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数学课堂已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成的基础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生成的外部条件,学生的原有认知是课堂生成的内部条件,学生求异多向的思想是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只有时刻捕捉生成性学习资源,合理选择生成性学习资源,有序安排生成性学习资源,适度加工生成性学习资源,合理利用生成性学习资源,才能促进数学课堂资源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条件;有效策略
一、数学课堂现状分析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提倡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但是现在的所谓课改教学杂乱无序,教师给了学生自由说的权利,给了学生学的时间,却把课堂变成了一个纯讨论的场所。教师退居一旁,成了现代媒体的操纵者,成为让学生回答问题的点名人,甚至被学生的思路牵制,指望学生在课堂上“生成”所谓的知识,对学生一些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的回答结果,教师也是无原则地说“好好好”,重视貌似热闹的场面,忽略知识的传授、素养的养成。可以说,从目前来看,教师的引领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预设内容单一、空泛;重知识,轻能力;重预设,轻生成。
第二,教师缺少钻研,简单复制。教学中将“认认真真进行钻研,实实在在做好设计”这些备课的基本要求抛至脑后,缺乏独立思考,直接复制他人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如果不是教师预先期待的回答,即使是很好的教学资源,甚至是出现了亮点,教师也不予关注,而是继续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
第三,预定的引领措施未作考虑或考虑不周,措施不力;引领的随意性较大;引领时,空洞笼统,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偶尔成功的案例也是教师“无意识”下灵机一动所产生,对其他的教师不具借鉴性。
第四,引领的时机选择不当,造成可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浪费或失去价值。
二、数学课堂生成的条件
数学课堂的生成需要以下条件: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成的基础条件
传统课堂严肃、枯燥、专制,师生都在进行一种简单机械的运动,很难生成有价值的新东西。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绪高涨、学生个体精神十分愉快,有助于促进课堂的生成。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生成的外部条件
只有师生处于融洽默契的对话交流过程中,课堂上才会有大量的问题、观点和思想生成。
(三)学生的原有认知是课堂生成的内部条件
课堂上的生成与学生个体的认知贮存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见多识广,在课堂上的生成较多,发言较积极,创造力较强。
(四)学生求异多向的思想是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
只有富于创造力的人,习惯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人才会提出种种崭新的问题;相反,默守陈规者、人云亦云者,循规蹈矩者、是很难提出问题、生成思想的。
课堂生成往往呈现出连锁状态,一个问题产生出来,即有一连串的问题跟着提出,这时课堂上会出现“小手成林”的情景。当课堂生成呈现出连锁状情景时,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此时教师应对此情此景加以保护,让学生尽情发言,也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将所思所想形成条理性文字再公开。课堂生成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常常是灵光一闪,这种灵光一旦与适当的课堂气氛、老师、同学的话语相互作用,便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用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策略
面对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首先要迅速作出价值判断,正确选择反馈的内容,确定哪些资源应重点反馈,哪些可以从轻处理。其次,教师还要合理安排反馈的顺序,确定哪些资源应先反馈,哪些可以后反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对资源进行再加工,使之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一)时刻捕捉生成性资源
教师要捕捉课堂教学的动态学习资源,需要一定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在观察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2. 在提问中捕捉即时生成资源
3. 在练习中捕捉错误生成资源
4. 在讨论中捕捉隐性生成资源
5. 在讲评中捕捉矫正生成资源
(二)合理选择生成性资源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学习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推向更高的水平。在“选择”中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进行优选选择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资源。特别是在选择生成性学习资源时,不少教师过于迁就学生,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因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突出教学重点,要求教师在选择生成性资源时善于分清主次,不平均用力。
(三)有序安排生成性资源
面对相同的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还需考虑反馈的顺序问题。
1. 在安排反馈顺序时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水平的学生往往会生成不同水平的资源。有的学生答对了,有的学生答错了,有的回答很完美,有的回答很粗糙。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掌握资源生成情况,并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次序。
2. 在安排反馈顺序时要关注主要目标的有效达成。事有轻重缓急,教学目标也有主次之分。不同资源对达成目标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可以达成主要目标,有的则对达成次要目标有作用。因此,教师在安排反馈顺序时,要考虑教学重点,关注主要目标的有效达成。 3. 在安排反馈时要关注反馈的方式不同。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我们进行了集体探讨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答案,但答案正确与否在这里似乎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四)适度加工生成性资源
1. 教师要对学生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和提炼。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形成共识。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
2. 当学生未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可以请其他学生再来表述,也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帮助他(她)把意思表述清楚,显然,这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3.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补充资源,成为资源的主动生成者。具体地说,当学生生成的资源不够典型、不够丰富时,教师应及时补充资源。
(五)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
1. 作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切入点。当资源的价值取向在学生心里出现分歧时,老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个生成性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既正确引导了价值观,又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教师可能只要只言片语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正反双方的一场辩论大赛,让学生在唇枪舌剑中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 作为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学生有了想法,就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再生成。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3. 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点。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把“生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探究点,让学生在生成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作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生长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成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思维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引发这种“思维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有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5. 作为学生学习的突破点。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的生成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拓宽学生思维。这样的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生成性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课堂教学并不缺乏生成性的学习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学习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条件;有效策略
