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不同文体教学的有效提问模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y1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有效的“问”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有效提问也大有学问。是无疑而问还是引导式的提问:是含糊其辞的问还是有针对性的问晨随口一问还是精心设计、发人深省的问。课堂提问应该以明确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为标准。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文本特征采用不同的提问模式。下面就不同的文体,谈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散文文本的有效设问——紧扣“形神”发问
  课文中最多的文体是散文,考试中选取最多的也是散文。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以提问的时候应该紧扣“形神”。也就是让学生把握散文的内容和情感主旨,以此作为我们设计问题的“指挥棒”,所有的问题或间接或直接都与主旨有关,这样教学就有了重点。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首先问学生:散文的特点是什么?本文又是如何体现的?简单扼要的两个问题就包含了这篇文章的该掌握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形”是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江南秋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由现实中对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诗人对秋的感受。而“神”就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光,抒发对故都的眷恋,流露出内心的忧思和孤独。针对具体的“形”的描写还能进一步提问作者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秋,那么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秋天的?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其中为什么又有关于江南的秋的描写?从“形”开始发问,既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能体会对比表现手法的效果。既有文本内容的梳理又有写作手法的学习,这也就是最根本的两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而关于“神”的提问,还能适当地加入比较阅读。比如问作者为什么不写故都的“春”?为什么偏偏要写“故都”的秋?“秋”的这个意象还能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回顾诗歌中关于秋的名句。比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涉及秋的诗句中都隐含着悲伤和思念。而故都恰恰就是思念的又一明证。进而还能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如果要抒发思念的悲伤之情就可以把故事的环境安排在故乡的秋天。自然而然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为一体。
  二、小说文本的有效设问——围绕“要素”探究
  除了散文,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小说。小说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围绕着一个人或几个人展开的,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载体。掌握小说的“三要素”是理解小说的关键。所以我们的提问就要围绕三要素展开。比如经典小说莫泊桑的《项链》,在学生阅读完整篇课文后,我只提了三个问题:①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什么特点?②客观地评价主人公玛蒂尔德。③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第一个问题就有很多的答案;情节跌宕起伏;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的;结局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文中设有很多的伏笔等等。然后可以再进一步问学生结构技巧的作用,如以項链为线索展开有什么作用;从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使得文章结构十分完整,并且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性格变化。而客观地评价主人公,是必须结合相应的故事情节加以分析的,人物的性格又是由人物生活的环境造成的,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是相关联的。我们只要能够把握住小说的几要素进行提问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还能掌握小说的写作特点。
  三、诗歌的有效设问——结合“意象”分析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简单的几个意象能构成一个意境,从而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诗歌的提问要以意象为突破口,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体味诗人的内心情感。比如说《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简单的三个意象的组合,既交代了季节——秋天,还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能很好地抒发诗人内心思念的悲伤。抓住了意象也就抓住了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而且意象在诗歌中多次出现后,就会生成一些约定俗成的意思。比如“秋月”总是和思念分不开,“梧桐树”也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杨柳”“长亭”等都和送别时的依依不舍有关。
  总之,提问的时候应该抓住文本的特点展开相应地提问。有效提问应该以针对性、启发性为总原则。针对性包括所提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提的问题是否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启发性就是在老师的提问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提问必须事先有设计,不能信口开河随意发问。当然,有时有一些突发状况,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之中,那么这时教师的把控课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就相当重要,有时这种突发状况会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课堂的有效提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我们一定要在“问”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学识、有学问。
其他文献
散文是文学知识中最具情感、智慧、审美的表现形式,散文的笔法多样,自由活泼,自古以来就是文学家抒发情感的文学样式。初中语文学习中,散文占据语文知识点较大的部分,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散文阅读与理解能力,通过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与审美体验,使学生的文学能力得以提升,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具体实施策略上,教师应可以参考借鉴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初中很多散文都蕴含了作者及其
语文课本剧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将课本内容改编成表演剧,让学生分角色饰演,进而直观清晰地呈现课文内容。新课程改革呼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而语文课本剧能够为初中生创造个性发展的舞台,也能让学生增强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利用语文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
作为一名教师,我每天带着学生在知识殿堂中漫步徐行,在文艺海洋中尽情遨游,在时空交替中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结晶的甜蜜醇香,感悟着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思索着新课改的势在必行,探索着适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通过探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我深切地感悟到: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最感棘手的事,也是学生最感头痛的事,尽管我们的教师兢兢业业,呕心力血,学生刻苦努力,一丝不苟。但学生的阅读成效始终不尽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伴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变化,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基础教育乃至国家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主题阅读应运而生。  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是快餐化的浅阅读,阅读材料由文本变成电子设备。在这样一个被称为“读图的时代”,文本阅读显得弥足珍贵。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学生的心灵,是学生利用现有资料构筑意义的过程。诚然,主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考场上的重头戏。然而最重要的恰是最难把握的,除去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外,如何在教学上找到一个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是很多一线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如何在高三后半学期,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给学生一个行之有效,可操可控的方法,更是让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笔者就高三后期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出以下设想。  一、抓住课本,梳理素材  临近高考,许多学生和老师喜欢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戏剧单元教学实际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高中课本中有两个单元的戏剧。这个分类虽以“戏剧”为目录,但其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戏剧文本。戏剧与戏剧文本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如何让语文教学的特性在“戏剧”中体现?如何使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在“戏剧”中融注贯通?如何让生活冲突与“戏剧”的矛
话题作文是目前深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我想就自己对话题作文的切题形式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话题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话题作文是作文训练中深受师生欢迎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时下普遍采用的一种训练形式。这种形式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取消了命题作文中的种种桎梏。命题作文有一些限制,学生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即使勉强写完,也无非是套话和空话。相反,话题作文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写作的诱因,调动起了
课堂提问是取得教育教学高效的必要途径,不管教学课程、教材如何改革也不能取代课堂提问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笔者从下面几个角度对课堂提问进行分析,愿给一线的语文教师与学生带来一些启迪。  一、课堂提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课堂提问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课堂提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000年,教育部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提出要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鼓励教师们多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也很强调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要倡导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愿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