面和配音等三大元素,同时以视觉、听觉双通道的形式呈现,因此对观众而言,影视作品的加工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认知过程,如果设计不当,很可能产生认知超负荷的现象,从而不利于认知负荷的优化及观众对影视节目内容的加工与理解。
作为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一环,字幕设计在影视观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字幕加工受字幕本身属性、字幕呈现环境和观众个体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从这些角度出发,合理地设计字幕,从而降低观众在影视加工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如前所述,字幕类型影响字幕加工和影视节目内容的理解,当字幕为标准字幕时,观众平均花费41%的时间注视字幕,且对字幕加工效果更好;而当字幕为逆转字幕时,只有26%的时间花费在字幕注视上。因此在字幕设计,特别是国外引进的影视节目的字幕设计上,应尽量采用标准字幕形式。再如,物理突显性在视频及字幕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闪烁、运动等的突显性更强,若将重要信息突显化,将有利于促进观众对信息的有效加工,降低认知负荷。又如,不同听力水平的观众在观看带字幕的影视节目时的眼动加工模式有所不同,听力水平较差的观众具有一定的劣势,相比而言对字幕具有更强的偏好性,因此在字幕设计时可考虑适当增长字幕的呈现时间等,以优化非健听观众的认知负荷,促进其对字幕及视频内容的加工。 四、结语
科学的字幕设计应尽可能降低观众的认知负荷,保证良好的字幕加工。根据字幕加工的影响因素来指导字幕设计,既是认知心理学领域多通道信息加工理论在影视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同时也有利于字幕设计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推动字幕设计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福兴,白学军,闫国利,周宗奎.电影观看过程中的字幕偏好性:声音的影响作用[J].心理科学,2012(01).
[2]王爱平,舒华,周钰昕.字幕在儿童伴随学习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9(01).
[3]d’Ydewalle,G.,
[关键词]影视 字幕加工 眼动 认知负荷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072-03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类影视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视听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而作为影视节目的重要元素之一,字幕(subtitle)近年来愈发受到国内外认知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一、字幕的含义及优势
所谓字幕,是指影视节目中对话语言或声音信息的转译文本,一般出现在屏幕的下方。[1]字幕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迎合了影视受众信息加工的基本需求。随着视频等图像技术的更新,字幕因其独特的优势而逐渐成为现代影视资料的重要成分。
(一)制作成本低
字幕通常用做视听材料中的一种低成本翻译产品,特别是对于引进的国外影视而言,更能体现其低廉的优势。例如,相比配音,字幕制作的成本更低,使得各类跨国影视产品能够满足不同语言群体的需求,从而不必严重依赖于配音。
(二)弥补群众收视需求
信息加工是影视观看过程中的必要任务。但是如果当前信息复杂度较高,那么可能导致观众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加工转瞬即逝的动态视频内容。而作为优化信息加工的元素之一,字幕的植入将有利于促进观众对视听材料(特别是国外产品)内容的理解,正确把握节目的主旨。此外,对于聋人、老年人、外国人等特殊受众而言,字幕无疑在弥补其收视需求上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
(三)促进伴随性学习
除正式学习之外,伴随性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也是语言习得的一种方式,而字幕则是促进观众伴随性语言学习的手段之一。许多研究发现,字幕对儿童的词汇、语法习得和记忆等都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例如,一、三年级小学生通过观看一次约10分钟的电影短片,均可伴随学习到生字,一年级儿童平均习得9个新字,三年级儿童平均习得2个新字。[2]
二、字幕加工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眼动技术成为探讨影视观看过程中字幕加工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技术可以实现对人类的潜在认知加工过程的实时测量,提供个体在进行字幕观看时即时的程序性眼动注视模式和感知加工信息,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青睐。
