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辩 悟”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o89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振奋,积极地融入课堂,可以通过创设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深入追问、巧妙点拨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课堂状态。从而使其在思、辩、悟中学。
  一、 创设悬念,让学生“思”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合理的教学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思考,实现师生与生生间的思维互动。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笔者在课前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
  师(故意面带疑惑):你们知道发两根小棒干什么?
  生:因为课题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我以为会发三根小棒,可发了两根,我就不知道了。
  生:可能是摆角用的。
  师:的确是让大家摆三角形用的。
  这时学生一阵哗然,议论纷纷:“只有两根怎么摆三角形?”
  师: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5厘米,一根长3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在纸上画出合适的线段,然后用这两根小棒上去试一试、围一围。
  带着疑问,学生马上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不时地画画、写写,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让学生用两根小棒围三角形就是一个悬念。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原来直接发给学生小棒围三角形,到让学生自己在原有的两根小棒的基础上创造出第三根小棒,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需要一根怎样的小棒,从而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讨的过程,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发展,真正让学生“思考”起来。
  二、 深入追问,让学生“辩”
  当学生有话说不清或观点不明确时,教师要进行“抽丝剥蚕式”的追问,引导学生理性争辩,让学生在“辩”中理清思路,让道理越“辩”越明。
  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笔者出示问题:“一堆小棒,每6根捆成一捆,最后可能还剩下几根?”
  生愣住了。
  生:老师这堆小棒有几根?
  师:不知道,我也没数过。
  生(再过了几分钟,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可能还剩下1、2、3、4、5根。也可能没有剩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不管这堆小棒有几根,分到最后余下来肯定比6根小,所以有5、4、3、2、1这些可能。还可能是0。
  师:为什么不可能是7根呢?
  生:因为7根有可以捆成一捆(6根拿走了),就又剩下了1根。
  师:为什么不能剩下6根呢?
  生:因为6根刚好是一捆,没有剩余了。
  师:每6根捆成一捆可能剩下1、2、3、4、5,那每4根捆成一捆会剩下几根呢?
  师:那每8根捆成一捆又会剩下几根呢? 9根捆成一捆呢?
  这时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踊跃举手了……
  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应答困难或回答错误是很正常的,有时恰恰是真正富于思维价值的,或者说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多个问题链时,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真实与深刻、丰富与生动。教师从“一堆小棒,每6根捆成一捆,最后可能还剩下几根?”这一问题展开,打破沙锅问到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辩”中发现“不管被除数是多少,余数总是小于除数的”。师生在一问一答的交流中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可以说没有“追问”就不会有更多的“发现”。
  三、 巧妙点拨,让学生“悟”
  学生解题思路受阻是常有的事,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回顾,巧妙点拨,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形成对问题的一系列新的感悟和认识。
  在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时,笔者安排了一个小游戏。(准备两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大的平均分成8格,小的平均分成12格)。活动开始,笔者先让女生闭上眼睛,取出一张纸,请男生大声数出有几格格子,然后请男生闭上眼睛,取出另一张,请女生大声数出格子数。最后,请男、女生猜一猜,刚才谁看到的纸大?结果,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有12格的纸大。
  师(不急不躁):都这么肯定,为什么?
  生:8小于12,当然是12格的大。
  其他同学也表示支持。
  师(继续微笑):我们来看看谜底吧!(一起出示两张纸)
   师:现在想说点什么吗?
