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aszx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提出——
  不容忽视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您是否会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且效率低下?”
  这个问题,出自2004年9月10日《法制晚报》与新浪教育频道联手推出的“老师,您累了吗”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7.13%的被调查者选择的答案是“经常会”,有43.83%的被调查者选择的答案是“偶尔会”。在调查中,有将近6成的人表示“感到自己经常疲惫不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或者出现失眠、头痛、肠胃不适等症状”,54.59%和31.07%的人偶尔或经常感到“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教师群体中确实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面对长时期高水平的压力而产生的在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态度。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情绪衰竭——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人性化——教师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和同事;低个人成就感——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或价值。
  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和学生个体的发展的负面影响都是非常明显的。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教师其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情绪上常常表现出性格急躁、紧张、不安、自我效能感降低等,他们在精神上萎靡不振、缺乏活力,在工作上则表现为安于现状、害怕挑战、不思进取。教师存在这种消极的情感,必定不可能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这种消极的情绪,又往往会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通过他们的语言、表情、动作传染给学生。其结果,只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可见,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缓解对策,对提高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教师个人应该如何尽量避免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学校和社会应该为教师提供哪些支持,帮助他们避免职业倦怠感的出现?当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时,采取哪些措施补救?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刊特别约请教师、专家、学校三方代表,分别从各自角度发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引领广大教师避开职业倦怠,或尽量减少职业倦怠带来的不利影响。
  
  教师感言——
  教师职业倦怠感从何而来?
  ◆黄荣光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冷倦怠,因为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的。一位教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一个人的矛盾心理,使之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等消极心理发生。
  第二,内心原有的对职业的认识与现实新近提出的社会认识产生矛盾,引起消极抗拒心理。社会在发展,对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第三,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独生子女,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负担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这更加增添了教师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失去工作的热情。
  第四,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往往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高考实际权重之间的矛盾差异、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客观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使教师自我价值丧失,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目前的基础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的相当重要的指标,而学生良知的养育、人格的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教师的评价系统,这往往会给教师的心灵造成沉重的伤害。
  第五,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教师职业的传统观念,诸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都是以牺牲作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非要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的话,那谁还愿意从事该职业呢?再加上周围许多教师一直都是处在高考的重压下周而复始,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也给一些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感觉职业的无奈。
  第六,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性格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心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但是,这些心理感受又会因人而异。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等无法排遣的教师,则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
  
  专家支招——
  应对教师职业倦怠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共同努力
  ◆刘维良
  
  教师方面
  ◆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在教育领域中的确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一个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可能有多种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自身不能成功地应付各种负面压力。职业倦怠是与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教师经历的压力是教师产生倦怠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在遇到压力事件时尽快进行调整,以免发生职业倦怠。所以,有了职业倦怠症状的教师也不要慌张,要对职业倦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这种症状看作是工作压力给自己的一个提醒。要相信职业倦怠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缓解的。
  ◆建立合理的期望
  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角色冲突,也就是不能顺利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有效地调节,出现角色冲突或角色混淆。教师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职业。因此,教师自己应对教师职业建立合理的角色期望。首先,教师自身要对其职业角色有正确的认识。尽管教师担负历史的重任,但是教师必须明白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此外,教师还应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做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古书中的圣贤。其次,在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中,培训者有必要让教师了解他的事业的艰巨性及各种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而非一味地强调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否则,当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时,就会很容易出现倦怠现象。