眼动研究发现,在影视观看过程中,个体对字幕的注视具有偏好性和必然性。[3]例如,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观众的视线大部分集中在屏幕中央5°×5°的区域;而当字幕呈现时,眼睛注视位置有所改变,大部分注视点会降低至字幕区附近。[4]因此,在此基础上厘清字幕加工的影响因素是科学合理地设计字幕的前提。
(一)字幕本身属性
根据以往研究,影响字幕加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字幕本身的属性,主要包括字幕类型、字幕行数、字幕行切分质量、字幕速度等。
Bisson等人采用眼动技术考察了字幕的不同类型对字幕注视加工的影响。[5]他们划分了四类字幕组别:标准字幕组(外语配音-国语字幕)、逆转字幕组(国语配音-外语字幕)、语内字幕组(外语配音-外语字幕)、控制组(外语配音-无字幕)。研究选取母语为英语的被试,并将其随机分配到以上四个组别中,要求被试观看对应字幕的电影节目。结果发现,相比国语配音,当配音为外语时,观众对字幕区的注视时间更长,且注视次数和跳读次数更多,即当配音的复杂度较高时,观众会更多地求助于观看字幕,以优化对电影节目内容的理解。在此之前,d’Ydewalle和De Bruycker也对标准字幕和逆转字幕进行了眼动研究,[3]发现逆转字幕条件下观众在字幕区的跳读次数更多,注视次数更少,潜伏期也更长。相对标准字幕,观众对逆转字幕的阅读模式更不规则,且更少地采用逐词阅读字幕的方式。
字幕行数也影响着影视观看过程中的字幕注视加工。研究发现,相比单行字幕,观众对双行字幕的注视次数更多,注视时间更长,阅读模式也更为规则。[3][6]这主要是因为,观众清楚单行字幕的呈现时间很短,为了尽量在画面和字幕间实现更多的转换,观众在字幕区的眼跳变得更为频繁;而在双行字幕条件下,由于字幕呈现的时间相对更长,因此观众有更充足的时间对字幕进行轻松阅读,字幕注视的潜伏期也相应增长。另外,双行字幕存在换行注视的问题,行与行间的回视增加了观众对双行字幕的注视时间。
多行字幕在转行时需要考虑字幕行切分的质量问题。心理语言学认为,正常阅读主要是通过组块方式进行的连贯而整体的加工,字幕的换行最好是在分句或短语的边界处,否则不利于字幕的加工。Perego等人研究了双行字幕的行切分质量对观众的字幕加工的影响。[7]他们设置了良好切分和劣质切分两种双行字幕,例如对于字幕“我一定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若在“的”后换行,则属于良好切分字幕,若在“自”后换行,则属于劣质切分字幕。结果发现观众观看劣质切分字幕时可能更加困难,对字幕的平均注视时间相对更长。
字幕速度是影响观众加工字幕的另一重要因素。据统计,影视节目中字幕呈现的平均速度约为141个单词/分钟。[8]而有研究者在要求观众对字幕的速度进行评定时发现,中等速度为145个单词/分钟,略高于上述实际统计值,且观众的听力状况影响其字幕速度偏好,听力能力越好的观众越希望字幕慢速呈现。[9]眼动研究表明,当字幕速度为100个单词/分钟时,观众注视字幕的时间比例为82%;当字幕速度提高到180个单词/分钟时,观众注视字幕的时间比例增加至86%。[10]Tyler等人也发现,当字幕速度為90或120个单词/分钟时,儿童对电视内容的理解要好于180个单词/分钟的速度,并建议将120个单词/分钟定为儿童电视节目中字幕的最低呈现速度,最高速度最好处于120—180个单词/分钟之间。[11] (二)字幕呈现环境
字幕呈现的外部环境是影响字幕加工的另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声音、场景转换、视频物理突显性等。
作为影视节目的三大元素之一,声音对观众的字幕加工具有显著作用。Ross和Kowler研究发现,[4]有声音时观众注视字幕的时间会比无声音时更短,且在有声音条件下,当字幕刚开始出现时,眼跳首次进入字幕区的潜伏期比无配音时更长。王福兴等也对字幕加工过程中声音的作用进行了眼动研究[1],发现在没有声音时,观众对字幕的注视次数更多,总注视时间更长。此外,声音的熟悉性也会影响观众的字幕加工。如果声音为观众不太熟悉的外语配音,那么他们对字幕的注视加工会更多。不过,声音的呈现并不會加速字幕的阅读,字幕阅读也未因需要更随配音的节奏而有所减慢,即使去掉配音也不会促使观众重复阅读字幕,故声音对字幕加工的影响具有有限性。
来自场景识别领域的研究发现,场景转换影响个体对场景的眼动加工模式。同样,影视观看过程中的注视加工也会受到场景转换的影响。例如,De Linde和Kay对比了较多的场景转换(每条字幕中平均3.5次转换)和较少的场景转换(每条字幕中平均1.3次转换)在阅读字幕过程中的作用,[12]发现当场景转换次数更多时,观众在画面和字幕之间的注意转换次数也更多。Krejtz, Szarkowska和Krejtz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场景转换前和转换后的眼动数据[13],结果发现转换前对字幕区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比例比转换后更高,但转换后对字幕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比转换前更长。因此,场景转换在字幕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物理突显性在观众观看影视节目时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例如,相比颜色、高亮等较为突显的特征,屏幕中的闪烁和运动在预测观众的注视位置上更有优势。而且观众在观看时存在中央偏好,大部分注视会维持在屏幕的中央附近。不过这可能仍反映了物理突显性的重要作用,因为往往最重要、最生动的事物都居于屏幕中央。然而,由于认知资源的有限性,物理突显性对视频画面的注视加工的作用也会间接影响观众对字幕的眼动加工。
(三)观众个体特征
最后,影响观众进行字幕加工的还包括观众的个体特征,如年龄、听力水平、阅读能力等。