  生:8格的纸大,12格的纸反而小。
  生:老师画的格子不一样大,我们上当了。
  生:我明白了,如果格子的大小不同,光看格子的个数是无法比较的。应该把格子画成一样大,才能根据格子数比较出大小。
  师(趁势):对,用来度量的格子要有统一的标准。
  学生得出“12格的纸大于8格的纸”是一个错误的生成,是思维定势使然。如何引导学生严密地、深入地思考,使学生的生成变得更科学、更有深度呢?教师的巧妙点拨:先弱化正确判断所必须的条件——“请君入瓮”,再强化正确解题的信息——“拨云见日”。让学生先“吃一堑”,再“长一智”,在反思中自我否定、自我思辨,找到生成的方向。教师有智慧的点拨,就是要着力于错误的关键之处,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让学生有所“悟”。
  课堂教学中,学生求知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教师要用自己富有创意的设计,充满智慧的引领,开启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浙江省江山市清湖镇中心小学 324100)
其他文献
新华网报道,有消息称,正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在今年8月公布。对于义务教育是否延长的问题,有关提案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向上普及高中教育,另一个则是往下,多增加一年学前教育。  现在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已萎缩很多,只要有一丝“政策缝隙”,教育乱收费、高收费和不良教育行为就会肆无忌惮。就说居高不下的高中择校费和学前班高收费吧,有的幼儿园每学年竟收取上万元的学费,高中择校费
【摘 要】课例研究是教师快速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系统整合”的系列化课例研究,可为教师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研究范式:从整理学生“不会”的错例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在前后教材的关联处分析错误原因,确定“系统整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板块。通过序列化的课例研究实践,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由来和发展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整合  课例研究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
上好每一节课是一线教师真实、朴素的愿望,可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是教学活动的精彩设计,还是教学环节的顺利流畅,抑或是教师的精彩演绎?……好课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好的课堂总还有些共同的特征,好课对学生来说是鼓舞的、唤醒的、有促进的,是多样的、个性的、有选择的,好课往往以适性的方式打开并不断促进儿童的自我建构。  通读本期文章,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以儿童视角做好教材分析,以儿童喜欢的方式开展教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引问时机,把握学生提问的内在机制,引问有“方”,促使学生问之有“法”,提出真正的好问题,使学生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另外,在学生提问之后教学须及时跟进,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激发学生提问的成就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提问;策略;教学方式  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教
教育,曾经是崇高的字眼;学校,直到不久前还被认为是社会的净土。最神圣的地方一旦有了肮脏,就怎么抹也抹不掉了。  和同行在一起交谈,我们最大的遗憾不是收入低,也不是工作累,而是发现我们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少庄严感,已经不是我们当年步入社会时选择的那个职业了。  有青年教师说,学校和一位家长拉关系,他作为任课教师被学校要求去赴家长的宴请,带队的是校长。作为教师,他感到屈辱,看到家长和校长公开在饭桌上谈交易
【摘 要】“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一节具有典型意义的“种子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五大跨越,即从观察到操作、从直接到间接、从高维到低维、从计量到计算、从归纳到演绎,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像种子的生长一样充满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长方形;面积;种子课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内一节具有典型意义的“种子课”,教学思路总离不开“猜想—验证—应用”。难道这节种子
笔者有幸观摩了一位年轻教师(以下简称甲)与一位特级教师(以下简称乙)同上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6页至107页的“扇形统计图”一课,有茅塞顿开之感,现简要摘录如下。  甲课堂  教师整体呈现教材例题中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见下图。  师:你能看懂这两张图吗?(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隐去条形统计图,足球20%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占总人
教师是一个专业工作者吗?应该是,但又似乎不是。既然是“专业的”,那么就应该经过专业化的系统训练。师范院校就是“教人怎样当老师”的高等教育机构。可是它教过我们当老师吗?  笔者曾经当了7年中学语文老师,其后又干了20年的教育期刊编辑。从师范大学毕业的二十多年来,在不断的反思中觉得在中国,有的职业没受过专业训练,属于“半路出家”“摸着石头过河”而已,教师就是其中之一。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在师范大学学
數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进行高度抽象概括后形成的理性认识,它既来源于数学知识的本质,又高于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明显的推动和融合作用。  一、推理思想,深度解读数学问题本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
【摘 要】“活动任务”引领下的“分享与交流”式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初步设想: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梳理知识点,提炼出几个核心的教学环节,并且设计成“活动任务”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汇报交流,学生分享智慧、相互补充。让学生在核心活动任务的驱动和引领下,在交流想法、分享智慧的氛围中,逐步形成共识,逼近数学内核,强化数学思考。  【关键词】活动任务;交流想法;分享智慧;强化思考;发展思维  纵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