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中规定“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除了弄清字词的含义、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通假字,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也是重要的一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能准确划分朗读节奏,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也时常考查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直接划分节奏,分值一般为2分。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小视。
那么,如何确定文言诗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常见文言诗文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权作引玉之砖,求教方家。
一、 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 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一)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例1、吾/视其辙乱。(主语“吾”与谓语部分要读分)
例2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划分)
例3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此╱庸夫之怒也。不能误读为:此庸夫╱之怒也。
(二)谓语和宾语间,一般要停顿。
解析:例1、 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原句是动宾结构,
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误读了。
例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例1、2句中的动词谓语“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宾语之间也要作停顿。
(三)主语、谓语和宾语间,一般要停顿。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介词“缘”与中心词“溪”构成介词结构,划为状语,“缘溪”之间不能划,误划分为:缘/溪行。
例2 其一/犬坐/于前。(《狼》)
(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先划句子成分:句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坐”动词作谓语;“于前”介词结构在谓语后作补语;“犬” 译为“像狗一样”, 修饰动词谓语“坐”,在句中作状语。
要特别重视:名词作状语,不能与中心词划分开。该例名词“犬” 作状语,不能跟中心词“坐” 划分开,或误把“犬”当主语,误划为“其一犬/坐于前”
四、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例⒊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例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
五、现代汉语是单音词,古代汉语是复合词(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的,朗读时须读断(分开读)
例1、“中间”(中,中间;间jiàn,动词,夹杂)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2、“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可/以一战。
六、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以及“夫”“盖”“若夫”“至若” “诚宜”等助词,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朗读时在它们之后要作停顿
例1 故╱克之 (故)
故╱君子有不战。(故)
例2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故)
例3 夫/环而攻之 (夫) (《孟子二章》)
例4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而)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七、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1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例2 洋洋乎/与灏气俱 (《始得西山宴游记》)
“乎” 是句中语气词,是要停顿的。
八、掌握古文化知识。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
例1、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例2、捕蛇者/说。 陋室/铭。 爱莲/说。 出师/表。 马/说。
例3、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例4、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或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误划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例5.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
九、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十、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停顿。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字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十一、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例1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句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希望同学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也时常考查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直接划分节奏,分值一般为2分。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小视。
那么,如何确定文言诗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常见文言诗文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权作引玉之砖,求教方家。
一、 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 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一)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例1、吾/视其辙乱。(主语“吾”与谓语部分要读分)
例2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划分)
例3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此╱庸夫之怒也。不能误读为:此庸夫╱之怒也。
(二)谓语和宾语间,一般要停顿。
解析:例1、 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原句是动宾结构,
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误读了。
例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例1、2句中的动词谓语“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宾语之间也要作停顿。
(三)主语、谓语和宾语间,一般要停顿。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介词“缘”与中心词“溪”构成介词结构,划为状语,“缘溪”之间不能划,误划分为:缘/溪行。
例2 其一/犬坐/于前。(《狼》)
(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先划句子成分:句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坐”动词作谓语;“于前”介词结构在谓语后作补语;“犬” 译为“像狗一样”, 修饰动词谓语“坐”,在句中作状语。
要特别重视:名词作状语,不能与中心词划分开。该例名词“犬” 作状语,不能跟中心词“坐” 划分开,或误把“犬”当主语,误划为“其一犬/坐于前”
四、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例⒊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例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
五、现代汉语是单音词,古代汉语是复合词(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的,朗读时须读断(分开读)
例1、“中间”(中,中间;间jiàn,动词,夹杂)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2、“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可/以一战。
六、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以及“夫”“盖”“若夫”“至若” “诚宜”等助词,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朗读时在它们之后要作停顿
例1 故╱克之 (故)
故╱君子有不战。(故)
例2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故)
例3 夫/环而攻之 (夫) (《孟子二章》)
例4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而)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七、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1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例2 洋洋乎/与灏气俱 (《始得西山宴游记》)
“乎” 是句中语气词,是要停顿的。
八、掌握古文化知识。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
例1、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例2、捕蛇者/说。 陋室/铭。 爱莲/说。 出师/表。 马/说。
例3、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例4、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或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误划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例5.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
九、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十、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停顿。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字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十一、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例1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句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希望同学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