  ◆运用恰当的应付方式
  人生在世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如何对待这些事并采取何种应付方式,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及情绪体验。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复杂而多变的性质,这就使教师要经历多种意想不到的事。一般地说,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就会心情舒畅,乐观主动。比如,当学生和你顶嘴,当你感觉领导对有些事处理得不够公平,当你遇上不遂人愿和力所不及的事时,你要多想想别人的好处,告诉自己,人生旅途经常会出现一些坎坷、挫折,没有坎坷和挫折就失去了奋斗的意义。当你为一件烦恼的事情痛苦得难以自拔时,不妨对自己大喊一声:生命太短暂了,金钱、名利是身外之物,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总之,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多利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少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就可以减少工作中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
  ◆坚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教师明显地减轻压力和倦怠感,一方面因为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应付能力增强;另一方面,用于锻炼的时间减少了笼罩于压力情境的时间,而且某些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也能提供难得的“空闲”机会,可以对问题加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体育锻炼要有规律和持之以恒,以适量和娱乐性为原则。过量或竞争性强的运动不但不会减轻压力,其本身也是压力的潜在来源。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大量研究表明,在压力情境下,那些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多心理支持或物质支持的人身心更健康。教师是社会中的一员,特别是教师的职业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发展。在未来社会中,社会支持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它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网络。教师应尽可能地获得各种帮助,缓冲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平衡。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关心和帮助教师;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认识到社会支持的作用,充分利用可能的各种支持,促进身心健康。
  ◆积极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教师职业倦怠实际是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积极寻求专家的帮助是很好的方法。在寻求别人的帮助,特别是专家的帮助方面,教师做的不够。教师要纠正偏见,树立正确的观念,寻求积极的帮助,使自己不断健康发展。
  学校方面
  ◆为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
  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往往会感觉知识有所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不能满足自己追求事业和成就事业的需要,因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同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工作,教师往往会感到知识老化,尤其是处于目前一个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增加,而且获得的知识更多,所以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能够及时补充“能量”。如果学校能够在这个时候为教师安排一些适当的培训机会,让教师能够接受一些新知识,不仅会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轻松,还能让教师感受到校方的关怀,增加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这种潜在的影响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许多研究表明,班级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师对自身的评价。随着社会的变化,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多,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更加突出,它严重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甚至成为教师重大的工作压力。因此,教师需要提高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让教学在安静、有秩序的情境下进行,这样就可以减少教师的挫折感,增加教师的自信心。鉴于这种情况,学校的领导者可以定时或者非定时地安排教师进行交流和聚会,相互交流各自管理学生的经验,或者拿出一些管理中出现困难的案例,大家一起讨论,出谋划策。这一方面可以让各位教师有一个交流的机会,减轻自身压力,另外可以在其他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力量。
  ◆改善学校的组织环境
  既然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在学校的组织环境下形成的,那么改善学校的组织环境就成为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要内容。例如,学校给教师安排合适的工作量,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可以避免教师的角色混乱;组织教师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风气,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士气;组织教师进行一些教学之余的活动,促使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研究表明,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一般情况下,教师最希望的是领导能够关心自己的生活,而非只是工作。所以,学校领导如果适当地关注一下教师的生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都有助于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建立良好的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一种合理的评价制度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而不合理的评价制度也可以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工作中体验不到成就感的教师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所以,校方应多了解教师对学校的评价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尽量制定出一种适合本校发展的评价制度。
  社会方面
  ◆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
  教师虽然是满怀一腔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而来,但教师也是世间平凡的一员,也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日常生活,物质条件是教师生活与工作的基本条件,它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了该职业的吸引力。要使教师真正热爱并献身于自己的职业,必须通过政策的倾斜、舆论导向等多种途径,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和自豪,才能以健康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对教师形成合理的期望
