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小学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对青少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然面临劳动教育课程的定位存在片面性、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存在单一性、劳动教育主体环境缺乏多元性、劳动教育缺少政策倒逼机制等现实困境.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定位、创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构建课程化基础上的协同育人格局、健全劳动教育课程长效育人机制等,从而切实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
【机 构】
: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对青少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然面临劳动教育课程的定位存在片面性、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存在单一性、劳动教育主体环境缺乏多元性、劳动教育缺少政策倒逼机制等现实困境.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定位、创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构建课程化基础上的协同育人格局、健全劳动教育课程长效育人机制等,从而切实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
其他文献
为了实现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国家提出了“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要求.语文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可行性在于:具有较丰富的语文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思想历史积淀,是语文学科的理性规约,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诉求.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旨趣下语文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具有目标上的语文性、程度上的深度综合性、类型上的学科性、结果上的有限性等基本内涵.实现基于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语文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应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以拓宽其视域,从单个知能走向任务单元以更新其内容,从单向综合走向双向综合以重建其实践方略.
以会话分析为理论视角,探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会话分析理论对师生对话细致入微的呈现能够帮助研究者看见师生“思维的构建与韵律”.通过语料编码和分析,从师生对话的话轮特征、对答特征、主题相关组的内容特征三个方面来探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师生对话特征.话轮特征方面,教师话轮注重礼貌策略和协商性语气的使用,学生话轮呈现探索式语言风格;对答特征方面,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对答结构,包括I-R-F结构、回音(I-R-Rv-E)结构和架构—发展—评价(F-D-E)结构,对答中存在多种类型的话轮交接方式;主题
全国性大样本跟踪调查发现,父母和教师的关心非但没有成为支撑儿童向上向善的动力,反而成为儿童生活中最为困扰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关心的错位.关心不是一种单方面付出的美德,而是一种相互可感受的关系.儿童在错位的关心中感受不到温暖和爱,缺乏情感滋养而将自我围困,进而关闭心门.以培育心胸开阔、精神丰盈的人为使命的教育需要建构平等、对话的关系,设身处地地感受儿童的需要,由单方面付出转向相互关心,为儿童的道德成长支撑起丰盈的心理环境.
“育人”是德育的第一要务,也是德育评价的根本旨归.一直以来,作为一种德育评价方式,道德“育分”因其“有效”在各中小学广泛流行.过度依赖“育分”来实现“育人”,会造成道德本体价值的扭曲、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教师育人责任的弱化以及教育本身的道德性被遮蔽等诸多道德风险.究其根源,乃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及管理主义在德育领域内共同作用所致.坚持“道德人”培养这一根本的价值旨归,注重过程和方法上的道德可接受性,以系统化思维重新认识德育评价,是当前德育评价超越困境、提升实效的不二之途.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要求教师从以教定学走向以学定教,切实改变学生思维被牵引和话语权旁落的死气沉沉的学习状态,努力还原学习本该具有的生机和活力,赢得学生思维智慧的生动活泼发展,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必须承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自由思考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请学生互助以解决问题,这体现出教师投身新课程改革的积极行动和诸多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组织大规模线上授课,将“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推向新高度,但同时也暴露出部分教师角色失位、语言失范和行为失当等问题.以“媒介情境论”考察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在混合多重媒介信息系统的网络线上授课新情境下,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遭遇了“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看”与“被看”下的师生关系僭越错位、“前前区”与“深后区”)中突引发话语旁落等多重危机与挑战.探索优化在线教育媒介环境新路径,即通过多主体联动共建多维媒介空间,营造基于集体认同的主观情境,运用新技术构建虚拟教学空间,可化解线上授
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普及化高等教育伴随系统性变革,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呼唤协同治理.良好的治理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和超大规模的特点,协同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治理,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依法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制度保障.
转变育人方式是当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育人方式须从“分科—文本—静听”转向“综合—实践—活动”、从“记忆—复制—验证”转向“体验—探究—创新”;从遵循自然科学逻辑、线性思维逻辑转向整体论的逻辑、实践的逻辑和活动性的逻辑设计育人活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视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从政策层面规定其课时与学分,有力推进了该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已渗透于各种育人活动和学校各门学科教学之中,解构与重构育人活
《共产党宣言》关于教育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梳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与“九个坚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是一脉相承与接续发展的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仍然需要坚持和发扬《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借鉴《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不断丰富发展.基于《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启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
教育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内核.教育平等是国家、市场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教育平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对当代中国教育平等的变化进行考察,发现国家干预、市场冲击以及家庭文化再生产机制在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以及世纪之交以来等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作用于中国教育平等的变化.推进教育平等应重视政策干预、弱化市场冲击、强助弱势群体,在社会变迁中把握国家、市场与社会对教育平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