一、数学课堂现状分析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提倡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但是现在的所谓课改教学杂乱无序,教师给了学生自由说的权利,给了学生学的时间,却把课堂变成了一个纯讨论的场所。教师退居一旁,成了现代媒体的操纵者,成为让学生回答问题的点名人,甚至被学生的思路牵制,指望学生在课堂上“生成”所谓的知识,对学生一些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的回答结果,教师也是无原则地说“好好好”,重视貌似热闹的场面,忽略知识的传授、素养的养成。可以说,从目前来看,教师的引领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预设内容单一、空泛;重知识,轻能力;重预设,轻生成。
第二,教师缺少钻研,简单复制。教学中将“认认真真进行钻研,实实在在做好设计”这些备课的基本要求抛至脑后,缺乏独立思考,直接复制他人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如果不是教师预先期待的回答,即使是很好的教学资源,甚至是出现了亮点,教师也不予关注,而是继续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
第三,预定的引领措施未作考虑或考虑不周,措施不力;引领的随意性较大;引领时,空洞笼统,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偶尔成功的案例也是教师“无意识”下灵机一动所产生,对其他的教师不具借鉴性。
第四,引领的时机选择不当,造成可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浪费或失去价值。
二、数学课堂生成的条件
数学课堂的生成需要以下条件: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成的基础条件
传统课堂严肃、枯燥、专制,师生都在进行一种简单机械的运动,很难生成有价值的新东西。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绪高涨、学生个体精神十分愉快,有助于促进课堂的生成。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生成的外部条件
只有师生处于融洽默契的对话交流过程中,课堂上才会有大量的问题、观点和思想生成。
(三)学生的原有认知是课堂生成的内部条件
课堂上的生成与学生个体的认知贮存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见多识广,在课堂上的生成较多,发言较积极,创造力较强。
(四)学生求异多向的思想是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
只有富于创造力的人,习惯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人才会提出种种崭新的问题;相反,默守陈规者、人云亦云者,循规蹈矩者、是很难提出问题、生成思想的。
课堂生成往往呈现出连锁状态,一个问题产生出来,即有一连串的问题跟着提出,这时课堂上会出现“小手成林”的情景。当课堂生成呈现出连锁状情景时,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此时教师应对此情此景加以保护,让学生尽情发言,也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将所思所想形成条理性文字再公开。课堂生成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常常是灵光一闪,这种灵光一旦与适当的课堂气氛、老师、同学的话语相互作用,便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用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策略
面对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首先要迅速作出价值判断,正确选择反馈的内容,确定哪些资源应重点反馈,哪些可以从轻处理。其次,教师还要合理安排反馈的顺序,确定哪些资源应先反馈,哪些可以后反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对资源进行再加工,使之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一)时刻捕捉生成性资源
教师要捕捉课堂教学的动态学习资源,需要一定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在观察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2. 在提问中捕捉即时生成资源
3. 在练习中捕捉错误生成资源
4. 在讨论中捕捉隐性生成资源
5. 在讲评中捕捉矫正生成资源
(二)合理选择生成性资源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学习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推向更高的水平。在“选择”中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进行优选选择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资源。特别是在选择生成性学习资源时,不少教师过于迁就学生,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因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突出教学重点,要求教师在选择生成性资源时善于分清主次,不平均用力。
(三)有序安排生成性资源
面对相同的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还需考虑反馈的顺序问题。
1. 在安排反馈顺序时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水平的学生往往会生成不同水平的资源。有的学生答对了,有的学生答错了,有的回答很完美,有的回答很粗糙。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掌握资源生成情况,并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次序。
2. 在安排反馈顺序时要关注主要目标的有效达成。事有轻重缓急,教学目标也有主次之分。不同资源对达成目标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可以达成主要目标,有的则对达成次要目标有作用。因此,教师在安排反馈顺序时,要考虑教学重点,关注主要目标的有效达成。 3. 在安排反馈时要关注反馈的方式不同。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我们进行了集体探讨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答案,但答案正确与否在这里似乎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四)适度加工生成性资源
1. 教师要对学生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和提炼。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形成共识。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
2. 当学生未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可以请其他学生再来表述,也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帮助他(她)把意思表述清楚,显然,这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3.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补充资源,成为资源的主动生成者。具体地说,当学生生成的资源不够典型、不够丰富时,教师应及时补充资源。
(五)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
1. 作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切入点。当资源的价值取向在学生心里出现分歧时,老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个生成性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既正确引导了价值观,又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教师可能只要只言片语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正反双方的一场辩论大赛,让学生在唇枪舌剑中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 作为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学生有了想法,就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再生成。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3. 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点。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把“生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探究点,让学生在生成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作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生长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成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思维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引发这种“思维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有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5. 作为学生学习的突破点。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的生成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拓宽学生思维。这样的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生成性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课堂教学并不缺乏生成性的学习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学习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