  教师也是平常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社会和家长应该对教师有一个合理的期望。而且社会,尤其是家长,应该对教师的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而非像有的家长那样,认为孩子上学了,教育孩子就是教师的事情了,孩子出了问题把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其实,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要配合教师共同把教育工作做好。
  ◆加大社会支持系统
  为教师创立公共信任和大力支持的氛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自尊,并缓解教师压力和职业倦怠。既然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而且,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社会应该树立一种尊敬教师的氛围,教师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任,会加大对工作的奉献和投入。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学校案例——
  引领教师走向上一级台阶
  ◆曹彦彦
  
  一名教师,当他长期停滞在某一级台阶,找不到新的发展方向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倦怠感。
  要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学校管理者就要想办法帮助教师走出这一级台阶,迈向更高一级台阶。只有当教师看到新的发展方向,才会产生新的发展动机和动力。
  思路一:主打新教师,以“新”促“老”
  不同阶段的教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新教师刚刚参加工作,对教育充满憧憬,渴望能够迅速地站稳讲台,胜任工作。青年骨干教师已经能够胜任基本教学,他们渴望进一步的成功体验。新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共同弱点是社会阅历不足。老教师已经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特色,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他们需要总结教学经验,希望别人承认自己的教学地位。但老教师的弱点是拼打力不足,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热情和动力。
  京源学校建校仅仅十年,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轻。所以,我们根据新教师发展需求最强烈的特点,确定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调:以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所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新教师培训把这三类教师组成一个系统。
  ◆新教师要完成培训任务。
  ◆青年骨干教师要帮助新教师完成培训任务。这种帮助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履职层次,即能在常规教学上给新教师提供帮助。第二个层次是创新层次,即不仅帮助新教师完成常规教学任务,还能在教学中找窍门、找规律,而且能把这些窍门和规律教给新教师,使新教师在成长初期少走一些弯路。
  ◆老教师要为新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撑腰打气。教育教学中充满矛盾,包括人与人、人与事的各种矛盾,新教师和骨干教师都没有经验去处理这些矛盾。而老教师人生阅历丰富,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大家创造和谐环境。老教师的这些工作技术难度不高,但要动用他们以往的历史经验。
  这样,新教师的新任务检验了青年骨干教师和老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同时新教师的培训使青年骨干教师、老教师遇到了新伙伴、新任务,在新刺激下打开原有的封闭系统,获得新发展。
  思路二:找到切入点,以“点”带“面”
  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正螺旋状态,一种是负螺旋状态。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成功的体验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自信,就敢于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进入良性循环,也就是进入了正螺旋状态。相反,如果他屡次遭受失败,就会渐渐失去自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他就会选择逃避,进入负螺旋状态。
  要帮助教师进入正螺旋状态,就要想方设法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获得成功体验。
  影响教师发展的最重要的诱因是教学质量,因为这是教师、学校、家长、社会最关注的东西。所以我们用教学质量来驱动教师发展。
  决定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因素有五个:教育能力、专业水平、教育理念、职业理想、人格魅力。怎样利用这五个因素组织教师的培训?我们的策略是从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平入手,希望通过具体的业务培训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获得成功体验,在成功体验中积淀一些教育理念;当这些理念积累到足够多时,提升到专业理想;当这位教师或这位教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时,产生人格魅力。
  我们抓住四个要点,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使他们更多地获得成功体验:
  ◆抓好课:帮助教师设计一节又一节的好课。
  ◆抓题库:组织教师编制符合本校学生水平的题库。
  ◆抓校本课题:建设学校的核心课题,带领教师走进研究,以研究带动教师开阔视野,尽快成长。
  ◆抓渠道:积极开拓渠道,为教师提供锻炼展示的舞台。
  思路三:课程化 校本化,走明确的技术路线
  我们的教学管理就是要在影响教学质量的五要素和教师的正螺旋发展之间搭建一条通向发展的桥梁。对于这个桥梁,我们最初的认识是各种活动,但几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搞零星活动热热闹闹,累死累活,但并不能形成完整的发展路线。教师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清晰的思路,即走一条明确的技术路线。
  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合格教师。这个阶段教师的特征是:能胜任教学,能带班、能参赛、能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家长、学生信得过。
  教学研究型教师。这时的教师已经能胜任教学了,但还不满足自己的发展,于是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研究教学问题。但这个阶段,他们往往喜欢跟从别人的大课题,而自己的研究是零散的,不成系统。
  研究教学型教师。这个阶段的教师已经基本具备研究能力了,他有一套整体计划,能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他的教学研究有了较明确的系统和方向。
  专家型教师。这个阶段的教师有自己独立的研究系统,并用自己的研究影响了社会,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带领不同阶段的教师走出平台,迈上更高一级台阶。为此,我们设计了阶梯式培训课程。
  ◆新教师要接受三年培训课程:第一年是基本功培训,第二年是教学本底培训,第三年是小课题研究培训。比如在教学基本功培训中,我们总结出了3类常见课的操作要领:
  讲述型课的操作要点:设计有教育价值的讲述结构;用现象和事实说话;用问题牵引讲解;方法论和价值观提升。
  探究讨论型课的操作要点: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用问题对话;通过问题解决获知;方法论和价值观提升。
  活动型课的操作要点:把教材转化为课题,即还原;在探索中求方法;用“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论与价值观提升。
  ◆骨干教师要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10项工作:建立“新教学基本技能”,也就是“新基本功”;建立新的应用教材观;研究新课型;进行综合能力发展评价的研究;建构实践场地;探讨学校实验室功能拓展和资源重组;探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开发;构建校外教学业务联系网络;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团队精神”;区域教育资源校本化。
