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现状看,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及现代教育的冲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标准出台后,更加凸显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弱化了“德育”的作用。仿佛,语文课上一说到“爱国”、“环保”、“做人”就成了品德课。那么,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构建知识、道德及联结而成的价值取向,对指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厘正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树德育人 小语教学 价值取向
1.小语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如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呈现下滑趋势,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百般溺爱,非常不利于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学生在小学时期接受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他们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势在必行。
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建构“立德树人”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道德总是内嵌于教育本身,正如《说文解字》中对“教”和“育”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建立在道德这一核心构成上的,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它内嵌于教育的每一个生发过程。然而,随着教育现象的日趋增多,教育内容的冗赘和教育功效的各种附加,道德教育逐渐从教育过程中剥离开来,最后及至需要专门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特殊的教学活动,道德与知识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界限越来越严格,道德的依附力和渗透力也越来越弱。
2.“文以载道,道法自然”
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笔者认为,应合理利用教材的文本功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让语文课成为学校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2.1 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从语文教材内容看,课文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和热情。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这个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帮助学生透过字词句篇的语文形式,把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收到“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之效果。
2.1.1 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有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丰碑》、《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这些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这些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美不胜收的《西湖》,这些文章中的德育因素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爱国热情。
2.1.2 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素材
如《夕阳真美》、《我和祖父的园子》等课文,就是让学生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的好文章。《花瓣飘香》、《诚实与信任》等课文则是教育学生学会体谅,和谐互爱;还如《明日歌》一文,是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学会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
2.1.3 环保教育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环保题材的课文,如:《海底世界》、古诗《村居》、《黄山奇石》等,这些课文不但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更使学生产生护美的欲望。知道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关系。
当然,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远不止这几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发现,让更多德育因素自觉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受消化于无形。
2.2合理利用素材,丰富渗透德育教育的形式。
2.2.1 情境再现法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陶冶情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创设情境,如《小鹰学飞》一课,通过童话形式写了小鹰在老鹰的帮助下学习飞行。学习时,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互动活动,不但使学生走近了小鹰,和它一起学飞行,而且创造了老鹰鼓励小鹰坚持不放弃的情景,使学生不仅熟悉了故事,而且更真切体会到应该学习小鹰持之以恒的精神,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海无涯的道理。
2.2.2 “读”辟蹊径法
课文的写作意图,常常贯穿于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显而易见的,也有含蓄在内的。教师如果能进行人情入境的朗读指导,学生就能“悟”出“道”来,从而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如人教版的《去年的树》一课,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信守诺言,珍惜友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指导读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用多次换角色的方法朗读,让学生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这样,学生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在反复朗读中一步一步地深化情感。
2.2.3 文眼教学法
抓住重点词句和重点语段,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中,文眼就是“珠”,课文最后一句也点明了“珠”这个字的含义:“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颗明珠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说香港是“明珠”呢?文章前后就由这一“文眼”连接,以总分总的文章结構,从浅水湾、海洋公园和铜锣湾三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璀璨风光。因此,在教学时候,可以从课题入手,紧扣文眼,回环式体现文章主旨,明确香港美称的由来。当学生充分体会到香港真是一颗“明珠”时,情绪是激昂的,心中已积蓄了丰富的情感冲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及对思想的挖掘用朗读形式表达出来。
2.2.4 活动实践法
开展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比如重阳节让学生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孩子们回去多关心老人,多为老人做点事;到了学雷锋活动月,让学生知道“长者先,幼者后”,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应该礼让年长者,在公共汽车上,自觉把座位让给老人;到母亲节、父亲节和感恩节,使得学生由“父母呼、应勿缓”的句子懂得如何尊敬长辈,体会“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听当执”这让父母感动不已的孝行。
总之,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努力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积极认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韩雪屏,土相文,土松泉.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版,2008.
关键词: 树德育人 小语教学 价值取向
1.小语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如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呈现下滑趋势,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百般溺爱,非常不利于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学生在小学时期接受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他们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势在必行。
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建构“立德树人”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道德总是内嵌于教育本身,正如《说文解字》中对“教”和“育”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建立在道德这一核心构成上的,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它内嵌于教育的每一个生发过程。然而,随着教育现象的日趋增多,教育内容的冗赘和教育功效的各种附加,道德教育逐渐从教育过程中剥离开来,最后及至需要专门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特殊的教学活动,道德与知识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界限越来越严格,道德的依附力和渗透力也越来越弱。
2.“文以载道,道法自然”
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笔者认为,应合理利用教材的文本功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让语文课成为学校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2.1 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从语文教材内容看,课文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和热情。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这个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帮助学生透过字词句篇的语文形式,把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收到“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之效果。
2.1.1 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有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丰碑》、《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这些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这些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美不胜收的《西湖》,这些文章中的德育因素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爱国热情。
2.1.2 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素材
如《夕阳真美》、《我和祖父的园子》等课文,就是让学生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的好文章。《花瓣飘香》、《诚实与信任》等课文则是教育学生学会体谅,和谐互爱;还如《明日歌》一文,是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学会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
2.1.3 环保教育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环保题材的课文,如:《海底世界》、古诗《村居》、《黄山奇石》等,这些课文不但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更使学生产生护美的欲望。知道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关系。
当然,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远不止这几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发现,让更多德育因素自觉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受消化于无形。
2.2合理利用素材,丰富渗透德育教育的形式。
2.2.1 情境再现法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陶冶情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创设情境,如《小鹰学飞》一课,通过童话形式写了小鹰在老鹰的帮助下学习飞行。学习时,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互动活动,不但使学生走近了小鹰,和它一起学飞行,而且创造了老鹰鼓励小鹰坚持不放弃的情景,使学生不仅熟悉了故事,而且更真切体会到应该学习小鹰持之以恒的精神,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海无涯的道理。
2.2.2 “读”辟蹊径法
课文的写作意图,常常贯穿于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显而易见的,也有含蓄在内的。教师如果能进行人情入境的朗读指导,学生就能“悟”出“道”来,从而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如人教版的《去年的树》一课,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信守诺言,珍惜友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指导读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用多次换角色的方法朗读,让学生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这样,学生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在反复朗读中一步一步地深化情感。
2.2.3 文眼教学法
抓住重点词句和重点语段,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中,文眼就是“珠”,课文最后一句也点明了“珠”这个字的含义:“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颗明珠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说香港是“明珠”呢?文章前后就由这一“文眼”连接,以总分总的文章结構,从浅水湾、海洋公园和铜锣湾三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璀璨风光。因此,在教学时候,可以从课题入手,紧扣文眼,回环式体现文章主旨,明确香港美称的由来。当学生充分体会到香港真是一颗“明珠”时,情绪是激昂的,心中已积蓄了丰富的情感冲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及对思想的挖掘用朗读形式表达出来。
2.2.4 活动实践法
开展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比如重阳节让学生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孩子们回去多关心老人,多为老人做点事;到了学雷锋活动月,让学生知道“长者先,幼者后”,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应该礼让年长者,在公共汽车上,自觉把座位让给老人;到母亲节、父亲节和感恩节,使得学生由“父母呼、应勿缓”的句子懂得如何尊敬长辈,体会“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听当执”这让父母感动不已的孝行。
总之,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努力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积极认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韩雪屏,土相文,土松泉.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版,2008.