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知识障碍而恰当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行点拨教学是必要的。这对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化解课文疑难、发展学生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样引入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激趣引入
语文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情绪低落,学习兴趣不浓。此时,教师有必要引入课外资料,宜进行引入点拨。这里有一个典型例子。在教朱自清散文《绿》时,有位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不多时蛋就卖完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了学生的诸多猜想,但多不得要领。老师便托出谜底:“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便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文学家对生活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有意识地把生活现象进行加工提炼,运用于文学创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衬托手法。同学们看看《绿》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位教师的导入教学,先在课上引入摩根夫妇卖鸡蛋的故事,然后联系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提问启发,这既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水到渠成地将学生注意力引向了自己教学的重点。这种新颖的引入激趣方式确实收效显著。
二、促思引入
学生思维一时出现阻塞,教学重难点突破出现困难,这在教学中很常见。许多认知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当学生思维不活、理解遇到障碍时,老师有必要从课外引入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激活其思维,释化教学疑难点。可是,当学生思维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怎样引入点拨才会使学生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茅塞顿开呢?下面,我们先看看特级教师蔡澄清教《祝福》时的一个片断: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对祥林嫂第三次肖像描写的分析,已明白祥林嫂老死的原因)
师:(故意反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我们知道,说老死,一般指七老八十的死亡。祥林嫂多大岁数?她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啊,按照生命的自然法则正是年富力强之际,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教师重复着“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这句话,重复提醒学生,可是学生仍处于焦虑性的思索中)
(教室里依然是一片宁静)
师:(适时引入一句俗语)中国有句俗语,叫“富家出少年”,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轰然一声!教室里突然热烈起来。学生们有的醒悟了,有的尚处于半醒半迷之中)
生:(一位同学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富家出少年是讲家庭条件优越,生活无忧无虑,即使是年纪大点的人也显得年轻。由此,我想到祥林嫂,她的年纪不大,但因为遭受迫害之深,生活极度凄苦,因此她超前衰老。说明她是老死的,更能深化作品的主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祥林嫂老死的审美意义进行了总结。)
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女老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久思不解。关键时刻教师引入了一句俗语“富家出少年”,轻轻一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烈起来。蔡老师之所以能在学生苦思不解的时候陡然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豁然开朗,除了教者善于激疑蓄势外,还在于他能针对学生认知局限巧妙适时地引入极富启发性的典型俗语——富家出少年。
三、结穴引入
结穴引入,是一种运用于课文分析后的总结性引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事物诸多现象进行分析之后如果学生仍不十分明白作者如此写作的良苦用心、真正目的,这时,教师引入名家有关的对现象进行的化龙点晴式的总结性点评,即可让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例如,教《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群英会上,周瑜“佯作大醉之状,携干入帐共寝”。设置假密信,复又诈睡,故意在梦中呼子翼、骂曹操,醒来忘却呼子翼。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学生一下子很难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精心安排周瑜这一系列伪诈之行呢?作用何在?在学生欲知而又未明之时,教师适时地引入了《三国演义》著名点评家毛宗冈的回末点评总评:情节之妙,“妙在梦中呼子翼,骂操贼,使他十分疑惑;又妙在醒来忘却呼子翼,益发使他疑惑”。
“疑惑”一词,可谓一语中的,非常准确地点出了周瑜诈行的本质。可见“相机引入,适时点拨”,能收到引入点拨之功效,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单位:湖北宜都一中
一、激趣引入
语文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情绪低落,学习兴趣不浓。此时,教师有必要引入课外资料,宜进行引入点拨。这里有一个典型例子。在教朱自清散文《绿》时,有位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不多时蛋就卖完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了学生的诸多猜想,但多不得要领。老师便托出谜底:“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便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文学家对生活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有意识地把生活现象进行加工提炼,运用于文学创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衬托手法。同学们看看《绿》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位教师的导入教学,先在课上引入摩根夫妇卖鸡蛋的故事,然后联系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提问启发,这既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水到渠成地将学生注意力引向了自己教学的重点。这种新颖的引入激趣方式确实收效显著。
二、促思引入
学生思维一时出现阻塞,教学重难点突破出现困难,这在教学中很常见。许多认知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当学生思维不活、理解遇到障碍时,老师有必要从课外引入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激活其思维,释化教学疑难点。可是,当学生思维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怎样引入点拨才会使学生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茅塞顿开呢?下面,我们先看看特级教师蔡澄清教《祝福》时的一个片断: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对祥林嫂第三次肖像描写的分析,已明白祥林嫂老死的原因)
师:(故意反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我们知道,说老死,一般指七老八十的死亡。祥林嫂多大岁数?她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啊,按照生命的自然法则正是年富力强之际,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教师重复着“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这句话,重复提醒学生,可是学生仍处于焦虑性的思索中)
(教室里依然是一片宁静)
师:(适时引入一句俗语)中国有句俗语,叫“富家出少年”,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轰然一声!教室里突然热烈起来。学生们有的醒悟了,有的尚处于半醒半迷之中)
生:(一位同学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富家出少年是讲家庭条件优越,生活无忧无虑,即使是年纪大点的人也显得年轻。由此,我想到祥林嫂,她的年纪不大,但因为遭受迫害之深,生活极度凄苦,因此她超前衰老。说明她是老死的,更能深化作品的主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祥林嫂老死的审美意义进行了总结。)
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女老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久思不解。关键时刻教师引入了一句俗语“富家出少年”,轻轻一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烈起来。蔡老师之所以能在学生苦思不解的时候陡然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豁然开朗,除了教者善于激疑蓄势外,还在于他能针对学生认知局限巧妙适时地引入极富启发性的典型俗语——富家出少年。
三、结穴引入
结穴引入,是一种运用于课文分析后的总结性引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事物诸多现象进行分析之后如果学生仍不十分明白作者如此写作的良苦用心、真正目的,这时,教师引入名家有关的对现象进行的化龙点晴式的总结性点评,即可让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例如,教《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群英会上,周瑜“佯作大醉之状,携干入帐共寝”。设置假密信,复又诈睡,故意在梦中呼子翼、骂曹操,醒来忘却呼子翼。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学生一下子很难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精心安排周瑜这一系列伪诈之行呢?作用何在?在学生欲知而又未明之时,教师适时地引入了《三国演义》著名点评家毛宗冈的回末点评总评:情节之妙,“妙在梦中呼子翼,骂操贼,使他十分疑惑;又妙在醒来忘却呼子翼,益发使他疑惑”。
“疑惑”一词,可谓一语中的,非常准确地点出了周瑜诈行的本质。可见“相机引入,适时点拨”,能收到引入点拨之功效,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单位:湖北宜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