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准的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的根本前提。然而现状是,大部分教师认为学情只是指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中大量的出现了机械式的“温故知新”、“复习引入”环节,就以为做好了“基于学情”。本文结合了自身的实践研究,介绍了学情分析应包含学习前阶段数学探究方法、学习中阶段学生作业需求以及学习后阶段的作业反馈。
关键词:学情分析;策略;优化课堂教学
世界知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这样唤醒教育者,“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许多执教者误以为学情只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复习回顾与新知识衔接的旧知识,就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环节了。
一、学情诊断误区分析
案例:教学设计及实施片断,浙教版八下第六章6.1反比例函数
引入环节:基于学情,复习回顾
问题1:什么是函数?
课堂反应:学生使劲回忆,大部分学生回答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或回答一次函数;这显然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经过多番的提示学生最终回答出函数的概念。
问题2: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反比例关系。你还记得什么是反比例关系吗?
课堂反应:一个学生回答一個量增大时另一个量减少,同学们纷纷表示点头同意。但教师不满意,因为该学生没有提到乘积为定值,教师通过多方提示,最终呈现出如果两个变量的积是一个不为零的常数,我们就说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
完成以上复习回顾后,出示本节课课题反比例函数。显然学生还处于很恍惚的状态。
毋庸置疑,本节课如果从反比例关系和函数两个角度切入,便能够迅速激活本节的研究对象,而且教师用书中也建议教学时先让学生复习这两块内容,那么为什么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一,这两个内容的学习距现在已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其次,无论是函数的概念还是反比例关系都很抽象,抽象的知识在学生的记忆中原本就是处在最边缘的位置。就算学生能够勉强回忆起函数的概念,但对本节课的意义并不大。其三,浙教版在学习正比例函数时,是认为它是一次函数的特殊形式,并不是基于小学时正比例关系的认知,学生便没有这样的迁移经验。
二、基于教学实践,把脉学情的三个策略
(1)学习者学习前阶段,学情不仅要包含知识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还应包含学生曾经收获和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数学思维方法的积累。
(2)学习者学习中阶段,学情分析时应急学生之所急。当学习者认真参与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非常看重完成作业本的体验,能否顺利的完成作业本是极大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的.教学设计时课堂的练习应与作业本的练习类型衔接。
实践研究1:在教学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因式分解法片断
作业本有中这样一题
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个 “没毛病”的做法,两边同时除以(x-1),符合学生平时在用等式基本性质的预期,因为在教科书的常规约定下,除去的这个字母默认它是不为0的。如果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这些原汁原味的学情,那么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个过程错误的本质。相同,如果教师仅仅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回忆等式的基本性质2里不为0的要求,虽然能够解释本题。但这样相当于人为的对此题作了分类讨论,即x-1=0时与x-1≠0两种情况,拔高了要求,加大学生的负担。
事实上对于学生判断此题过程错误的直接原因是,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解,而这里却只有一个解?教师如果认识到这一点,追问学生另一个解是什么?学生会用正确的因式分解作出x=1,然后引导学生这样的做法为什么会“自动屏蔽”掉这个解,学生便能够自己找到除数不能为0的本质原因。
作业本不应成为摆设,更不应成为学生的负担,笔者呼吁拿起作业本备课。
(3)学习者学习后阶段,学情分析应包含学了这个知识点的学生对学习后的反馈。
实践研究2:浙教版“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例7”
课本第35页作业题B组第5题, “已知9x2+18(n-1)x+18n是完全平方,求常数n的值”,本题检测学生对课堂教学中例7的掌握情况而针对性设置的。通过对犯错学生访问得知,许多学生表示方程中的字母多,算式复杂,无法整体把握代数式配方的一般过程,基于此笔者针对课上的例7做了相应的优化设计:
(意图:基本符合完全平方的形式,学生能够有些零碎的思考,通过交流引导,规范代数式配方的一般方法,“有加有减,代数式的值保持不变”,并与方程比较,说说它们的区别.)
(意图,将字母的位置出现在一次项和常数项两个位置,学生发现与方程一致配方口诀,“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然后提醒别忘了引例1的发现)
(意图:二次项的绝对值不为1时,是代数式配方的难点,引发学生和二次项系数绝对值不为1的方法比较,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吗?为什么?)
总结归纳:请你说一说代数式的配方和方程配方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教师可以从中反思进而优化教学设计。但对于这一批学生而言,这一堂课过去了就是不可逆的。笔者只是整理了三个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学情分析策略,学情的诊断是极其复杂的工作,它既包含学习者阶段性的群体特征,又包括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俗语说,知人方能善用,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适合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范良火.《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2015年5月第4次印刷.