影视观看过程中的字幕加工具有一定的发展性。Koolstra,
Van der Voort和d’Ydewalle选取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小学儿童共54名,并要求其观看带字幕的电影[14],发现四年级和六年级儿童阅读字幕的方式已经和成人类似,即他们阅读字幕的时间会随着字符数和字幕行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小学二年级儿童受阅读水平限制,因此阅读字幕的时间也更少。
探讨不同听力水平观众在字幕加工上的差异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Szarkowska等人采用眼动技术探讨了三种听力水平(健听、听力困难、失聪)的观众在观看逐字字幕、标准字幕和编辑字幕之间的差异[15],发现当观看带逐字字幕的视频片段时,失聪者比健听者注视字幕的时间更长,总注视次数和平均注视次数也更多,而失聪者和听力困难者无显著差异;但在逐字字幕和标准字幕条件下,听力困难者在画面区和字幕区之间的注意转换更频繁。其他研究也发现,相比健听观众,失聪和听力困难观众在字幕出现时对字幕的注视次数更多,注视时间更长,失聪观众对字幕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比健听观众更长。[13]
字幕加工还与观众的阅读技能有关,阅读技能较差的观众倾向于花费更多时间阅读字幕,但那些在交流中惯于唇读的人更倾向于注视影视节目中演员的嘴唇,而非字幕。阅读能力高的人往往阅读速度较快,而观众的阅读速度又与字幕的注视程度存在正相关,阅读速度越快,对字幕的注视加工就越多。[16]这些为提高观众的字幕加工策略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如通过培训提高观众阅读技能后,可优化影视观看过程中的字幕加工。
三、字幕设计的认知负荷优化原则
Mayer在多媒体学习领域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完善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CTML),这同样为字幕加工及字幕设计原则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该理论提出容量有限假说(limited-capacity assumption),认为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拥有单独的言语通道和图像通道,但每个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即单位时间内,只有少数的言语或图像能够得到加工,如果信息量过高,则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从而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由于影视节目具有动态性、转瞬即逝等特点,并包含字幕、画面和配音等三大元素,同时以视觉、听觉双通道的形式呈现,因此对观众而言,影视作品的加工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认知过程,如果设计不当,很可能产生认知超负荷的现象,从而不利于认知负荷的优化及观众对影视节目内容的加工与理解。
作为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一环,字幕设计在影视观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字幕加工受字幕本身属性、字幕呈现环境和观众个体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从这些角度出发,合理地设计字幕,从而降低观众在影视加工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如前所述,字幕类型影响字幕加工和影视节目内容的理解,当字幕为标准字幕时,观众平均花费41%的时间注视字幕,且对字幕加工效果更好;而当字幕为逆转字幕时,只有26%的时间花费在字幕注视上。因此在字幕设计,特别是国外引进的影视节目的字幕设计上,应尽量采用标准字幕形式。再如,物理突显性在视频及字幕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闪烁、运动等的突显性更强,若将重要信息突显化,将有利于促进观众对信息的有效加工,降低认知负荷。又如,不同听力水平的观众在观看带字幕的影视节目时的眼动加工模式有所不同,听力水平较差的观众具有一定的劣势,相比而言对字幕具有更强的偏好性,因此在字幕设计时可考虑适当增长字幕的呈现时间等,以优化非健听观众的认知负荷,促进其对字幕及视频内容的加工。 四、结语
科学的字幕设计应尽可能降低观众的认知负荷,保证良好的字幕加工。根据字幕加工的影响因素来指导字幕设计,既是认知心理学领域多通道信息加工理论在影视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同时也有利于字幕设计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推动字幕设计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福兴,白学军,闫国利,周宗奎.电影观看过程中的字幕偏好性:声音的影响作用[J].心理科学,2012(01).
[2]王爱平,舒华,周钰昕.字幕在儿童伴随学习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9(01).
[3]d’Ydewall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