  有人根据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把教师分为3类:
  以工作为“职业”的教师,为生存而工作,他工作的特点是职业技能进行重复操作。这样的教师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容易出现“高原现象”,停滞不前。
  以工作为“事业”的教师,会为工作的意义而奋斗。他会是“老黄牛”,任劳任怨、勇挑重担,甚至也会去创造、改革。但这种改革是自发的。对这样的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能帮助他们走出“高原”,进入下一个境界。
  以工作为“专业”的教师,会在“事业”的基础上沿着专门的方向去研究、改良、改革、创新,所以“专业”的灵魂在于研究和创新。以工作为“专业”的教师,才能不停滞在任何一个“高原”,从而走入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
  我们期待着,“以工作为职业”的教师越来越少,“以工作为事业”的教师越来越多,进而涌现出更多“以工作为专业”的教师。要让这样的期待变成现实,学校就要帮助更多教师找到上一级台阶,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迈上去。而这个过程,也就是引领教师远离职业倦怠的过程。
  (作者单位:北京市京源学校)
  
  相关链接——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编辑 付江泓
其他文献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大多是文学佳品,是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的荟萃。山水有情,草木知意,为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证。那么,如何用文本之美去激活学生的思维,滋润学生的心灵,推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它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有敏锐的感知力。      一、形美以感目   ——让学生拥有“绘
首先来谈谈我对德育的认识。    德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一生幸福的重要途径。以往我们谈论德育,强调的是各种社会规范对人的制约,而“幸福”多指向自由、愉快的心理感受,与“制约”之间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我为什么把“幸福”寄托于德育呢?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他的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就是道德。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意识,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不能被周围的人
【摘要】针对现今的作文教学似乎进入了一种无米之炊的境地,笔者提出立足文本的观点。语文教学的主要素材是文本,运用所教的文本来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可以有的放矢,更具有操作性。文章以经典作品《白杨礼赞》为范本,从几个角度谈写作,结合学生的当堂练习,展开作文教学。  【关键词】文本;作文教学;白杨礼赞  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就一篇课文而言,所教的内容虽有一定标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有些微差别,如何教
【摘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是新时代公民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基于一年级学生科学观察力的现状,本文从真实的教学案例入手,通过认知体验、探究体验、评价体验、生活体验四个方面,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观察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一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观察力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对每个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自《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是胡锦涛同志在优秀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对教师的谆谆教诲。这里蕴涵着对教师的殷切期望,也切中当前教师职业心态存在的问题。  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教师的职业心态。当前,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种静不下心来教书,潜不下心来育人的动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这种职业倦怠,从内在来看,来源于教师自身修养有待加强,教师的敬业、勤业、创业、乐业的精神都需要通过师德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拥有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教师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能够充分彰显文化之美,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同时能让学生基于美术学科,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文化;备课  小学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美术学习的起始时期。因此,美术学科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的水墨画教学,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在此过程中,创意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对美术教学活动提出的最新要求,教师必须对其加强重视,确保能够更为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本文首先分析水墨画教学对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价值,然后以此为基础,综合探究水墨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分别从教学素材、古典环境、学习兴趣、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发挥空间六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来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已为我国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我个人认为,这是所有关于教育的论断中最生动、最形象、也最接近教育本质的一句。  首先,这句话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的,是树与树、云与云、一颗灵魂与另一颗灵魂的关系。  其次,这句话中提出的对云的“摇动”、对树的“推动”,以及
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独立人格的构建期。因其生理、心理原因和认知规律的限制以及家庭、社会教育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其自身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面临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外在的行为引导和规范至关重要。为此,建构一套科学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反思与认识    1.过去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过分追求效率,忽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对学校管理当中人文关怀的内涵进行了叙述,然后分别从“学生人文关怀”与“教师人文关怀”两方面对初中学校管理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广州市从化区神岗中学双重关怀的实践进行了人文关怀的价值分析。  【关键词】双重关心;人文关怀;初中学校管理  “人文关怀”这一词汇最初来源于西方,其核心是对人的价值与人性的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