[2]吴颖.“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球根公式”教学设计.《中学数学教育》,2016.5.
[3]《义务教育教材作业本八年级(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2013年12月第3版,2016年11月第12次印刷.
关键词:学情分析;策略;优化课堂教学
世界知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这样唤醒教育者,“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许多执教者误以为学情只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复习回顾与新知识衔接的旧知识,就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环节了。
一、学情诊断误区分析
案例:教学设计及实施片断,浙教版八下第六章6.1反比例函数
引入环节:基于学情,复习回顾
问题1:什么是函数?
课堂反应:学生使劲回忆,大部分学生回答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或回答一次函数;这显然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经过多番的提示学生最终回答出函数的概念。
问题2: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反比例关系。你还记得什么是反比例关系吗?
课堂反应:一个学生回答一個量增大时另一个量减少,同学们纷纷表示点头同意。但教师不满意,因为该学生没有提到乘积为定值,教师通过多方提示,最终呈现出如果两个变量的积是一个不为零的常数,我们就说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
完成以上复习回顾后,出示本节课课题反比例函数。显然学生还处于很恍惚的状态。
毋庸置疑,本节课如果从反比例关系和函数两个角度切入,便能够迅速激活本节的研究对象,而且教师用书中也建议教学时先让学生复习这两块内容,那么为什么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一,这两个内容的学习距现在已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其次,无论是函数的概念还是反比例关系都很抽象,抽象的知识在学生的记忆中原本就是处在最边缘的位置。就算学生能够勉强回忆起函数的概念,但对本节课的意义并不大。其三,浙教版在学习正比例函数时,是认为它是一次函数的特殊形式,并不是基于小学时正比例关系的认知,学生便没有这样的迁移经验。
二、基于教学实践,把脉学情的三个策略
(1)学习者学习前阶段,学情不仅要包含知识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还应包含学生曾经收获和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数学思维方法的积累。
(2)学习者学习中阶段,学情分析时应急学生之所急。当学习者认真参与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非常看重完成作业本的体验,能否顺利的完成作业本是极大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的.教学设计时课堂的练习应与作业本的练习类型衔接。
实践研究1:在教学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因式分解法片断
作业本有中这样一题
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个 “没毛病”的做法,两边同时除以(x-1),符合学生平时在用等式基本性质的预期,因为在教科书的常规约定下,除去的这个字母默认它是不为0的。如果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这些原汁原味的学情,那么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个过程错误的本质。相同,如果教师仅仅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回忆等式的基本性质2里不为0的要求,虽然能够解释本题。但这样相当于人为的对此题作了分类讨论,即x-1=0时与x-1≠0两种情况,拔高了要求,加大学生的负担。
事实上对于学生判断此题过程错误的直接原因是,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解,而这里却只有一个解?教师如果认识到这一点,追问学生另一个解是什么?学生会用正确的因式分解作出x=1,然后引导学生这样的做法为什么会“自动屏蔽”掉这个解,学生便能够自己找到除数不能为0的本质原因。
作业本不应成为摆设,更不应成为学生的负担,笔者呼吁拿起作业本备课。
(3)学习者学习后阶段,学情分析应包含学了这个知识点的学生对学习后的反馈。
实践研究2:浙教版“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例7”
课本第35页作业题B组第5题, “已知9x2+18(n-1)x+18n是完全平方,求常数n的值”,本题检测学生对课堂教学中例7的掌握情况而针对性设置的。通过对犯错学生访问得知,许多学生表示方程中的字母多,算式复杂,无法整体把握代数式配方的一般过程,基于此笔者针对课上的例7做了相应的优化设计:
(意图:基本符合完全平方的形式,学生能够有些零碎的思考,通过交流引导,规范代数式配方的一般方法,“有加有减,代数式的值保持不变”,并与方程比较,说说它们的区别.)
(意图,将字母的位置出现在一次项和常数项两个位置,学生发现与方程一致配方口诀,“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然后提醒别忘了引例1的发现)
(意图:二次项的绝对值不为1时,是代数式配方的难点,引发学生和二次项系数绝对值不为1的方法比较,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吗?为什么?)
总结归纳:请你说一说代数式的配方和方程配方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教师可以从中反思进而优化教学设计。但对于这一批学生而言,这一堂课过去了就是不可逆的。笔者只是整理了三个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学情分析策略,学情的诊断是极其复杂的工作,它既包含学习者阶段性的群体特征,又包括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俗语说,知人方能善用,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适合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范良火.《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2015年5月第4次印刷.
[2]吴颖.“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球根公式”教学设计.《中学数学教育》,2016.5.
[3]《义务教育教材作业本八年级(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2013年12月第3版,2016年11月第12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