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4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两组患者。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3、6个月的患者情况采用VAS和ODI评分标准评估,分析患者腰腿疼痛的减轻程度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手术后随访患者,记录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情况与对照组的数据作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1)。观察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VAS和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1个月的VAS和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两组患者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方法与对照组的相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风险小、疗效好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指腰椎上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相应的神经组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它的发病率在5%左右,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但随着MRI的应用,诊断率不断地提高[1]。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对脊髓圆锥、马尾的牵拉少,同时进行融合固定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3]。我院将收治的84名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的48例患者进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对照组36例患者进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对两组患者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表现为腰腿痛,MRI检查确诊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经过3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无效的84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患者进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对照组36例患者进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观察组患者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43.32±11.32)岁,病程(10.78±5.78)个月;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45.27±10.23)岁,病程(11.56±5.43)个月。两组患者的病变部位和椎间盘突出类型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麻醉,并俯卧位。观察组患者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首先定位并标记需融合的相邻上、下椎体的椎弓,标准后正中入路切口,分离椎旁肌以暴露相邻上、下椎体的关节突关节。常规植入椎弓根螺丝钉到病变间隙的上下椎弓根,并固定。椎间盘组织、上下关节突及黄韧带侧切除,软骨终板做进一步处理。关节突及椎板的切除部分需剔除,咬碎后将椎间融合器植入以撑开椎间隙。在椎弓根螺丝钉之间安装连接杆,加压固定融合器,与植骨块抱紧产生前凸。对照组患者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正中纵行切口,对侧置入椎弓根螺钉,临时撑开椎间隙并安装连接棒。剔除全部棘突,切除椎板,剥离黄韧带,减压神经根管及椎管,摘除椎间盘并处理终板,椎体前方植骨及椎间融合器植入。位置确定后,安装连接棒,并松开对侧的连接锁钉,加压固定双侧椎弓根螺钉。最后止血,缝合切口。
1.3数据分析
记录和分析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并根据术前、术后1、3、6个月采用的VAS和ODI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腰、腿疼痛的减轻程度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的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組间计量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的数据相比,观察组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x±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观察组 457.09±21.64 203.78±20.12 21.73±4.86
对照组 397.15±19.27 192.05±13.79 16.27±3.68
t值 17.522 6.771 7.314
P值 0.00019 0.0073 0.0015
2.2两组患者ODI评分的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1个月的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两组患者ODI评分的情况比较(x±s,分)
组别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观察组 55.78±11.97 26.11±8.96 19.67±6.13 16.33±3.56
对照组 54.65±11.03 22.34±7.81 19.78±6.09 15.89±4.33
t值 0.414 2.613 0.095 0.438
P值 0.69 0.0023 0.84 0.71
3.讨论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可引起腰腿疼痛,在下腰椎疾病类型中较为常见。解除马尾、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摘除明显突出的椎间盘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腰、腿疼痛和腰椎功能[4-5]。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可以恢复病变部位椎间隙的高度,固定上下椎弓根,使椎间盘融合,增强原突出部位的稳定性,以达到骨性愈合的效果。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保守的治疗该种疾病的方法,进行手术时并未暴露椎管内的神经根、硬膜等结构,后期并发症的出现率降低,该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地应用[6-7]。但是,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相比,短期内的恢复效果较差。我院将符合标准的84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根据两组数据进一步分析。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情况与对照组的数据作比较,明显优于对照。观察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VAS和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可以看出术后患者的腰、腿疼痛的减轻程度和腰椎功能明显改善,但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差异不大;术后观察组1个月的VAS和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恢复较快。随访中两组患者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中远期的恢复情况相当[8]。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值得在临床应用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史晓娟,辛娟,胡慧敏,等.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护理[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13,11(2):64-65.
[2]陈之光,付勤.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研究,2012,41(10):1031-1032.
[3]张兆杰,张世民,周卫,等.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研制及其信度、效果分析[J].中医杂志,2012,53(8):661-664.
[4]汤志兵,杨惠林,王根林,等.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92-95.
[5]高益,王斌,彭立波,等.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227-230.
[6]范华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22):2607-2010.
[7]周铭艺,钟浩博,万文国,等.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胸腰椎疾病[J].亚太传统医药,2012,5(8):231-233.
[8]王文君,薛静波,晏怡果,等.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内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J].脊柱外科杂志,2012,10(1):9-12.
关键词: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指腰椎上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相应的神经组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它的发病率在5%左右,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但随着MRI的应用,诊断率不断地提高[1]。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对脊髓圆锥、马尾的牵拉少,同时进行融合固定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3]。我院将收治的84名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的48例患者进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对照组36例患者进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对两组患者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表现为腰腿痛,MRI检查确诊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经过3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无效的84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患者进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对照组36例患者进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观察组患者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43.32±11.32)岁,病程(10.78±5.78)个月;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45.27±10.23)岁,病程(11.56±5.43)个月。两组患者的病变部位和椎间盘突出类型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麻醉,并俯卧位。观察组患者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首先定位并标记需融合的相邻上、下椎体的椎弓,标准后正中入路切口,分离椎旁肌以暴露相邻上、下椎体的关节突关节。常规植入椎弓根螺丝钉到病变间隙的上下椎弓根,并固定。椎间盘组织、上下关节突及黄韧带侧切除,软骨终板做进一步处理。关节突及椎板的切除部分需剔除,咬碎后将椎间融合器植入以撑开椎间隙。在椎弓根螺丝钉之间安装连接杆,加压固定融合器,与植骨块抱紧产生前凸。对照组患者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正中纵行切口,对侧置入椎弓根螺钉,临时撑开椎间隙并安装连接棒。剔除全部棘突,切除椎板,剥离黄韧带,减压神经根管及椎管,摘除椎间盘并处理终板,椎体前方植骨及椎间融合器植入。位置确定后,安装连接棒,并松开对侧的连接锁钉,加压固定双侧椎弓根螺钉。最后止血,缝合切口。
1.3数据分析
记录和分析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并根据术前、术后1、3、6个月采用的VAS和ODI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腰、腿疼痛的减轻程度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的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組间计量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的数据相比,观察组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x±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观察组 457.09±21.64 203.78±20.12 21.73±4.86
对照组 397.15±19.27 192.05±13.79 16.27±3.68
t值 17.522 6.771 7.314
P值 0.00019 0.0073 0.0015
2.2两组患者ODI评分的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1个月的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两组患者ODI评分的情况比较(x±s,分)
组别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观察组 55.78±11.97 26.11±8.96 19.67±6.13 16.33±3.56
对照组 54.65±11.03 22.34±7.81 19.78±6.09 15.89±4.33
t值 0.414 2.613 0.095 0.438
P值 0.69 0.0023 0.84 0.71
3.讨论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可引起腰腿疼痛,在下腰椎疾病类型中较为常见。解除马尾、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摘除明显突出的椎间盘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腰、腿疼痛和腰椎功能[4-5]。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可以恢复病变部位椎间隙的高度,固定上下椎弓根,使椎间盘融合,增强原突出部位的稳定性,以达到骨性愈合的效果。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保守的治疗该种疾病的方法,进行手术时并未暴露椎管内的神经根、硬膜等结构,后期并发症的出现率降低,该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地应用[6-7]。但是,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相比,短期内的恢复效果较差。我院将符合标准的84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根据两组数据进一步分析。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情况与对照组的数据作比较,明显优于对照。观察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VAS和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可以看出术后患者的腰、腿疼痛的减轻程度和腰椎功能明显改善,但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差异不大;术后观察组1个月的VAS和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恢复较快。随访中两组患者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中远期的恢复情况相当[8]。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值得在临床应用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史晓娟,辛娟,胡慧敏,等.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护理[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13,11(2):64-65.
[2]陈之光,付勤.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研究,2012,41(10):1031-1032.
[3]张兆杰,张世民,周卫,等.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研制及其信度、效果分析[J].中医杂志,2012,53(8):661-664.
[4]汤志兵,杨惠林,王根林,等.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92-95.
[5]高益,王斌,彭立波,等.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227-230.
[6]范华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22):2607-2010.
[7]周铭艺,钟浩博,万文国,等.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胸腰椎疾病[J].亚太传统医药,2012,5(8):231-233.
[8]王文君,薛静波,晏怡果,等.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内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J].脊柱外科杂志,2012,1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